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记事 6
先秦至唐宋时期 6
元代 6
明代 7
清代 8
中华民国时期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
卷一 地理 39
第一章 地质 39
第一节 地层 39
第二节 岩石 40
第三节 构造 41
第四节 矿产 41
第五节 地热资源 42
第二章 地貌 43
第一节 发育简况 43
第二节 平原、盆地 44
第三节 山脉 45
第三章 气候 47
第一节 气候特征 47
第二节 温度 48
第三节 雨量 49
第四节 蒸发、空气湿度 50
第五节 日照、辐射 51
第六节 风、霜 51
第四章 水文 52
第一节 水 系 52
第二节 水能 54
第三节 水质 54
第五章 土壤、植被 55
第一节 土壤 55
第二节 植被 60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观 61
第一节 野生动物 61
第二节 野生植物 63
第三节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 64
第四节 自然景观 65
第七章 自然灾害 67
第一节 地震 67
第二节 气候灾害 67
第三节 泥石流灾害 69
第四节 农业生物灾害 69
卷二 人口 70
第一章 人口变动 70
第一节 历代人口 70
第二节 变动 75
第三节 分布 77
第二章 人口构成 78
第一节 民族 78
第二节 性别、年龄 79
第三节 文化、职业 81
第四节 家庭、婚姻 84
第三章 计划生育 84
第一节 宣传教育 84
第二节 政策规定 85
第三节 节育效果 85
卷三 建置 86
第一章 沿革 86
第一节 历史沿革 86
第二节 境域变迁 86
第三节 县名来历 88
第二章 县城 88
第一节 司署置地 89
第二节 弹压委员、行政委员会置地 89
第三节 设治局置地 89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置地 90
第三章 区划 91
第一节 明、清时期 91
第二节 民国时期 9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 93
第四章 乡镇 96
第一节 镇 96
第二节 乡 98
卷四 农业 109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109
第一节 封建生产关系 109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10
第三节 互助合作 114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15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15
第二章 农业生产改革 117
第一节 耕地 117
第二节 作物结构、分布 119
第三节 生产技术改革 120
第四节 产业结构调整 124
第五节 农业机械 124
第三章 粮食 126
第一节 粮食生产 126
第二节 粮食种类 127
第四章 甘蔗 132
第一节 甘蔗生产 132
第二节 管理 134
第三节 政策措施 135
第五章 油料、茶叶、烟草、水果 137
第一节 油料 137
第二节 茶叶 139
第三节 香料 141
第四节 烟草 142
第五节 水果、蔬菜 142
第六章 畜牧业、渔业、副业 143
第一节 畜牧业 143
第二节 渔业 148
第三节 副业 149
卷五 水利 150
第一章 水资源 150
第一节 地表水 150
第二节 地下水 152
第二章 水利工程 154
第一节 引水 156
第二节 蓄水 162
第三节 提水 162
第四节 喷灌 163
第五节 人畜饮用水 163
第六节 防洪 163
第七节 排涝 167
第三章 灾害 167
第一节 大盈江干支流的洪涝灾害 167
第二节 泥石流 170
第四章 水利管理 173
第一节 堤防工程管理 173
第二节 水利工程管理 173
第三节 灌溉管理 174
第四节 灌溉和水费征收 174
第五节 水土保持 174
卷六 林业 176
第一章 森林资源 176
第一节 森林面积 176
第二节 森林分布 177
第三节 植物种类 177
第四节 蓄积量 177
第二章 山林权属 178
第一节 山林定权和复查 178
第二节 林业“三定” 180
第三节 国有林核权发证 182
第四节 重大山林纠纷纪要 182
第三章 林业生产 183
第一节 种、苗 183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83
第三节 资源利用 185
第四节 林业科技 188
第四章 森林保护 189
第一节 护林法规 189
第二节 护林组织 190
第三节 防止山林火灾 190
第四节 防治病虫害 191
第五章 管理机构、企业 191
第一节 机构 191
第二节 林业企业 192
卷七 国营农场 193
第一章 机构 193
第一节 农场总场 193
第二节 农场分场 196
第二章 经营项目 197
第一节 橡胶 197
附:新城乡凤凰山橡胶母树考 200
第二节 茶叶 200
第三节 粮油 201
第四节 咖啡、甘蔗、枫茅 203
第五节 其它经营 204
第三章 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205
第一节 经营承包责任制 205
第二节 管理机构改革 205
第三节 改革成效 206
第四节 典型家庭农场简介 206
第四章 科技、教育、卫生事业 207
第一节 科技 207
第二节 教育 208
第三节 卫生 209
卷八 工业 211
第一章 制糖 211
第一节 土法制糖 211
第二节 机制红糖 211
第三节 机制白糖 211
第四节 副产品 213
第五节 机构及管理 213
第二章 织染、缝纫、制革 217
第一节 织染 217
第二节 缝纫 219
第三节 制革 220
第三章 造纸、印刷 221
第一节 造纸 221
第二节 印刷 222
第四章 电力工业 223
第一节 火力发电 223
第二节 水电 224
第三节 电网建设 227
第四节 电力管理 228
第五章 建材、矿藏采选冶炼 228
第一节 竹木采伐 228
第二节 砖、瓦、石灰 229
第三节 水泥 229
第四节 矿藏采选、冶炼 230
第六章 酿酒、制茶 231
第一节 酿酒 231
第二节 制茶 232
第七章 食品加工 233
第一节 粮油 233
第二节 副食品 233
第三节 糕点糖果 234
第四节 腌腊 234
第五节 干果干菜类 234
第八章 其它工业 235
第一节 农具、炊具修理制造 235
第二节 藤木器具制造 235
第三节 陶瓷器焙制 236
第四节 珠宝玉器加工 236
第九章 企业简介 236
卷九 国内贸易 247
第一章 市场 247
第一节 集市 247
第二节 经营体制 250
第二章 商品购销 254
第一节 采购 254
第二节 销售 256
第三节 储运 258
第三章 饮食服务业 264
第一节 发展 264
第二节 饮食业 265
第三节 服务业 266
第四章 管理 268
第一节 机构 268
第二节 内部管理 268
第三节 经营事故 272
第四节 主要专营公司 272
卷十 边境贸易 275
第一章 通商口岸 275
第一节 明、清以来的中缅商道 275
第二节 口 岸 277
第二章 边境贸易 279
第一节 边境贸易 279
第二节 边境贸易管理 281
第三节 出入境管理 283
第四节 动植物检疫 284
第三章 海关 284
第一节 机构 284
第二节 进出口物资管理 285
第三节 关税 287
第四节 缉私 289
卷十一 粮油经营 290
第一章 粮油征购 290
第一节 粮食征收 290
第二节 粮食收购 292
第三节 油料收购 295
第二章 粮油供应 296
第一节 粮油市场供应 296
第二节 城镇粮食计划供应 297
第三节 农村粮食统销 298
第四节 油脂供应 299
第五节 副产品、周转、兑换、票证 299
第六节 粮油购销网点及价格 300
第三章 粮油加工 306
第一节 人力加工 306
第二节 水力加工 306
第三节 机械加工 307
第四节 配合饲料加工 308
第四章 储运 309
第一节 粮油仓储 309
第二节 仓储管理 310
第三节 科技储粮 310
第四节 粮油运输工具 311
第五节 粮油调运 311
卷十二 工商管理·物价·计量 313
第一章 工商管理 313
第一节 集市管理 313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314
第三节 商标、广告、合同管理 316
第二章 物价、计量 316
第一节 物资管理 316
第二节 物价监督 317
第三节 计量 323
卷十三 交通运输 325
第一章 交通路线 325
第一节 民间道路 325
第二节 公路 326
第三节 桥涵 331
第二章 运输 336
第一节 货运 336
第二节 客运 337
第三节 主要运输企业 340
第三章 交通运输管理 340
第一节 机构 340
第二节 路政(公路)管理 341
第三节 安全及运输市场管理 341
第四节 车辆监理 342
第五节 总检审 342
第六节 主要交通事故 343
卷十四 邮电通讯 344
第一章 机构 344
第一节 驿站 344
第二节 邮电局、所 344
第二章 邮政 345
第一节 邮路 345
第二节 投递 345
第三节 业务 346
第三章 电讯 348
第一节 电报 348
第二节 电话 349
附:景颇族、傈僳族以物代言通信方式 352
卷十五 财税审计 354
第一章 财政 354
第一节 岁入 354
第二节 岁出 358
第三节 管理 360
第二章 税务 362
第一节 税制 362
第二节 税种 363
第三节 税率 365
第四节 减税 368
第五节 管理 369
第三章 审计 370
第一节 机构 370
第二节 审计监督 370
第三节 主要违纪事件 370
卷十六 金融·保险 374
第一章 机构 374
第一节 新城银庄 374
第二节 中国人民银行盈江县支行 374
第三节 中国工商银行盈江县支行 375
第四节 中国农业银行盈江县支行 375
第五节 信用合作社 375
第六节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盈江县支行 376
第七节 中国银行盈江县支行 376
第八节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盈江县支公司 376
第二章 货币 377
第一节 流通 377
第二节 货币管理 378
第三节 现金投放与回笼 379
第四节 现金和工资基金管理 380
第三章 存、贷、拨款和保险业务 381
第一节 存款 381
第二节 公债、国库券 383
第三节 贷款 384
第四节 拨款 388
第五节 保险业务 388
第四章 帐务 389
第一节 会计核算 389
第二节 结算业务 389
卷十七 城乡建设 390
第一章 县城建设 390
第一节 规划 390
第二节 市政建设 391
第三节 环境保护 395
第二章 乡村建设 396
第一节 用水、用电 396
第二节 道路、住宅建设 397
第三节 规划 397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400
第一节 土地管理 400
第二节 公房管理 401
第三节 私人建房管理 401
第四章 建筑业 402
第一节 建筑队伍 402
第二节 设计能力 402
第三节 建筑技术 403
第四节 质量监督 403
卷十八 人民生活 404
第一章 农民生活 404
第一节 经济收入 404
第二节 食、衣、住、用 405
第三节 消费水平 408
第二章 职工生活 409
第一节 劳动就业 409
第二节 职工队伍 409
第三节 工资 409
第四节 福利 413
第五节 消费水平 414
卷十九 政党·群众团体 416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416
第一节 设治区党部 416
第二节 党员 417
第三节 党务 417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盈江县地方组织 418
第一节 县委员会 418
第二节 党代会 422
第三节 县属党委、党组、总支、支部 424
第四节 组织建设 427
第五节 纪律检查 429
第六节 宣传教育 431
第七节 党校 433
第八节 专项工作 435
第九节 统一战线 436
第十节 农村工作队 439
第三章 群众团体 440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440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443
第三节 工会 445
第四节 农民协会 447
第五节 青年励志社 448
卷二十 政务 449
第一章 明、清、民国政权 449
第一节 土司政权 449
第二节 民国流官政权 450
第二章 地方人民权力机关 454
第一节 基层选举 454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455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460
第三章 人民政府 462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462
第二节 基层政权 471
第四章 政治协商会议 471
第一节 机构 471
第二节 历届政治协商会议 472
第三节 主要活动 476
卷二十一 政法 479
第一章 治安 479
第一节 建国前治安机构 479
第二节 人民公安 480
第三节 惩治犯罪 482
第四节 治安管理 486
第二章 检察 487
第一节 机构 487
第二节 刑事检察 488
第三节 经济检察 488
第四节 法纪检察 488
第五节 受理控告、申诉、信访 488
第三章 审判 489
第一节 机构 489
第二节 刑事审判 489
第三节 民事审判 491
第四节 经济审判 493
第五节 行政审判、执行 494
第六节 复查申诉案件 494
第七节 信访接待、告诉申诉 494
第八节 人民陪审 495
第四章 司法 496
第一节 人民调解 496
第二节 律师工作 497
第三节 公证机关 497
第四节 法制宣传 497
附:政法委员会 498
卷二十二 外事 499
第一章 中缅划界 499
第一节 中英划界 499
第二节 中缅划界 500
第三节 界线 501
第四节 界桩 503
第五节 界务管理 507
第二章 涉外事件 509
第一节 清末以后的外事机构 509
第二节 马嘉理事件 509
第三节 涉外事件 511
第四节 友好交往 512
卷二十三 军事 514
第一章 地方武装和兵役 514
第一节 机构 514
第二节 武装力量 516
第三节 兵役 517
第二章 民兵 519
第一节 组织 519
第二节 装备 519
第三节 军事训练 519
第四节 维护治安 520
第五节 民兵英雄、模范 520
第三章 驻军 520
第一节 明、清、民国时期驻军 520
第二节 人民解放军驻军 521
第三节 军垦农场、建设兵团 522
第四节 军事设施 523
第四章 战事 524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 524
第二节 民国时期 52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 529
卷二十四 民政 536
第一章 优抚安置 536
第一节 拥军优属 536
第二节 烈士褒扬 538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538
第二章 救灾、扶贫 539
第一节 救灾 539
第二节 扶贫 542
第三章 社会福利、救济 542
第一节 社会福利 542
第二节 社会救济 544
第四章 社会管理、侨务 546
第一节 婚姻登记 546
第二节 人员安置 548
第三节 侨务 550
卷二十五 民族 551
第一章 民族简介 551
第一节 傣族 551
第二节 景颇族 554
第三节 傈僳族 557
第四节 德昂族 560
第五节 阿昌族 561
第六节 汉族 562
第七节 白族、回族 563
第二章 民族事务 564
第一节 民族事务机构 564
第二节 扶持民族经济 564
第三节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 565
第四节 培养民族干部 566
第五节 加强民族团结 566
卷二十六 宗教 568
第一章 原始宗教 568
第一节 原始宗教源流 568
第二节 景颇族原始宗教 569
第三节 傈僳族原始宗教 573
第四节 傣族原始宗教 575
第二章 小乘佛教 577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577
第二节 教义、教派 578
第三节 神职与信徒 579
第四节 佛事 580
第三章 基督教 582
第一节 基督教的传入和发展 582
第二节 教义 583
第三节 教堂 583
第四节 宗教活动 584
第四章 天主教 586
第一节 天主教的传入和发展 586
第二节 教义、教堂 586
第三节 宗教活动 587
卷二十七 土司 589
第一章 土司世系 589
第一节 干崖土司 589
第二节 盏达土司 591
第三节 盏西土目司 593
第四节 户撒土司 595
第二章 土司制度 597
第一节 政治制度 597
第二节 经济制度 600
第三节 军事制度 603
第四节 司法制度 604
第三章 土司内部及周边关系 605
第一节 土司与族目、属官的关系 605
第二节 土司之间的关系 609
第三节 土司与山官的关系 611
第四章 各族民众反土司斗争及改土归流 612
第一节 各族民众反抗土司统治的斗争 612
第二节 改土归流及土流斗争 614
第五章 土司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616
第一节 土司的反侵略斗争 616
第二节 同盟会在干崖的活动及反清起义 617
卷二十八 山官 621
第一章 源流和辖区 621
第一节 山官源流 621
第二节 山官辖区 622
第二章 山官制度 624
第一节 政治制度 624
第二节 经济制度 629
第三节 习惯法规 632
第三章 山官内部关系及景颇族反山官斗争 635
第一节 山官内部关系 635
第二节 景颇族人民反抗山官的斗争 637
卷二十九 教育 640
第一章 教育行政机构 640
第一节 县级机构 640
第二节 乡镇级机构 641
第三节 行政职权与管理制度 641
第二章 幼儿教育 64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42
第二节 课程设置和教学 644
第三章 小学教育 644
第一节 解放前小学教育 644
第二节 解放后小学教育 646
第三节 学制、课程设置 647
第四节 教学 650
第四章 中学教育 65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52
第二节 学制、课程设置 654
第三节 教学 655
第四节 行政管理 656
第五章 专业教育 658
第一节 师范教育 658
第二节 职业教育 659
第六章 成人教育 66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 660
第二节 解放后的工农成人教育 661
第七章 少数民族教育 662
第一节 发展 662
第二节 教学 663
第八章 教师队伍 665
第一节 发展 665
第二节 经济待遇 666
第三节 政治地位 667
第九章 校舍、设施与教育经费 669
第一节 校舍 669
第二节 教学设施 669
第三节 民国以前教育经费 671
第四节 解放后教育经费 672
卷三十 科学技术 674
第一章 组织 674
第一节 科技管理机构 674
第二节 科研单位 674
第三节 群众学术团体 675
第二章 队伍 677
第一节 科技人员发展及分布状况 677
第二节 专业技术职称评聘 679
第三章 科普 681
第一节 科普宣传 681
第二节 咨询服务 682
第三节 技术培训 683
第四章 成果 684
第一节 科研推广项目 684
第二节 成果奖励 685
第三节 成果选介 689
卷三十一 文化 691
第一章 文化机构、表演团体 691
第一节 文化机构 691
第二节 文艺表演团体 694
第三节 文化市场管理 695
第二章 电影发行放映 696
第一节 电影放映 696
第二节 电影发行 699
第三节 录像放映 700
第三章 广播电视 700
第一节 有线广播 701
第二节 无线转播 702
第三节 电视 703
第四章 民间艺术 704
第一节 戏剧 704
第二节 民歌 705
第三节 民乐 708
第四节 民舞 710
第五节 美术、摄影 711
第五章 民间文学 713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 713
第二节 文学创作与翻译 715
第三节 少数民族民间谚语选辑 716
第六章 文物古迹 717
第一节 家谱、档案、碑刻 717
第二节 印章、币票 719
第三节 名胜古迹 720
卷三十二 医药卫生 722
第一章 医疗 722
第一节 机构 722
第二节 医疗 728
第二章 防疫 732
第一节 机构 732
第二节 疫情 733
第三节 灭鼠、灭媒 738
第四节 计划免疫 738
第五节 食品卫生监测管理 738
第六节 爱国卫生 739
第三章 妇幼保健 739
第一节 机构 739
第二节 保健工作 739
第四章 药品 741
第一节 药品生产 741
第二节 药品经营 741
第三节 药政管理 742
卷三十三 体育 743
第一章 机构设施 743
第一节 机构组织 743
第二节 设施经费 744
第三节 人才培训 744
第二章 体育活动 745
第一节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745
第二节 群众体育 746
第三节 学校体育 747
第三章 赛事 747
第一节 县内主要赛事 747
第二节 参加州级比赛 749
第三节 参加省级以上比赛 750
卷二十四 人物 752
一、人物传 752
二、人物表 769
人物表-1:清代秀才名录 769
人物表-2:清末、民国时期留学生名录 769
人物表-3:抗日牺牲英名录 770
人物表-4:烈士英名录 771
人物表-5:因战因公牺牲名录 774
人物表-6:省以上党委、政府授予的英雄模范、功臣名录 777
附录 779
一、清代、民国时期文献资料选辑 779
二、年鉴资料(1991~1995) 788
三、现任领导名录 801
编纂始末 803
盈江县志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 804
《盈江县志》编纂人员名录 805
《盈江县志》稿审查人员名录 805
为《盈江县志》编纂提供资料的部门 806
鸣谢 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