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委员会选举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立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466616
  • 页数:35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节 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现状 6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14

一、田野调查 15

二、社会实验 16

三、“事件-过程”分析方法 17

四、新制度主义分析视角 19

五、公共选择分析视角 21

第四节 资料来源 22

第五节 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 23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基层选举的历史回顾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村级领导人遴选方式的变迁 31

一、二十世纪以前农村负责人选任方式 31

二、晚清民国时期村级领导人选任方式 36

(一)晚清时期选举被引入乡村社会的政治生活 36

(二)民国初期山西村治中的村庄选举 38

(三)民国时期国统区内保甲制下的村庄选举 41

三、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村级政权领导人选任方式 42

(一)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村庄选举 42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村庄选举 43

(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村庄选举 4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夕村级领导人遴选方式的变迁 51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人民公社化前夕 51

二、人民公社时期 54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村委会选举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村委会选举在部分农村的兴起 59

一、中国第一个村委会的诞生 60

二、人民公社体制的历史遗产 62

第二节 村委会选举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65

一、村民自治的定位 66

二、村委会选举与村民自治 70

三、村民直选制的深刻意义 72

四、村级直选得以推行的历史条件 75

第三节 国家层面有关村委会选举的立法活动 77

一、有关村委会的一些争论 79

二、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地的变通执行 87

(一)广西的做法 89

(二)广东的做法 91

(三)海南的做法 93

(四)云南的做法 94

第四节 村委会选举的执行情况 95

一、村委会组织法试行期间 96

二、村委会组织法(正式法)通过以后 99

(一)近年来村委会选举的立法情况 99

(二)近年来村委会选举的进展情况 101

(三)近年来村委会选举制度与选举方式的创新 105

第五节 历史回顾的几点启示 111

一、两个时代村选的对比 111

二、村选方式变迁的主要特点 112

三、当前村选不均衡的估价 113

第三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村委会选举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互动中的村级直选 115

第二节 村级直选的主导:国家层面的推动 118

一、党政机构的行为选择 118

(一)政府的作用 119

(二)政党的作用 120

(三)法律的作用 123

二、中央政府层面 125

三、省级政府层面 126

四、县级政府层面 129

五、乡镇政府层面 131

六、选举“变通”政策分析 133

第三节 村级直选的主体:社会层面回应 137

一、国家与社会的中介性力量——村庄精英 137

(一)村庄治理精英 138

(二)非治理的经济精英 141

二、普通村民 142

第四章 因变量考察:影响村委会选举的因素分析第一节 影响各种组织选举行为的因素 146

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等正式组织的动员 147

二、家族、宗派等非正式组织的动员 149

(一)家族——一只看不见的手 149

(二)宗派 151

第二节 影响个体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 155

一、主观因素之一:成本收益权衡 156

二、主观因素之二:政治功效感和政治义务感 158

三、其他因素对村民投票的影响 161

(一)经济发展水平 161

(二)道义压力 164

(三)文化教育程度 164

(四)年龄和性别 166

(五)收入来源 167

(六)制度规定 168

(七)阶层意识 169

四、村民不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的因素 169

第五章 村委会选举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第一节 村委会选举的过程分析 174

一、成立村选举委员会 176

二、候选人的产生 178

三、选举投票 184

第二节 村委会选举的选举违法分析 185

一、选举机构违法 187

二、选民(村民)违法 193

第三节 村委会选举的结果分析 194

一、村民投票率 194

二、当选村委会主任的个人特征 199

(一)主任的性别特征 200

(二)主任的年龄特征 202

(三)主任的文化程度 206

(四)主任连选连任率 209

(五)主任中党员比例以及兼任村党支部书记比例 211

(六)当选主任的职业特征 212

第六章 自变量考察:村委会选举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第一节 选举对农村治理的影响 215

一、积极影响 215

二、突出问题 218

(一)两委关系 219

(二)乡村关系 222

(三)宗族派性问题 226

第二节 村级选举对其他基层选举的影响 226

一、村党支部选举 227

(一)两票制 228

(二)公推直选 230

二、乡镇长选举 232

(一)四川步云乡选举 234

(二)深圳大鹏镇的三轮三票制选举 236

三、城市社区基层选举 240

四、企业民主选举 242

第七章 个案调查(一):选民冷漠与非竞争性选举——新坪村选举观察第一节 选举过程 246

一、村情村史 246

二、成立村选举委员会 250

三、提名阶段 252

四、正式选举 258

第二节 选举参与人的心态 262

一、村干部的处境与心态 262

二、当选人的心态 264

三、落选者的心态 265

四、村民投票择人的心态 267

五、选民(村民)的政治冷漠心态 269

(一)选举冷漠的主要表现 269

(二)选举冷漠的主要原因 270

第三节 讨论 275

第八章 个案调查(二):单位化背景下的村治——杨村观察第一节 前言 277

第二节 村情村史 278

一、杨村村史 279

二、杨村村情 281

第三节 单位化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285

一、杨村单位体制的特征及其意义 286

二、村级组织在单位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289

第四节 单位化背景中的焦点性事件 291

一、拆迁 292

(一)缘起 292

(二)村民的反应 295

二、村委会选举 298

三、尾声 304

第五节 讨论 305

结语 321

附录 321

附录一:村委会选举大事记略 321

附录二:参考中文书目 325

附录三:参考中文论文 337

附录四:参考英文书目及论文 351

后记 24

附图 24

图0-1:本书的理论线索 24

图1-1:抗日战争时期村选木刻画 44

图1-2:抗日战争时期村选中的“豆选”场面 47

图2-1:村委会选举、村民自治、基层民主的关系图 67

图5-1:村委会选举流程图 175

图5-2:上海、青海投票率、委托投票率趋势图 197

图5-3:上海、青海委托投票率与外出打工率趋势图 198

图5-4:上海、江苏、湖北、青海当选村委会主任的各年龄段饼状图 203

图5-5:上海、青海部分地区当选村委会主任的各年龄段面积图 204

图5-6:江苏、湖北部分地区当选村委会主任的平均年龄 205

图5-7:上海、江苏、湖北、青海当选村委会主任的文化层次饼状图 207

图5-8:上海、青海部分地区当选村委会主任的文化层次面积图 208

图5-9:江苏、湖北部分地区当选村委会主任的连选连任率 209

图5-10:上海、青海各地区当选主任中的党员比例及兼任村党支部书记比例 211

图5-11:河北省唐山市各县区第四届村委会当选主任的职业结构条形图 213

图6-1:两委关系与乡村关系示意图 223

附表 74

表2-1:民国以来中国农村基层设置及村级领导人选任方式变迁一览表 74

表2-2: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管理体制一览表 88

表2-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村委会选举办法通过时间、选举届次及选举时间表 100

表5-1: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提名方式 180

表7-1: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坪村主要精英人物升迁表 249

表7-2:新坪村村委会选举提名票结果 254

表7-3:新坪村村委会选举最后结果 261

表8-1:杨村参加村委会选举的选民姓氏统计 282

表8-2:杨村党支部、公司、村委会各科室一览表 290

表8-3:主任提名票数前四位候选人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