序 1
上编 红楼气象 3
第一章 北大之父与北大崛起 3
臭名远扬的京师大学堂 3
独开一代风气之先 8
不拘一格揽人才 11
“兼容并包”,有容乃大 12
《大学令》——教授治校 15
蔡元培的大学之“学” 17
从旁听开始的开放女禁 19
人人可以自由听讲 21
第二章 任期最长的北大校长——蒋梦麟 25
临危受命、令北大“起死回生” 25
校长同事:跑大街,讨经费 28
学问不及办事高明的“北大功狗” 31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 34
陈独秀“一枝独秀” 34
怕老婆的“假博士”——胡适 38
演“双簧”的钱玄同和刘半农 44
李大钊为国人敲响晨钟 50
狂人鲁迅与北大校徽 52
第四章 大师“疯”范 55
“老大中华末了的代表”——辜鸿铭 55
为政治所误的经学大师——刘师培 61
“八部书外皆狗屁”——黄侃 64
第五章 公主府里的新儒者 70
苦茶庵主——周作人 71
最后的大儒——梁漱溟 77
哲学狂者——熊十力 80
最叫座的史学教授——钱穆 84
书香世家之三沈二马 87
“卯字号”的“3只兔子” 93
第六章 北大真不愧为大 98
新北大:执中国高等教育之牛耳 98
敢为天下先 101
沙滩红楼的自由气象 102
不失原则,却肯“由他去罢” 104
如何学、学什么?全属个人自由 108
中篇 水木清华 115
第一章 从游美学务处到清华大学 115
留辫子的旅美幼童 115
“国耻纪念碑” 118
清华史前期——游美学务处 120
帝国清华学堂 122
“把美国的学校整个搬到清华来” 124
清华学校奠基人——周治春 127
化蛹成蝶:向自主办学的蜕变 132
罗家伦在清华搞“四化” 135
第二章 终身校长梅贻琦 142
张伯苓的得意门生 142
从首席教授到校长 143
“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 146
梅贻琦的办学经:《大学一解》 148
“吾从众”的民主校长 150
他深沉的爱总使人悦服 151
寡言君子 153
师表风范 155
第三章 行健不息 158
梁启超和清华校训 158
汪鸾翔和清华校歌 159
云气氤氲的紫色旗帜 160
马约翰要打倒“东亚病夫” 161
第四章 魅力清华园 164
山光云影映荷塘 164
“上社”和民主政治演习 165
“无厘头”的国文入学考试 166
“拖尸”与“斗牛” 167
不雅的“雅号” 169
妙趣横生众生相 170
从“狐堂”到“炮台” 172
第五章 国学院四大导师 174
天壤同久王国维 175
著作等身梁启超 178
教授之教授陈寅恪 183
汉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188
第六章 名师荟萃,一代风流 190
哲学大腕金岳霖 192
“大师之大师”叶企孙 198
经济学泰斗陈岱孙 204
“千古多情”吴雨僧 206
“太华巍巍”熊庆来 211
一代宗师吴有训 214
理化双雄萨氏兄弟 217
葫芦连理斋主潘光旦 222
“一生反复多变故”之冯友兰 226
焦不离孟的朱自清和俞平伯 230
群星灿烂,熠熠生辉 235
下编 浴火重生 241
第一章 衡山湘水暂驻足 241
初迁长沙组临大 242
诗人燕卜荪传奇 246
第二章“八千里路云和月” 251
南下!南下! 251
入滇,用脚丈量出的三千里长征 253
“陆军中将黄师岳” 256
第三章 笳吹弦诵在山城 259
在硝烟战火中崛起 259
世外有桃源 261
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262
第四章 窘迫环境下的坚卓 264
联大人的奇装异服 264
想方设法还是填不满的“五脏庙” 265
关于“住”的故事 266
骑马牵驴的城外教授 267
人人皆为生计苦 268
战时必修课:跑警报 270
第五章 大师遗风 271
民主斗士闻一多 271
妙事一箩筐之刘文典 273
吴宓怒砸“潇湘馆” 276
浦江清万里西行 277
温德:“我没有从中国赚走一分钱” 278
第六章 不朽的丰碑 281
北大海·清华云·南开山 281
独有的联大精神 284
战火中延续的文化命脉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