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对象和意义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 3
三、研究意义 4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5
一、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5
二、音乐表演实验研究的相关观点 10
第三节 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的研究方法 14
一、速度曲线 14
二、IOI偏离度曲线 17
三、力度曲线 18
四、演奏蠕虫 18
第二章 宏观速度弹性 22
第一节 相关问题的历史文献回溯 23
一、宏观速度弹性的历史渊源 23
二、19世纪后半叶关于宏观速度弹性问题的争论 29
三、20世纪的一些矛盾观点 32
第二节 对录音的可视化案例研究 33
一、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例2-1) 34
二、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例2-2) 39
三、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第29首作品106第一乐章(例2-3) 46
四、肖邦:降D大调夜曲,作品27第2首(例2-4) 53
五、勃拉姆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例2-5) 56
六、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BWV1001柔板(例2-6) 59
七、莫扎特:D大调第35交响曲《哈夫纳》第一乐章(例2-7) 61
八、德彪西:《月光》选自《贝尔加莫组曲》(例2-8) 64
九、埃尔加:变奏曲《谜语》第九变奏“Nimrod”(例2-9) 66
十、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例2-10) 69
十一、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春天的预兆,少女的舞蹈”(例2-11) 73
第三节 本章结论 77
一、强与快、弱与慢的自然关联性被逐渐节制 77
二、具有结构意义的宏观速度弹性被逐渐节制 78
三、整体演奏速度特别是演奏速度上限被逐渐节制 79
第三章 微观速度弹性与局部节奏伸缩 81
第一节 相关问题的历史文献回溯 82
一、速度的整体渐快与渐慢 82
二、旋律自由而伴奏保持严格速度 85
三、时值缓急重音 90
四、附点类节奏 92
第二节 对录音的可视化案例研究 97
一、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1007前奏曲(例3-1) 97
二、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例3-2a) 101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例3-2b) 102
三、舒伯特:即兴曲,D.935(Op.142)之3第三变奏(例3-3) 107
四、肖邦:降D大调夜曲,作品27第2首(例3-4) 113
五、肖邦:夜曲,作品9之2(例3-5) 120
六、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例3-6) 126
七、格里格:c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三首第二乐章(例3-7) 132
八、维厄唐:小回旋曲,作品32之2(例3-8) 135
九、斯克里亚宾:音诗,作品32之1(例3-9) 139
十、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首(例3-10) 140
第三节 本章结论 146
一、微观速度弹性越来越节制而平滑 147
二、局部节奏与音符时值越来越规整精确 147
三、越来越讲究演奏的整体协调性与统一性 148
四、即兴随机成份逐渐消失 148
第四章 录音技术的发展对演奏风格结构特征的影响 151
第一节 录音技术发展的相关简史 152
一、原始的机械记谱装置与最早的圆筒留声机录音 152
二、声学录音时代 155
三、插曲——再生钢琴卷筒录音 160
四、电声录音时代 163
五、数码录音时代 168
第二节 录音技术对演奏风格结构特征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169
一、录音环境和设置 169
二、编辑技术 173
三、录音过程中的合作以及音乐家对待录音态度的转变 178
第三节 本章结论 184
一、自发性和即兴性的逐渐消失 184
二、对细节精确度的关注逐渐超过对整体艺术性的关注 186
三、音乐表演的均质化标准化倾向 188
四、录音艺术与现场舞台艺术 190
第五章 结论 193
第一节 主要结论归纳 193
一、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结构特征的整体演变趋势 193
二、音乐表演风格的传统视角 195
三、音乐表演风格的科学视角 197
第二节 乐谱与演奏 199
一、对演奏表现力五大因素的重新审视 200
二、音乐表演的本真性问题 204
第三节 回顾与展望 206
一、对20世纪音乐表演的回顾 206
二、对21世纪音乐表演的展望 211
附录一:唱片目录 213
附录二:演奏者年表 220
附录三:光盘使用说明 223
参考文献 225
后记 233
出版后记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