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旱风灾害》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广东省水利厅编
  • 出 版 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10296698
  • 页数:31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总论 1

一、广东水旱风灾害概述 2

(一)水旱风灾害类型 2

(二)水旱风灾情 3

(三)水旱风灾害特点 11

1.发生频率高,受灾范围广 11

2.出现灾害时期长 13

3.群发性显著 14

4.台风、洪水灾害突发性强 14

5.成灾强度大 15

6.城市洪涝和城市缺水日益突出 16

二、广东水旱风灾害的孕灾环境 17

(一)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18

(二)大气环流的演变和天气 18

(三)水系和水文特性 19

(四)人类活动 21

(五)经济发展与布局、社会环境 22

三、广东省防御水旱风灾害的主要成就 2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防御水旱风灾害的主要成就 2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防御水旱风灾害的主要成就 24

1.具备了防御中等洪水、暴潮灾害的能力 24

2.治涝效益显著 25

3.发展灌溉,促进农业生产 25

4.扩大对城乡供水 26

5.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26

6.三防(防汛、防旱、防风)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 26

7.建成水文气象监测网,开展气象、水文、台风暴潮预报 27

(三)当前广东省防御水旱风灾害存在的问题 27

四、广东省防御水旱风灾害的主要经验教训 28

(一)水旱风灾害不可避免,防御水旱风灾害必须注意科学性和人的抗御能力,才能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限度 28

(二)因地因时制宜,正确处理蓄泄关系,全面考虑,认真做好规划 29

(三)防御水旱风灾害必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 31

第二章 暴雨洪水灾害 33

一、暴雨洪水的一般特征 36

(一)暴雨的一般特征 36

1.暴雨的年内分布概况 37

2.暴雨的地区分布概况 38

3.暴雨时、面、深关系 41

4.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 45

(二)洪水的一般特征 47

1.河流简况 47

2.暴雨洪水类型 48

3.主要江河的洪水特征 52

4.主要江河的洪水遭遇和组成 71

5.台风洪水 77

二、典型重大洪水灾害 80

(一)1915年7月珠江流域大洪水 80

(二)1994年6月西、北江大洪水 91

(三)1949年7月西江大洪水 100

(四)1982年5月北江中下游大洪水 103

(五)1959年6月东江大洪水 109

(六)1960年6月韩江大洪水 113

三、形成洪水灾害的原因 117

(一)形成洪水灾害的自然因素 117

1.环流背景和天气条件 117

2.地形地势 119

3.河流水系 119

(二)形成洪水灾害的社会因素 120

1.河障和盲目围垦、与河争地 120

2.人为水土流失,乱挖河沙 121

3.规划不周、施工质量不好、管理维护不善、运用抢险不当所导致的水利工程负面影响 121

4.经济发展与布局 122

5.社会环境 122

四、洪水灾害的防治 123

(一)防洪的工程措施 123

1.主要江河防洪工程体系现状及规划 123

2.水库 125

3.防洪江堤、水闸 128

(二)防洪的非工程措施 129

1.水情信息的采集 133

2.水情信息的传递 133

3.水情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作业预报 134

第三章 涝渍灾害 136

一、涝渍灾害及其分布 136

(一)洪涝灾害和涝渍灾害的区分 136

(二)广东省涝渍灾害的地区分布 137

(三)建国以来广东省历年涝灾面积统计 137

(四)重大涝渍灾害 142

1.1947年全省洪涝灾害 142

2.1949年珠江三角洲洪涝灾害 142

3.1964年珠江三角洲特大涝灾 142

4.1973年韩江洪涝灾害 142

5.1993年洪涝灾害 143

6.1994年洪涝灾害 143

二、涝渍灾害的成因 144

(一)涝灾 144

1.降雨 145

2.地形地貌、地质土壤 145

3.水系和水文条件 145

4.机电排水泵站标准低,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工程失修老化、排渠淤积,效益下降 146

5.人类活动 146

(二)渍害 147

三、涝渍灾害的治理 147

(一)涝渍灾害治理措施 148

1.涝灾治理措施 149

2.渍害治理措施 151

(二)涝渍灾害治理典型工程选介 154

1.中顺大围整治 154

2.潮阳南山截洪工程 155

3.东莞寒溪涝区整治 155

4.樵北大围官山大泵站 156

5.原高要县涝渍整治 157

6.三水改造低产田 158

7.新会渠系整治 158

(三)涝渍灾害治理的效益与存在问题 159

1.涝渍灾害治理的效益 159

2.涝渍灾害治理存在的问题 162

四、涝渍灾害治理的经验教训与对策 164

(一)涝渍灾害治理的经验教训 164

1.主要经验 164

2.教训 165

(二)今后涝渍灾害治理的对策 166

1.加强技术改造,发挥现有排涝工程的作用 166

2.注意科学调度,发挥综合工程的作用 166

3.确立水利是基础产业的地位,水利部门要参与城市建设规划,把防洪排涝工作纳入总体规划 166

第四章 台风灾害 167

一、台风概述 167

(一)台风结构 167

(二)台风的形成 168

(三)特殊台风 169

二、登陆广东台风的源地、移动路径和分布 170

(一)登陆广东台风的源地 170

(二)台风移动路径 172

1.影响台风运动的主要因素 172

2.台风路径的季节变化 173

(三)登陆广东台风的时空分布 176

1.初台、终台日期及一天中台风登陆最多的时段 176

2.登陆台风的次数、等级及其年内分布 176

3.台风登陆地点 182

4.台风登陆次数的多年变化 184

三、台风的大风、暴雨及其在南海引起的风浪、涌浪 185

(一)台风大风 186

1.台风位置与大风关系 186

2.台风大风特征值 187

(二)台风暴雨 187

1.台风暴雨的成因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87

2.台风暴雨与路径的关系 188

3.台风暴雨特征值 190

(三)台风在南海引起的风浪、涌浪 191

四、台风灾害 191

(一)风灾 192

1.7908号太平洋台风 192

2.9107号太平洋台风 193

(二)洪涝灾害 193

1.7619号南海台风形成的粤西沿海大洪水 193

2.7913号太平洋强热带风暴形成的西枝江特大洪水 195

3.8607号太平洋台风形成的粤东沿海大洪水 198

4.9403号南海强热带风暴形成的粤西沿海九洲江、鉴江大洪水(附珠江三角洲龙卷风灾) 198

(三)风暴潮灾害 200

(四)台风与冷空气遭遇的冷湿天气灾害 200

(五)广东台风灾害特点 200

1.发生次数多、强度大、连续性明显 200

2.影响范围广 201

3.突发性强 201

4.灾害损失大,且主要危害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 202

(六)台风成灾原因 202

1.广东处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登陆亚洲大陆的主要路径 202

2.海岸线长,与台风路径交角大,地形的抬升,加大了台风降水强度 202

3.广东沿海地区江堤、海堤防洪标准不高 203

4.台风灾害高风险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 203

五、防台减灾对策 203

1.进一步完善省、市、县级行政首长负责制 203

2.精心组织,密切协作,完善三防的防台减灾指挥网络系统 203

3.工程措施 203

4.加强科学研究 204

5.提高全民防台减灾意识 204

6.加强法规建设 204

第五章 风暴潮灾害 206

一、风暴潮的形成及其分布 206

(一)风暴潮基本概念 206

(二)台风暴潮在广东沿海地区的分布 207

1.登陆广东海岸的台风与风暴潮的关系 207

2.实测最高风暴潮位及最大增水 209

3.查测台风暴潮位(高潮位) 210

4.主要潮位站风暴潮潮位序位排列 214

二、风暴潮造成的灾害 216

(一)重大风暴潮灾害 216

1.历史重大风暴潮灾害 216

2.建国以来的重大风暴潮灾害 217

(二)风暴潮灾害综合评述 220

1.风暴潮灾害的规律与特点 220

2.风暴潮灾害述评 221

三、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措施 221

(一)防御风暴潮的工程措施及标准 221

1.江海堤围水闸情况 221

2.沿海重点城市防潮措施 224

3.珠江三角洲网河区防潮措施 224

(二)防御风暴潮的非工程措施 225

1.风暴潮情报预报网的建立 225

2.风暴潮的数理统计预报 225

3.风暴潮数值预报 225

第六章 干旱灾害 227

一、农业干旱 227

(一)农业旱情 227

1.季节划分 228

2.旱情指标及旱情等级 228

3.旱情的地区分布 229

(二)农业干旱灾情 231

1.农业现有灌溉设施 231

2.农业受旱灾情 232

3.农业受旱规模和对生产的影响 232

(三)干旱对农业、林业的危害 233

1.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危害 233

2.干旱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234

二、城市缺水 235

(一)城市缺水的类型 235

1.水资源短缺型 235

2.供水工程缺乏型 236

3.水质污染型 236

4.浪费性缺水型 236

5.混合型 236

(二)主要缺水城市供需水分析 236

1.广州市 236

2.深圳市 237

3.湛江市 239

三、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239

(一)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范围与标准 239

(二)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分布现状和特征 240

1.分布现状 240

2.变化特征 240

(三)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原因 241

1.自然因素 241

2.社会因素 242

四、历史典型大旱年 242

(一)建国前典型大旱年 242

(二)建国后典型大旱年 243

1.1955年秋冬春连旱 243

2.1963年秋冬春连旱 243

3.1977年秋冬春连旱 244

4.1986年秋旱 245

5.1991年秋冬春连旱 245

五、干旱的成因 246

(一)形成旱灾的自然因素 246

1.干旱的天气成因和天气环流背景 246

2.水资源的分布对干旱的影响 247

3.地形、地理位置对干旱的影响 247

4.厄尔尼诺对广东干旱的影响 248

(二)形成旱灾的人为因素 248

1.人类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导致了水资源贫乏 248

2.水质污染使本已不大丰富的水资源更显贫乏 249

3.缺乏建设供水水源超前意识 249

4.水资源综合利用或重复利用率低,用水存在浪费现象 249

5.水利工程设施尚未全部达标 250

6.“三高”农业的发展,增加了用水量 250

六、防旱抗旱措施 250

1.增加灌溉水源,提高抗旱能力 250

2.治理水土流失,进一步扩大绿化面积 250

3.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50

4.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防止水质继续污染 251

5.树立建设供水水源超前意识,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251

6.改良作物、调整耕作制度,提高作物管理技术,以适应当地旱季的出现 251

7.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科学地进行人工增雨活动 251

8.依法管理人畜饮水工作,加快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251

第七章 防灾减灾对策 253

一、增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256

(一)提高水旱风灾害意识的内涵 256

(二)减灾也是增产增值 256

(三)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必要性 256

1.防灾减灾工作的系统性 257

2.决策过程是个深化认识的过程 257

3.历史经验与发展要求 257

(四)增强减灾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258

1.加强宣传报导,增强全民灾害意识 258

2.加强教育与培训工作 258

3.公众参与防汛防旱防风活动 258

4.组织考察,总结经验 258

5.建立广东灾害文化体系 258

(五)水利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259

二、加强法制建设,依法防灾减灾 259

(一)防治灾害立法的必要性 259

(二)我国广东有关立法工作进展及相关内容 260

(三)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保护 260

(四)依法防灾减灾 260

(五)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法制工作 261

三、建立和健全水旱风防灾减灾组织体制 261

(一)水旱风防灾减灾组织体制的历史与现状 261

(二)组织体制建设的主要经验 261

1.建立和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制 261

2.水旱风的减灾机构——三防指挥部办公室必须是常设机构 263

3.防汛防旱防风机构要全面进行三防工作的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263

4.必须充分发挥三防成员单位的防灾减灾职责功能和积极性 263

四、减灾必须实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264

(一)防御水旱风的工程设施是抗灾减灾的重要物质条件 264

(二)加快工程安全达标建设,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 265

(三)认真研究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工作 266

(四)建立和完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减灾体系 267

(五)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系统 268

(六)做好防御特大洪水预案 268

1.抗灾指挥组织系统 269

2.制订洪泛区防洪抢险方案 269

3.制订河库联合调度优化方案 269

4.编制不同频率的洪水风险图 269

5.制订水文、气象的监测、预报和警报方案及通讯保障方案 269

6.制订洪泛区的安全和减灾措施 269

7.实施防抗救行动计划(预案)的起动条件的规定 269

8.灾害评估准备 269

(七)加强水土保持和造林护林工作 269

(八)建设四道屏障,防御台风暴潮 271

五、增加投入,改革投资体制,确保防灾减灾资金渠道正常化 271

(一)广东省水利投资、特大防汛抗旱费投入情况及存在问题 272

(二)不断完善投资体系 272

(三)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增加投入,做好预防工作 272

1.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投入,增加水利、防洪投入 272

2.增加投入,重在做好预防工作 273

(四)对水利、防洪基础产业制定倾斜政策 273

六、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对水旱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减灾功能 273

(一)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减灾中的作用 274

(二)建立和健全现代防灾减灾信息系统 274

(三)制订科学的减灾规划和决策 275

1.加强水旱风灾害及其对策的研究 275

2.制订科学的减灾规划 275

3.加强灾害经济理论的研究 276

4.建立防治水旱风灾的基金制度 276

5.开展自然灾害区划与风险评价研究 276

七、积极发展防灾保险事业 276

八、必须高度重视城市防洪防旱防风工作 277

(一)深刻认识城市水旱风灾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277

(二)城市减灾对策 278

九、防汛抗旱统筹抓 278

十、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79

附录一、全民全社会都应重视防灾活动 283

附录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 286

附录三、台风的预报和警戒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