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索尔·贝娄中后期五部小说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籍晓红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8210867
  • 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主要旨在尝试从文化批评理论的角度对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1915~2005)中后期的五部小说进行解读和阐释,探讨贝娄中后期几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独特价值,揭示贝娄小说所反映的后工业社会的人类生存困境。这几部小说分别是《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院长的十二月》(1982)以及《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987)。索尔·贝娄在这五部小说中揭示了后工业社会人类的生存困境,这几部小说集中体现了贝娄的思想精髓。用一句话来概括贝娄小说的思想特点,那就是“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索尔·贝娄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首先表现为人的“物化”。《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后工业社会的消费图景,在这部小说中贝娄将消费主义的批判提升到了文化的维度和人文关怀的高度。“物化”只是异化的一种。其他异化现象也在贝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揭示。例如,小说《赫索格》深刻地表现了后工业社会人的异化感,表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种种异化关系。在贝娄的笔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成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1

第二节 选题缘起 4

一、为什么选择贝娄作为研究对象? 4

二、为什么选择贝娄创作中后期的五部小说加以研究? 5

第三节 本书尝试探讨的几个主要问题 6

第四节 理论框架 13

第五节 概念界定 18

第六节 本书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22

第七节 本书创新点 33

一、批评视角 33

二、批评观点 33

第二章 消费语境下的审美超越——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之分析 37

第一节 消费的狂欢与爱情的缺席 37

一、“漂浮的能指” 38

二、“从自由之巅的沦落” 43

三、作为商品的婚姻和爱情 53

四、情感的消逝 56

第二节 “两个世界” 63

一、“两个世界”的人 63

二、“两个世界”的表征 72

第三节 审美超越 82

一、“即使在那儿,也不算太远” 82

二、用精神的力量抵制物化 86

三、“爱情和艺术”并没有被抛弃 89

四、拥抱大自然 90

第三章 异化时代的家园信心——小说《赫索格》之分析 92

第一节 赫索格——一颗孤寂的灵魂 94

第二节 异化——孤独背后的幽灵 97

一、异化的渊源 97

二、异化主题的演变 98

三、后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 100

四、《赫索格》中表现的异化种种 102

第三节 疯癫与文明的悖论 125

第四节 走出异化的困境——爱的呼唤和诉求 128

第四章 “成功”语境下的怀旧情结——小说《洪堡的礼物》之分析 145

第一节 “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147

第二节 “成功”语境 156

第三节 现实主义者的“进步”神话 161

第四节 诗人的梦在美国破碎了 162

第五节 “被放逐的灵魂渴望着故国旧土” 169

第六节 此岸与彼岸 180

第五章 文化沙漠中的心灵绿洲——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院长的十二月》之分析 185

第一节 贫困时代的荒原景象 185

一、一切受人尊敬的东西“翻了个个儿” 186

二、艺术被边缘化了 189

第二节 诗人之思 194

一、文明的忧思 194

二、灵魂的关注 198

三、道德的焦虑 200

第三节 情感信念 202

一、关于“信念”的悖论 202

二、“诗人何为” 206

三、寻找家园,诗意栖居 210

第六章 流浪灵魂的乡愁意识 215

第一节 哲学命题 216

一、自我的追问 216

二、个人与社群 218

第二节 贝娄对时代的回应 221

一、对科技、文明和文化的反思 222

二、文化维度的观照 228

三、成功问题 230

四、真理与道德 231

五、生态危机 234

第三节 家园信心 238

一、乌托邦情怀和文学理想主义 238

二、情感信念 240

三、贝娄的“药方” 250

第四节 身份危机与父子关系 262

第七章 结语 266

引用文献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