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周易》: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1
《周易》的文化地位 2
《易易》的构成 4
经文 6
传文 6
《周易》的时代与作者 6
八卦的作者与时代 7
六十四卦的作者与时代 8
卦爻辞的作者与时代 9
《易传》的作者与时代 10
“周易”的含义 11
“周”有四种解释 11
“易”有七种解释 12
“周易”的含义 14
《周易》的性质 15
《周易》是卜筮书 15
《周易》是哲学书 15
《周易》是历史书 16
《周易》是科学书 16
《周易》是百科全书 16
第二章 《易经》:上古先民对宇宙生命的占问 19
卦爻象:《易经》符号系统 20
神秘的卦爻符号 21
卦爻的来源 26
卦爻的组成 37
卦爻的现代“破译” 41
卦爻的内涵 52
六十四卦的次序 54
卦爻辞:《易经》的文字系统 67
卦名 67
卦辞 69
爻名 70
爻辞 71
卦爻象与卦爻辞 72
《易经》四要素与二要素 72
卦爻象与卦爻辞的关系 72
卦爻象与卦爻辞的意义 73
第三章 《易传》:先秦哲人智慧的结晶 75
“十翼”介绍 77
《彖传》 77
《象传》 79
《文言传》 80
《系辞传》 81
《说卦传》 83
《序卦传》 85
《杂卦传》 86
解《经》的方法 87
爻位分析法 87
取象分析法 90
取义分析法 95
概念范畴与思想精华 97
位——卦位——爻位 97
时——卦时——趋时 101
序——卦序 105
中——中正——时中 109
太极——太和 110
气 112
阴阳 112
五行 120
三才——三极 123
反复——往来 125
《易传》:儒道互补、百家会通的典范 132
《易传》各篇的思想来源 132
先秦儒道各家思想的汇总 134
《易传》思维模式的特征和意义 135
第四章 易学:中华文化的主旋律 137
什么是“易学”? 138
作为经学的“易学” 139
作为哲学的“易学” 139
一花两瓣 141
象数 141
义理 155
象数与义理的关系 159
先秦易学 167
两汉易学 168
象数派——孟、京易学 170
古文经派——费直易学 172
黄老派——严、扬、魏易学 173
魏晋易学 174
玄学义理派——王、韩易学 174
象数派(术数派)——管、孙、干、郭易学 175
佛易糅合派——萧衍易学 176
隋唐易学 177
义理派——孔、李易学 177
佛道派——宗、李易学 178
宋代易学 179
象数(图书)派——陈、周、邵、朱、蔡易学 180
义理派——程、张、朱、杨易学 184
明清易学 188
义理派宋易——王、李易学 189
象数派易学——来、方易学 192
朴学派汉易——毛、惠、张、焦易学 194
现代易学 198
义理——哲学派 198
象数——科学派 201
考据——考古派 204
综合派 207
国外易学 207
《周易》译本 207
国外《周易》研究 211
第五章 易道:中华文化的精神主干 215
从“道”的层面看“易” 217
《易传》论“易道” 217
历代论“易道” 221
“易道”三层面 224
易贯儒道 225
易道与佛学 227
易道本体观念 232
易学各派的本体观 233
易道宇宙生成论与结构论 240
易道思维方式 241
易道思维的形式 243
易道思维的方法 245
易道思维模型 251
易道价值观念 255
中华传统科学的实质 257
自然科学 258
生命科学 272
中华文化的理念特征与走向 292
周流——循环变易 293
太和——整体和谐 294
功用——动态功能 295
意象——直悟联想 296
结语 中西文化:从大冲突到大融合 299
后记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