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俄为师一 改进与改组 1
二 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为用 11
第二章 知识青年与国民党一 党员的社会构成 28
二 基层组织的实态 41
第三章 从“容共”到“容国”一 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表述 52
二 中共口号的魔力 62
三 上层国民党,下层共产党 79
第四章 裂变:全代会与党统之争一 粤“二大”与沪“二大” 95
二 中央特别委员会 105
三 改组派与“三大” 112
四 扩大会议与非常会议 117
五 “四大”的分合 126
六 蒋汪合作与“五大” 131
第五章 蜕变: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一 清党与逆淘汰 142
二 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 152
第六章 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一 劳资纠纷案例 171
二 劳方、资方与党方 175
三 《劳资争议处理法》的修订 184
四 两不讨好 188
第七章 党治与军治一 中政会与中常会 195
二 重军轻党 214
第八章 党政关系: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一 党政分开 227
二 双重衙门的权力之争 238
第九章 政治录用: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控制程度一 党义治国还是党员治国 247
二 入党与入仕的关联 250
第十章 党的派系化与派系的党化一 力行社:派系党化 261
二 CC系:党与派的双重面相 269
三 支撑与内耗 289
第十一章 战前党员群体分析一 上层有党,下层无党 293
二 党员的社会构成 307
三 不好意思公开承认是党员 312
第十二章 党、政、团:战时体制的调整一 三青团:党外造党 322
二 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党 330
第十三章 战争泥淖中的党机器一 党势扩张与党员构成的变化 340
二 战时党员吸纳机制 348
三 基层:空、穷、弱、散 355
第十四章 “六大”前后的派系政治与精英冲突一 中央委员的派系构成 365
二 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的自省 380
三 革新与自省的限度 399
第十五章 弱势独裁政党的历史命运一 二十年之预言 404
二 军权唯大 407
三 弱势独裁 408
征引文献表2—1 国民党“二大”时各省党员成分(1926年1月) 32
表2—2 北伐时期青年信仰调查(1927年2月) 34
表2—3 北伐期间部分省市国民党党员人数及增长率 42
表4—1 国民党人物在《申报》被报道次数统计 105
表5—1 1927—1928年清党运动中各省被捕被杀人数统计 144
表7—1 各省隶属国民政府统治时间表 196
表7—2 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党政军兼职统计 201
表7—3 179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兼职统计(1934年) 202
表7—4 国民党中央要员兼职统计(1936年) 202
表7—5 国民党中政会的组织构成及员额变迁 203
表7—6 国民党历届中常委 208
表7—7 国民党历届中央委员人数 213
表7—8 省政府主席文武出身背景及主政年数统计(1928—1949年) 219
表8—1 各省市党政人事兼职统计(1934年) 234
表8—2 党政人员薪俸比较 242
表8—3 党政军界薪俸比较(刘己达履历) 242
表9—1 国民党党员党龄统计(1929年) 250
表9—2 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 252
表9—3 国民党党员在地方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 252
表10—1 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与CC系人事构成(1933年) 280
表10—2 30年代CC系旗下的部分报刊 288
表10—3 CC系与力行社的组织形态比较 289
表11—1 战前国民党党员人数统计 294
表11—2 国民党党员与全国人口的比例 296
表11—3 国民党党员的地域分布 297
表11—4 各省市国民党党员与人口的比例(1935年) 302
表11—5 国民党各省市党务组织状况(1930年) 303
表11—6 湖南省各县市国民党党务状况(1932年) 304
表11—7 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 311
表11—8 国民党党员的文化程度(1929年) 311
表13—1 国民党、三青团与共产党人数比较(1937—1949年) 342
表13—2 国民党“五大”与“六大”时党员地域分布比较 346
表13—3 国民党党员文化程度与职业构成的变化 347
表13—4 国民党党员受惩戒统计 363
表14—1 国民党五届、六届中央委员的派系构成 379
表14—2 《革新周刊》主要作者略历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