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谐 社会主义精神与人类文明的走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常宗耀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1714480
  • 页数:2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从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学的角度和世界宏观文明的高度,研究社会主义精神与人类文明的规律性关系。以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为贯串全文的主线,探讨了社会主义精神的内涵与要素,社会主义精神的主体思维特征。

绪论 1

一、研究社会主义精神与人类文明走向的意义 2

二、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6

三、研究方案 7

第一章 追求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新解 11

第一节“社会主义精神”:概念的几点说明 11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深处:社会主义精神与人类文明 19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精神与人类文明关系的思想轮廓 20

二、社会主义精神要素的文本分析 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的主体性特征 47

一、利益导向的普适性 47

二、对现实社会的超越和对未来理想的强烈追求 53

第二章 社会主义精神:人类文明演进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表现 5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演进的合规律性 59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寻求社会主义精神的思想转向:从空想到科学转变的方法论 60

二、社会主义精神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深沉根据 6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演进的合目的性 73

一、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精神是合目的性的理论解读 74

二、一个更为深刻的现实问题:对文明模式的主体性选择不可避免 81

第三节 马克思晚年的历史设想及俄、中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 91

一、马克思关于俄国历史进程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91

二、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表现:俄国、中国等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96

第三章 社会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形式 101

第一节 人类对资本主义文明超越性选择的首次破题:社会主义精神与巴黎公社 101

一、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代替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102

二、真正民主化国家政权的制度设计 103

三、重视用高尚的精神产品和道德风尚改变人的灵魂,重塑人的精神世界,改变社会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 10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与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文明实践 108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理论和实践 108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理论与实践 12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社会主义文明实践 134

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精神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134

二、社会主义精神与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145

三、社会主义精神与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实践 154

四、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精神的深刻体现 162

五、社会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呼唤 169

六、防范风险应对危机 173

第四章 社会主义精神的价值引导与人类文明的新定位 178

第一节 文明要以社会进步为天平 179

一、社会进步观概观 179

二、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综合尺度 187

三、文明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 189

第二节 文明的缺憾:“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文明的困境 190

一、资本主义由单一性矛盾和危机向综合性矛盾和危机发展 191

二、由民族——国家范围的矛盾转化为全球性的矛盾 195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导致了人类“生态文明”危机 19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与文明的全面进步 197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198

二、占有和公正与文明的全面进步 199

三、民主和平等与文明的全面进步 202

四、富裕和和谐与文明的全面进步 204

第四节“经济全球化”呼唤社会主义精神 218

一、“经济全球化”呼唤社会主义精神 218

二、海外学者对社会主义精神研究的新动向 220

第五章 历史悲剧的反思和文明历史的新飞跃 226

第一节 历史悲剧的破解:社会主义精神为何在苏联和东欧黯然失色 226

一、关于经济建设问题 227

二、是改革与还是改向问题 229

三、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 230

第二节 如何全面看待现实社会主义的曲折和失误 234

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成熟性 235

二、封建主义的残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236

三、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 23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经验 239

一、必须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各方面的变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体制和制度条件,同时推进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 239

二、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241

三、必须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42

四、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244

五、必须遵循各种社会文明长期共存、竞争比较、相互融合的规律,积极吸纳世界各国文明成果 247

第四节 人类文明的走向“不能没有马克思” 249

一、“历史终结论”:一个历史谎言者的谎言 249

二、我们的时代“不能没有马克思” 252

结束语 255

参考文献 257

后记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