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西北方音 3
自序 3
PREFACE 8
一 本篇所用的几种材料 17
甲 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 18
乙 藏文译音《金刚经》残卷 22
丙 藏文译音《阿弥陀经》残卷 23
丁 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残卷 24
藏文字母与各家所用罗马字对照表 26
戊 注音本《开蒙要训》 28
现代兰州、平凉、西安、三水、文水、兴县的方音 30
附:敦煌写本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八页 31
二 从敦煌汉藏对音写本中所窥见之唐五代西北方音 39
甲 声母 40
这种声母系统与《切韵》声类的异点 40
声母的六组二十九类 40
p组声母表第一 42
t组声母表第二 44
c组声母表第三 45
ts组声母表第四 47
k组声母表第五 49
·组声母表第六 51
全清混入全浊与声调的关系 55
全浊声母是否送气 56
’b、’d、’g的音值 57
y与三四等的关系 58
乙 韵母 58
韵母系统在四种藏音中的异同 58
韵母的二十三摄五十五韵 59
二十三摄与等韵十六摄的比较 61
a摄韵母表第一 62
o摄韵母表第二 63
e摄韵母表第三 64
i摄韵母表第四 66
u摄韵母表第五 68
ai摄韵母表第六 70
ei摄韵母表第七 71
au摄韵母表第八 72
eu摄韵母表第九 73
am摄韵母表第十 74
im摄韵母表第十一 75
an摄韵母表第十二 75
in摄韵母表第十三 78
a?摄韵母表第十四 79
e?摄韵母表第十五 80
o?摄韵母表第十六 81
ab摄韵母表第十七 82
ib摄韵母表第十八 82
ar摄韵母表第十九 82
ir摄韵母表第二十 83
ag摄韵母表第二十一 84
eg摄韵母表第二十二 85
og摄韵母表第二十三 86
鼻收声-?消变的条理 87
鱼韵同脂之支微的通转 91
“山”“臻”两摄的入声收声-r 97
声母对于韵母的影响 100
重写元音的字多属上声 100
合口洪音与合口细音的混合 101
入声的收声-b、-d、-g是否-p、-t、-k的替代音 101
一等[α]元音与二等[a]元音的混合 103
《大乘中宗见解》译音本与对音本的时代先后 103
评财津桃溪的《敦煌出土汉藏对音材料与韵镜之比较》 105
三 从《开蒙要训》的注音中所窥见的五代敦煌方音 109
甲 声母 110
这种材料所表现的声母特点 110
唇音组第一 110
帮、並互注例 110
以非注敷例 110
非、奉互注例 111
唇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112
舌音组第二 114
端、定互注例 114
泥、来互注例 114
舌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114
齿音组第三 117
知、照互注例 117
照、澄互注例 117
以澄注知例 117
以穿注彻例 117
以娘注日例 118
精、从互注例 119
以邪注心例 119
以从注澄例 119
以照注从例 119
以彻注清例 119
以清注穿例 119
以审注心例 120
以邪注禅例 120
齿头音四等与舌上音正齿音的混淆 120
齿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121
牙音组第四 125
见、群互注例 125
以匣注疑例 125
以疑注群例 125
溪、匣互注例 125
见、溪互注例 125
见、匣互注例 125
以见注影例 126
牙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126
喉音组第五 128
以匣注晓例 128
以喻三等注喻四等例 128
喉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128
这一系声母的五组二十二类 131
乙 韵母 131
这一系韵母的特点 131
歌摄第一 131
以歌注夬例 131
歌摄的同音互注字 132
模摄第二 133
模摄的同音互注字 133
齐摄第三 135
庚、青互注例 135
庚、清互注例 135
以清注青例 136
以庚注耕例 136
以庚注齐例 136
以庚注祭例 136
以清注齐例 136
青、齐互注例 136
齐摄的同音互注字 137
脂摄第四 138
脂、支互注例 138
支、之互注例 139
以之注脂例 139
以之注微例 139
脂、鱼互注例 139
之、鱼互注例 140
支、鱼互注例 140
以鱼注微例 140
脂摄的同音互注字 141
虞摄第五 142
虞、支互注例 142
以虞注脂例 143
以微注虞例 143
以鱼注虞例 143
以虞注尤例 143
虞摄的同音互注字 143
咍摄第六,皆摄第七 144
以泰注咍例 145
以泰注灰例 145
佳、皆互注例 145
咍皆两摄的同音互注字 145
豪摄第八 146
以豪注肴例 146
宵、萧互注例 146
豪摄的同音互注字 146
侯摄第九 147
侯摄的同音互注字 148
覃摄第十 148
以谈注覃例 148
覃摄的同音互注字 148
侵摄第十一 149
侵摄的同音互注字 149
以庚注侵例 149
寒摄第十二 149
以删注寒例 150
以删注山例 150
元、仙互注例 150
以先注元例 150
仙、先互注例 150
寒摄的同音互注字 151
痕摄第十三 152
以谆注魂例 152
痕摄的同音互注字 152
登摄第十四 153
以登注蒸例 153
登摄的同音互注字 153
江摄第十五 153
江摄的同音互注字 153
以东注江例 153
以觉注江例 154
东摄第十六 154
东(一等)、冬互注例 154
东(三等)、鍾互注例 154
东摄的同音互注字 155
合摄第十七 155
以合注盍例 156
以狎注洽例 156
以业注怗例 156
以盍注怗例 156
合摄的同音互注字 156
缉摄第十八 157
以侵注缉例 157
曷摄第十九 157
以屑注薛例 157
曷摄的同音互注字 157
迄摄第二十 158
以质注迄例 158
迄摄的同音互注字 158
德摄第二十一 158
以麦注陌例 159
以锡注陌例 159
以昔注锡例 159
德、陌互注例 159
以职注陌例 159
职、昔互注例 159
以职注锡例 159
德摄的同音互注字 160
铎摄第二十二 160
以铎注药例 161
以觉注烛例 161
以药注烛例 161
铎摄的同音互注字 161
屋摄第二十三 162
以德(合口)注屋(一等)例 162
屋摄的同音互注字 162
鼻收声消变的扩大 162
丙 声调 163
调值在方音中的参差现象 163
《开蒙要训》中关于声调的错综注音 164
以平注上例 164
以上注平例 165
以上注去例 165
以去注上例 166
以平注去例 167
以去注平例 167
《开蒙要训》中关于浊上变去的注音 167
以浊上注去例 168
以去注浊上例 168
李涪《刊误》中关于浊上变去的旁证 168
附李涪的事迹 169
总结 170
误读与存疑的注音 171
从《开蒙要训》的押韵考证本书的年代 172
四 唐五代西北方音与现代西北方音的比较 177
甲 声母的比较 177
(1)全浊声母的演变 177
(2)舌上音与正齿音的混并 180
(3)摩擦音清浊的混并 182
(4)明、泥、疑三母的读音 184
(5)齿头音与牙音的腭化 185
乙 韵母的比较 187
(1)鼻收声的消失 187
(2)入声收声的消失 191
(3)一等[α]与二等[a]的区别 194
(4)模、鱼、虞的演变 196
(5)声母对于韵母的影响 196
总结 204
藏文写法与实际语音之异同 204
(a)藏文写法同而实际语音未必同者 205
(b)实际语音同而藏文写法微异者 205
(c)由藏文写法可以窥见音变先后者 206
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声系及其演变 207
唐五代西北方音的韵系及其演变 209
《唐蕃会盟碑》中之汉藏对音 214
一 这种材料中所有的汉藏对音 214
(a)右侧唐朝官名跟人名的藏音 218
(b)左侧吐蕃人名的汉音 221
(c)碑阳的藏译汉音 223
(d)碑阴的藏译汉音 223
二 这种藏汉对音的音韵条理 224
声母的条理 225
声母对音中的几个特例 229
以全字对前缀音例 229
以透母对lh例 229
以见对rg例 230
以来对r例 230
以照对c‘例 230
以群对k例 230
韵母的条理 231
韵母对音中的几个特例 235
有声无韵例 235
连诵例 235
以阳韵对阴韵例 236
这种韵母条理与其他四种汉藏对音的比较 236
从这种音韵条理推测其他四种汉藏对音的先后 237
附五种汉藏对音声母比较表 238
五种汉藏对音韵母比较表(甲) 240
五种汉藏对音韵母比较表(乙) 242
五种汉藏对音韵母比较表(丙) 246
附录一 汉藏对音《千字文》与《切韵》音及六种现代西北方音的比较 248
附录二 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索引 274
附录三 《大乘中宗见解》藏音索引 280
附志 293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 297
序 297
一、绪论 300
二、周秦韵部与两汉韵部的分合 310
三、两汉韵部分论 318
1.阴声韵 318
2.阳声韵 337
3.入声韵 347
四、两汉韵部之间通押的关系 353
1.西汉时期 354
2.东汉时期 366
五、汉代四声的类别 377
六、汉代的方音 383
1.杨雄《方言》和汉代方言的地理区域 383
2.汉代古书注解中所指出的方音现象 387
七、个别方言材料的考查 391
1.《淮南子》 392
2.《急就篇》 400
3.司马相如、王褒、杨雄的韵文 403
4.《易林》 408
5.班固、傅毅等的韵文 417
6.《论衡·自纪篇》 421
7.张衡、蔡邕的韵文 424
8.《释名》 425
9.总的说明 436
八、两汉诗文韵谱 439
1.韵谱总说 439
(1)材料的范围和材料的取舍 439
(2)摘录韵字的问题 441
(3)分别韵部的一些问题 443
2.韵谱编排的方法 445
3.两汉诗文韵例 448
4.韵谱 451
阴声韵 452
1.之部 505
2.幽部 505
3.宵部 505
4.鱼部 505
5.歌部 505
6.支部 505
7.脂部 505
8.祭部 505
阳声韵 505
9.蒸部 554
10.冬部 554
11.东部 554
12.阳部 554
13.耕部 554
14.真部 554
15.元部 554
16.谈部 554
17.侵部 554
入声韵 554
18.职部 580
19.沃部 580
20.药部 580
21.屋部 580
22.铎部 580
23.锡部 580
24.质部 580
25.月部 580
26.盍部 580
27.缉部 580
附:两汉诗文韵字校记 580
九、《淮南子》、《易林》韵谱 585
1.《淮南子》韵谱 585
(1)之部 606
(2)幽部 606
(3)宵部 606
(4)鱼部 606
(5)歌部 606
(6)支部 606
(7)脂部 606
(8)微部 606
(9)祭部 606
(10)蒸部 606
(11)阳部 606
(12)东部 606
(13)耕部 606
(14)真部 606
(15)谆部 606
(16)元部 606
(17)谈部 606
(18)侵部 606
(19)职部 606
(20)沃部 606
(21)药部 606
(22)铎部 606
(23)屋部 606
(24)锡部 606
(25)质部 606
(26)術部 606
(27)月部 606
(28)盍部 606
(29)缉部 606
2.《易林》韵谱 606
(1)之部 650
(2)幽部 650
(3)宵部 650
(4)鱼部 650
(5)歌部 650
(6)支部 650
(7)脂部 650
(8)祭部 650
(9)蒸部 650
(10)东部 650
(11)阳部 650
(12)耕部 650
(13)真部 650
(14)元部 650
(15)侵部 650
(16)职部 650
(17)沃部 650
(18)药部 650
(19)屋部 650
(20)铎部 650
(21)锡部 650
(22)质部 650
(23)月部 650
(24)盍部 650
(25)缉部 650
十、附录 650
1.《史记·自序》分韵 650
2.《汉书·叙传》分韵 655
阴声韵 655
阳声韵 657
入声韵 659
3.两汉诗文作家籍贯生卒年表 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