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科技素养 1
第一章 科学技术概论 1
第一节 全面理解科学技术 1
一、科学的四个内涵 1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4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7
一、科学的类型 7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层次 8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 9
第三节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影响 10
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0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
三、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 13
四、科技发展与国家目标 13
五、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14
第二章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代高新技术 16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 16
一、信息技术的基础——微电子技术 17
二、计算机技术 18
三、通信和网络技术 21
第二节 现代生物技术 24
一、发酵工程 24
二、细胞工程 25
三、酶工程 26
四、基因工程 27
五、蛋白质工程 29
六、生物克隆技术 30
七、人类基因组计划 32
第三节 新材料科学技术 33
一、信息材料 34
二、新型功能材料 35
三、高性能结构材料 37
四、纳米材料 38
第四节 能源科学技术 41
一、能源的分类 41
二、常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42
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43
第五节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47
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 47
二、机器人技术新进展 49
三、办公自动化 50
四、“蓝牙”:家庭自动化新技术 51
五、数字化军事技术 52
六、智能交通技术 53
第六节 现代空间科技 54
一、空间科学的研究领域 55
二、新型卫星技术及其应用 55
三、探索空间壮举——载人航天 56
四、从月球探测到行星探测 57
五、国际空间站与太空移民 58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政策和战略 61
第一节 有关国家和地区发展科技的实践 61
一、提升决策层次,突出技术创新 61
二、明确战略,制定规划 63
三、增加投入,营造环境 64
四、重视教育培训,保护知识产权 65
五、顺应科技全球化趋势 66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路线和方针 67
一、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路线和成就 67
二、科技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70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73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75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77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78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途径 80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82
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83
第四节 切实提高干部的科学素质 85
一、加强科学普及工作 85
二、增强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86
三、提高决策水平,推进决策科学化 87
参考书目 88
第二篇 历史知识 89
第四章 中国古代史 89
第一节 文明古国的起源 89
一、原始社会 89
二、夏、商、西周国家的形成 90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 91
第二节 秦以来历代主要制度 92
一、行政体制及其职能 92
二、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94
三、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 95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盛世 98
一、从汉唐盛世到康乾盛世 98
二、中外交往 99
三、传统思想 100
第四节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 101
一、农民起义的原因 101
二、农民起义的特点 102
三、农民起义的意义 102
第五节 闽台关系 103
一、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 103
二、闽台血缘关系 104
三、闽台文化关系 105
第五章 中国近代史 106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06
一、鸦片战争 106
二、民族危机的加深 107
三、中国衰落的主要原因 107
第二节 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 108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108
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109
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110
第三节 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 111
一、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11
二、北伐战争 112
三、土地革命战争 113
四、抗日战争 115
五、解放战争 117
第六章 中国现代史 11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19
一、建国初期的艰苦奋斗 119
二、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20
三、工业化的起步 121
第二节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121
一、“八大”的历史功绩 121
二、“左”倾错误的逐步发展 122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22
四、“文化大革命”及其教训 123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125
一、历史的伟大转折 125
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25
三、从十三大到十六大 126
四、新时期台湾问题 129
第七章 世界历史 131
第一节 世界古代史和中世纪史 131
一、世界文明古国和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131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及其特点 133
三、世界三大宗教起源 135
四、新航路的开辟 136
五、文艺复兴运动 137
第二节 世界近代史 138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138
二、美国独立战争 139
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139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1848年欧洲革命 140
五、德意志帝国的形成和日本明治维新 141
六、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142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 143
第三节 世界现代史 144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44
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145
三、罗斯福新政 145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146
五、联合国的成立及其演变 147
六、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 148
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状况和欧洲联盟的建立 148
八、从“冷战”到东欧剧变 150
九、中东及其周边地区问题 150
参考书目 152
第三篇 干部写作要略 154
第八章 概述 154
第一节 公文的概念及特点 154
第二节 公文的基本功用 156
第三节 公文的分类 157
一、按照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分类 157
二、按照紧急程度分类 158
三、按照有无保密要求及机密等级分类 158
四、按照公文的具体职能分类 158
五、根据公文的来源去向分类 159
六、根据公文的形成和作用的具体公务活动领域的不同分类 159
第九章 公文的体式 160
第一节 组成公文各要素的三个部分 160
一、眉首部分 160
二、主体部分 161
三、版记部分 166
第二节 公文的印装规格 167
第十章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69
第一节 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规定 169
第二节 要遵循公文的各项行文规则 169
一、文种的选择要正确 169
二、行文关系的确定要妥当 170
三、制发程序的安排要合理 172
第十一章 公文写作示例 174
第一节 命令(令) 174
一、命令(令)的用途及特点 174
二、发布令、行政令、嘉奖令的一般写法 174
三、写作命令(令)的注意事项 176
第二节 决定 176
一、决定的用途 176
二、决定的写法 177
第三节 公告 177
一、公告的用途及公告的特点 177
二、滥用公告现象及原因分析 178
三、公告的写法,公告与公报的区别 178
第四节 通告 179
一、通告的用途 179
二、通告的写法 179
三、写作通告的注意事项、通告与公告的比较 180
第五节 通知 181
一、通知的用途 181
二、通知的写法 181
三、通知与通告的比较 186
第六节 通报 187
一、通报的用途和种类 187
二、通报的写法 187
三、通报的特点 188
第七节 议案 189
一、议案的用途 189
二、议案的写法 190
第八节 报告 190
一、报告的用途 190
二、报告的种类 191
三、报告的写法 191
第九节 请示 192
一、请示的用途 192
二、何种情况下需请示 192
三、请示的写法 193
四、写作请示的注意事项 193
五、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194
第十节 批复 195
一、批复的用途 195
二、批复的写法 196
三、写作批复应注意的事项 196
第十一节 意见 197
一、意见的用途 197
二、意见的写法 197
三、写作意见的注意事项 197
第十二节 函 198
一、函的用途 198
二、函的分类 198
三、函的写法 199
四、写作函的注意事项 201
五、请批函与请示的区别 202
第十三节 会议纪要 202
一、会议纪要的用途 202
二、会议纪要的种类 202
三、会议纪要的写法 203
四、写作会议纪要的注意事项 204
第十二章 事务文书 205
第一节 事务文书的作用 205
第二节 事务文书的特点 206
第十三章 调查报告 207
第一节 调查报告的含义、作用、特点及种类 207
一、调查报告的主要特点 207
二、调查报告的种类 208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一般写法 209
第三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210
第十四章 计划 212
第一节 计划的含义、作用和种类 212
第二节 计划的写法 213
第三节 计划的写作要求 214
第十五章 总结 216
第一节 总结的含义、作用、种类 216
第二节 总结的写法 217
第三节 撰写总结的要求 218
第四篇 文学鉴赏 219
第十六章 文学鉴赏论 219
第一节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 219
一、文学欣赏的性质 219
二、文学欣赏的意义 225
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一般规律 230
一、文学欣赏的过程 230
二、文学欣赏中的“共鸣”问题 233
第十七章 文学作品鉴赏 237
一、橘颂 237
二、谏太宗十思疏 238
三、蜀相 241
四、读《孟尝君传》 243
五、前赤壁赋 244
六、水龙吟 248
七、往事(二之三) 250
八、茶花赋 253
九、华威先生 256
参考书目 263
后记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