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 摄大乘论讲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释印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01078558
  • 页数:363 页
图书介绍:《摄大乘论》乃印度大乘佛教之重要著作,为瑜伽行派根本论典之一。因其内容赅摄大乘佛教之一切圣教法门要义,故称《摄大乘论》。印顺法师之讲解深入浅出,透彻明了,为研读此论之津梁。

悬论 1

一 释题 1

二 本论与释论及翻译 2

三 本论的组织 3

四《摄论》与《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关系 5

五《摄论》在无著师资学中的地位 7

正释 10

第一章 序说 10

第一节 成立大乘是佛说 10

第一项 略标 10

第二项 显大乘殊胜 13

第三项 显大乘是佛说 17

第四项 重颂 18

第二节 摄大乘 18

第二章 所知依 23

第一节 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 23

第一项 释名以证本识之有体 23

甲 阿赖耶教 23

一 引经证 23

二 释名义 25

乙 阿陀那教 28

一 引经证 28

二 释名义 29

丙 心教 31

一 引教 31

二 释意 31

(一)释二种意 31

(二)染意存在之理证 34

(三)辨染意是有覆性 38

三 释心 39

丁 声闻异门教 42

戊 总结成立 44

第二项 遮异释 45

第二节 在理论上成立阿赖耶识 48

第一项 安立阿赖耶相 48

甲 三相 48

乙 熏习 51

丙 本识与种子之同异 53

丁 本识与染法更互为缘 54

戊 本识与杂异诸法为因 56

己 大乘甚深缘起 57

一 二种缘起 57

二 种子 62

三 四缘料简 70

第二项 抉择赖耶为染净依 73

甲 总标 73

乙 烦恼杂染非赖耶不成 73

一 转识为烦恼熏习不成 73

二 离欲后退烦恼杂染不成 75

三 对治识生烦恼杂染不成 76

丙 业杂染非赖耶不成 77

丁 生杂染非赖耶不成 78

一 约生位辨 78

(一)约非等引地辨 78

(1)结生相续不成 78

(2)执受根身不成 81

(3)识与名色互依不成 81

(4)识食不成 82

(二)约等引地解 83

(1)结生心种子不成 83

(2)染善心种不成 84

(3)出世心异熟不成 84

二 约死位辨 85

戊 世间清净非赖耶不成 86

己 出世清净非赖耶不成 87

一 约出世心辨 87

(一)闻熏习非赖耶不成 87

(二)辨闻熏 89

(1)因 89

(2)所依 91

(3)品类 93

(4)体性与作用 93

二 约灭定识辨 100

(一)正辨灭定识非赖耶不成 100

(二)附论色心无间生为种不成 103

庚 结成赖耶 105

辛 别释转依非赖耶不成 105

第三项 成立赖耶差别 107

甲 总标 107

乙 三种差别 107

丙 四种差别 108

一 总标 108

二 引发差别 108

三 异熟差别 109

四 缘相差别 109

五 相貌差别 110

(一)总标 110

(二)共不共相与有受生无受生相 110

(三)粗重轻安相 113

(四)有无受尽相 114

(五)譬喻相 114

(六)具足不具足相 115

第四项 辨赖耶是无覆性 116

第三章 所知相 117

第一节 出体相 117

第一项 略释三相 117

甲 总标 117

乙 依他起相 117

丙 遍计所执相 121

丁 圆成实相 121

第二项 广成唯识 124

甲 明一切无义成唯识 124

一 出十一识体以摄法 124

二 辨唯识无义 124

(一)譬喻显示 124

(二)教理比知 127

(三)通释妨难 131

(1)有色非识疑 131

(2)色相坚住疑 132

(3)自性和合疑 134

(4)差别影现疑 135

乙 安立三相成唯识 136

一 约转识能所成唯识 136

(一)约多识论者说 136

(二)约一意识者说 139

(1)约一意识成立唯识 139

(2)引经证成一意识 142

二 约本识因果成唯识 143

丙 成就四智成无义 148

第二节 释名义 151

第一项 正释三性 151

第二项 别辨遍计执性 154

第三节 辨一异 159

第四节 辨品类 160

第一项 总辨三性品类 160

第二项 别辨遍计品类 161

第三项 广辨十种分别 162

第五节 释妨难 168

第一项 异门无别难 168

第二项 名不称体难 169

第三项 依他都无难 172

第六节 通契经 173

第一项 依三性通大乘经 173

甲 通方广教 173

一 正释三性 173

二 依他八喻 176

乙通《梵问经》 179

丙通《阿毗达磨大乘经》 180

丁 通余经 184

一 长行 184

二 偈颂 185

第二项 依四意趣四秘密决了一切佛言 187

第三项 由三相造大乘法释 191

第四章 入所知相 199

第一节 长行 199

第一项 能入观体 199

第二项谁能悟入 200

第三项 何处能入 201

第四项 由何能入 202

甲 总标 202

乙 别释三练磨心 203

丙 别释断四处 205

第五项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 207

第六项 何所悟入如何悟入 210

第七项 悟入所知相 213

第八项 悟入义利 216

第九项 悟入依止 219

第十项 云何修道 221

第十一项 现观差别 222

第二节 偈颂 224

第一项 本论自颂 224

第二项引《分别瑜伽论》颂 225

第三项引《大乘庄严经论》颂 225

第五章 彼入因果 229

第一节 总明因果 229

第二节 十门分别 232

第一项 长行 232

甲数 232

乙相 236

一 六种最胜 236

二 四句分别 237

丙 次第 237

丁 训词 238

戊 修习 240

一 总辨五种修 240

二 别辨作意修 241

己 差别 245

庚 相摄 247

辛 所治 247

壬 胜利 248

癸 抉择 249

第二项 结颂 250

第六章 彼修差别 251

第一节 建立十地 251

第二节 十地名义 255

第三节 辨得差别 257

第四节 辨修习 258

第一项 修止观 258

第二项 修十度 260

第五节 修习位时 262

第一项 长行 262

第二项 偈颂 264

第七章 三增上学 265

第一节 增上戒学 265

第一项 出戒说处 265

第二项 辨四殊胜 265

甲 总标 265

乙 差别殊胜 266

丙 共不共学处殊胜 266

丁 广大殊胜 268

戊 甚深殊胜 269

己结 270

第三项 指余广说 270

第二节 增上心学 271

第一项 标差别 271

第二项 辨差别 271

甲 所缘差别 271

乙 种种差别 271

丙 对治差别 272

丁 堪能差别 273

戊 引发差别 273

己 作业差别 273

一 引发神通业 273

二 引发难行业 274

(一)正明十种难行 274

(二)广辨随觉难行 276

(1)约六度释 276

(2)约十恶释 278

(3)约甚深佛法释 280

三 引发四种业 281

第三节 增上慧学 281

第一项 安立相 281

甲标 281

乙释 282

一 略释自性 282

二 别释诸门 283

(一)自性 283

(二)所依 283

(三)因缘 284

(四)所缘 284

(五)行相 285

(1)正释 285

(2)通疑难 285

(六)任持 286

(七)助伴 286

(八)异熟 287

(九)等流 287

(十)出离 287

(十一)至究竟 288

(十二)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 288

(十三)差别 289

(十四)无分别后得譬喻 291

(十五)无功用作事 291

(十六)甚深 292

第二项 辨差别 293

第三项 引经证 294

甲 阿毗达磨大乘无义教 294

乙 引般若波罗蜜多非处教 297

第四项 显殊胜 298

第四节 释疑难 300

第八章 彼果断 302

第一节 长行 302

第一项 出体相 302

第二项 辨差别 305

甲 正辨差别 305

乙 简别失德 307

第二节 偈颂 308

第一项 转依解脱义 308

第二项 涅槃无住义 308

第九章 彼果智 310

第一节 出体性 310

第二节 十门分别 314

第一项 颂标 314

第二项 广释 314

甲相 314

一 转依相 314

二 白法所成相 315

三 无二相 316

四 常住相 319

五 不可思议相 319

乙 证得 320

丙 自在 321

丁 依止 324

戊 摄持 326

己 差别 328

庚德 328

一 众德相应 328

二 六德相应 337

辛 甚深 338

壬念 343

一 正明七念 343

二 别释净土 346

(一)具引经文 346

(二)十八圆满 348

(三)总明四德 349

癸业 349

第三节 释妨难 351

第一项 释说一乘 351

第二项 释同时有多佛 354

第三项 释法身涅槃不涅槃 354

第四项 释受用身非自性身 355

第五项 释变化身非自性身 356

第六项 解二身常 359

第七项 释化身非毕竟住 360

第八项 释成佛要作功用 361

第十章 结说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