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歌曲(1949~1966) 1
一、弘扬“大我”、真挚热诚、昂扬振奋的群众性歌潮——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概述 3
二、创作特征扫描 5
(一)百川汇流、实力骤强——渐成方阵的歌曲作者队伍 5
(二)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帜下——歌曲创作的指导思想 8
(三)回荡在无垠的听觉世界里——曲谱与广播并存的歌曲传播方式 13
三、在不断变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生长的歌曲园林 18
(一)伴随着袂歌舞步的“解放”、“翻身”之歌——从解放区唱到新中国的嘹亮歌声 18
(二)“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对新中国发自内心的歌唱 21
(三)“唱支山歌给党听”——对党和人民领袖丰功伟绩的倾情歌颂 25
(四)“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部队气质与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 28
(五)“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少数民族歌曲的大丰收 32
(六)“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对时代主人翁创造性劳动的热情赞美 35
(七)“众手浇开幸福花”——“大跃进”思潮影响下的农村题材歌曲 39
(八)“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风雨中依旧断续飘逸的抒情歌曲 43
(九)“让我们荡起双桨”——方兴未艾、佳作迭出的青少年歌曲 46
(十)历史回声的壮丽交响——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及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 49
(十一)从银幕上飘来的歌声——硕果丰盈、广受青睐的电影歌曲 53
(十二)相继涌现的大、中型声乐工程——《长征组歌》等大型合唱作品 57
四、简短的结语 61
第二编“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歌曲(1966——1976) 63
一、从自发性的全民歌潮到八亿人民三首歌的落寞——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概述 65
二、创作特征点击 68
(一)在无政府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七零八落、散兵游勇式的歌曲创作队伍 68
(二)在“最高指示”的引领下——受命于政治宣传的创作模式 69
(三)滑向更加单一化的听觉艺术——歌咏与广播成为歌曲传播的唯一途径 71
(四)各种各样题材相同的内部出版物——各地自发印刷的“红太阳颂”歌曲集 73
三、在猛烈的政治风暴催生下出现的颂歌、战歌等歌曲 75
(一)与歌词几乎无关的特殊歌唱——“语录歌”的出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75
(二)激荡在“红海洋”里的忠诚颂歌——席卷九州的“红太阳”颂歌热潮 79
(三)“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以部队专业作者为主体的歌曲创作 82
(四)“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极“左”思潮下的少年儿童歌曲 86
(五)吟咏在“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里——被传媒推广与在地下流传的“知青歌曲” 89
(六)十年“战地”,一套“新歌”——《战地新歌》的编辑出版及其影响 93
(七)从无限悲痛的缅怀歌到喜泪盈眶的祝酒歌——1976年悲喜交加的时代歌声 97
四、简短的结语 101
第三编新时期开始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歌曲(1976~2008) 103
一、由抒情化、自主化回归并起步的全新歌曲天地——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概述 105
二、创作特征面面观 108
(一)在思想递变与观念更新的春天里——空前自由的歌曲创作环境 109
(二)从相互分散到向一体化的转型——剧烈变化着的歌曲生产方式 111
(三)在文化市场的牵制与挑战面前——创作队伍的重组与平面媒体的蜕化 114
(四)受制于多样化需求与多媒体传播——不可逆转的歌曲多元化发展趋向 116
(五)在重要节庆与评奖活动催促下——主流歌曲作品的问世途径之一 117
(六)在精英采风与社会征歌活动中——主流歌曲作品的问世途径之二 119
(七)闪耀在各自不同的星空里——职业与非职业两支创作队伍现状 120
三、在空前优越的文化环境中呈现万紫千红的歌曲百花园 122
(一)源于心灵深处的动人旋律——在港台地区歌曲影响下开始复苏的抒情歌曲 122
(二)一花引来万花开——“西北风”前后万花闹春的歌曲创作(上) 126
(三)一花引来万花开——“西北风”前后万花闹春的歌曲创作(下) 129
(四)又一支历史回声的壮丽交响——《中国革命之歌》等大型声乐作品及遍地开花的群众合唱 132
(五)面对被受众需求制约的文化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中寻求自我的歌曲 136
(六)朝着军人内心世界的大力掘进——敏感而又在不时调整自我的军旅歌曲 141
(七)奔突在逐渐被边缘化的困境中——在市场激烈冲击下的少年儿童歌曲 145
(八)依托主流媒体却仍在极力取悦受众——站在市场潮头的电视、电影及音像歌曲 149
(九)文化生产力空前提升的鲜明成果——以崔健为代表的“创作型”歌手的歌曲 153
(十)以特有的强势持久地影响着内地——台湾、香港地区的流行歌曲 158
(十一)急速抢占着个人音乐文化生活的滩头——正在全面进入亿万家庭的网络歌曲 161
(十二)在一体化生产与主流传媒的挤压下——日渐衰微的歌曲期刊与悄然再生的民办词、曲出版物 165
四、六十年中黄金般的三十年——不该终止的结束语 168
附录 171
跋&晨枫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