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传媒视角下的《新青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明香著
  • 出 版 社:成都:巴蜀书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07526872
  • 页数:3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传播学的角度全面审视五四时期《新青年》的产生。发展与流变,从技术和方法层面深入剖析该刊在总体定位,栏目设置,营销策略等方面的运作经验,改变了以往研究只重视文本的局面,对学弟问题做了可喜的探讨。

出版前言 1

绪论 1

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发展新趋势 2

二 《新青年》研究多元格局 5

三 《新青年》研究的传媒视角 8

第一章 《新青年》出版传播的契机 15

第一节 《新青年》创刊前的历史背景 15

一 《新青年》创刊前的社会环境 15

二 《新青年》创刊前陈独秀的办刊实践 19

三 《新青年》创刊前的精心准备 24

第二节 《新青年》的渊源与承继 28

一 “新民”到“新青年” 28

二 承继与渊源 29

第二章 《新青年》的编辑策划 37

第一节 《新青年》办刊宗旨目的及定位 38

一 明确的办刊宗旨 39

二 浓厚的政治意识 41

三 恰当的读者定位 45

第二节 《新青年》作者群的凝聚与编辑阵营的组成 52

一 《新青年》作者群体的形成 52

二 《新青年》编辑阵营的组成 55

第三节 《新青年》传播策略与传播艺术 59

一 编辑技巧的灵活运用 60

二 独树一帜的栏目策划 67

三 议程设置 76

四 操作策略与艺术 81

第三章 《新青年》媒介话语权的控制 95

第一节 《新青年》媒介话语权 95

一 主编及主撰的地位 99

二 陈独秀个性特质与文化倾向 100

三 革命家与学问家的共襄盛举 104

第二节 《新青年》话语权的控制与形成 106

一 编者把关与引领 107

二 编者对受众引领与控制 113

三 《新青年》控制话语权的策略与方式 119

四 《新青年》话语权的争夺与形成 141

第四章 《新青年》办刊流变史 148

第一节 上海初创期的艰难生存 148

一 《新青年》为何创刊于上海 149

二 《新青年》上海初创期的生存策略与文化蕴涵 151

第二节 北京繁荣期的繁荣辉煌 160

一 形成了强大的作者队伍与编者阵营 160

二 北大成为《新青年》的舆论宣传阵地 162

三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传播的摇篮 166

第三节 迁返沪惠期思想转向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167

第五章 《新青年》的发行经营 170

第一节 《新青年》的经营与销售 173

一 重视商业运营 173

二 建立有效的发行网络机制 178

三 实施多种发行营销策略 183

四 广告营销 191

五 装帧设计 209

六 整合营销理念 222

第二节 在文化理想与商业利益之间:群益书社的艰辛历程 223

一 出版的双重属性及社会意义 223

二 《新青年》为何选择群益书社 226

三 群益书社的出版理念及文化追求 229

四 《新青年》与群益的合作 232

五 《新青年》与群益的终结 237

第三节 亚东图书馆的出版理想与文化认同 242

一 《新青年》与亚东的关系 242

二 亚东与群益之关系 243

三 亚东图书馆的出版理想和文化认同 243

第四节 群益与亚东文化形象自塑及其文化社会意义 248

一 出版机构与作家、读者之关系 249

二 群益与亚东出版实践与文化自塑 251

第六章 《新青年》传播效果及影响力 263

第一节 《新青年》和“新文化”在全国各地传播进程 264

一 《新青年》在全国各地的传播 264

二 《新青年》传播方式与途径 272

三 《新青年》传播的特点 284

第二节 《新青年》传播的影响效果 290

一 《新青年》传播接受 290

二 《新青年》积极传播效果 295

结语 306

第一节 《新青年》的出版传播意义 306

一 借助媒介传播新思想 307

二 推动了五四新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309

三 对中国现代报刊业的影响 311

四 为知识分子搭建了重要的言论空间和公共平台 314

第二节 《新青年》对新文化文学传播的推动与重塑 315

一 《新青年》和陈独秀在新文化传播中的贡献 316

二 从工具改造到信源革命:白话文运动的传播学意义 317

三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传播中的地位及意义 318

四 《新青年》对于新文学的推进与缔造 320

第三节 《新青年》出版传播启迪与反思 323

一 《新青年》出版传播的成功启示 324

二 对《新青年》出版传播局限的反思 328

参考文献 334

后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