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自然环境与古人类 6
一、浙江地理环境的特点 6
(一)背山面海的地形地貌 6
(二)晚更新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海侵与海退 9
(三)古动物群与气候变迁 13
二、安吉、建德发现的古人类踪迹 15
(一)安吉旧石器时代遗址的重大发现 15
(二)“建德人”牙齿化石的发现 19
(三)“建德人”的生活年代 22
三、浙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踪迹 24
(一)临安、桐庐智人头盖骨与各地动物化石 24
(二)邻省地区的古人类活动遗迹 25
第二章 杭嘉湖平原的马家浜文化 30
一、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 30
(一)太湖的形成 30
(二)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 33
二、马家浜文化的内涵及其分布区域 37
(一)马家浜文化的确立与分布 37
(二)马家浜文化的内涵 41
(三)马家浜文化的年代 48
三、马家浜文化的经济与社会 50
(一)马家浜文化的社会经济 50
(二)罗家角遗址:马家浜文化的早期类型 54
(三)马家浜先民的生活方式 58
四、马家浜文化与外部世界 65
(一)马家浜文化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往 65
(二)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68
第三章 宁绍地区的河姆渡文化 72
一、新石器时代宁绍平原的自然环境 73
(一)地形地貌与海岸线的变迁 73
(二)气候与植被 76
(三)7000年前的动物乐园 79
二、早期遗址暨河姆渡文化的确立与分布 82
(一)浦江上山遗址和嵊州小黄山遗址的重大突破 82
(二)萧山跨湖桥和下孙遗址的发现 85
(三)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97
(四)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群 100
(五)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 111
三、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 113
(一)耜耕稻作农业的发展 113
(二)狩猎与采集 122
(三)家畜的饲养 127
四、河姆渡先民的体质、寿命与生活方式 129
(一)体质、年龄、村落布局与男女社会地位 129
(二)河姆渡先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 134
五、河姆渡先民的精神世界 145
(一)河姆渡先民的原始宗教 145
(二)古朴的原始艺术 150
第四章 河姆渡文化的成就及其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164
一、木构建筑:中国建筑史上的丰碑 164
(一)高超的木作技术 164
(二)形式多样的榫卯构件 167
(三)卓越的“干栏”式建筑成就 170
二、河姆渡先民的发明创造 173
(一)悠久的髹漆工艺 173
(二)水上交通的发展 175
(三)水井的开凿 178
三、河姆渡文化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180
(一)河姆渡文化与近邻文化的关系 180
(二)河姆渡文化是越文化的嚆矢 182
(三)有段石锛的起源与传播 188
第五章 承前启后的崧泽文化 203
一、崧泽文化时代的生态环境 203
二、崧泽文化的命名与分布 205
(一)崧泽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205
(二)崧泽文化的内涵和分布 208
三、崧泽文化的社会经济 214
四、崧泽先民的体质特征与生活习俗 217
(一)崧泽先民的体质特征与平均寿命 217
(二)拔牙风俗的流行 219
五、崧泽先民的社会结构 222
第六章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浙江 226
一、自然环境的变迁 226
二、浙北、浙东地区的良渚文化 230
(一)良渚文化的发现 230
(二)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分布范围 233
(三)杭嘉湖与宁绍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 238
三、金衢盆地新石器时代遗址 241
(一)金华市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41
(二)衢州市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42
四、台州地区史前遗址的发现 243
(一)灵江上游的下汤遗址 244
(二)灵江中下游和沿海岛屿 244
五、初露端倪的浙南好川文化 245
(一)温州地区的史前文化 245
(二)丽水地区的好川文化 249
第七章 良渚文化的社会经济 256
一、稻作犁耕农业的发展 256
(一)生产工具的特色 256
(二)发达的犁耕农业 265
(三)石耨刀的发明和使用 270
(四)良渚先民的农田及其经济生活特点 277
二、玉器制造业及其他手工业 279
(一)叹为观止的制玉工艺 279
(二)制陶业的发展 286
(三)髹漆与竹编等手工业的发展 301
(四)丝绸是良渚先民的一大发明 304
第八章 良渚先民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生活 307
一、良渚文化的聚落群 307
二、良渚先民的体质、年龄与男女分工 312
三、社会阶层 313
(一)贵族 314
(二)巫师 315
(三)农民 316
(四)工匠 317
(五)奴隶 319
四、良渚先民的社会生活 319
(一)衣 320
(二)食 321
(三)住 324
(四)行 327
第九章 良渚先民的精神世界 331
一、原始宗教的盛行 331
(一)良渚先民的图腾崇拜 331
(二)祭天礼地等原始宗教活动的盛行 334
(三)神秘的良渚文化神徽 340
二、良渚先民的崇玉之风 344
(一)丰富多彩的玉器体系 344
(二)良渚玉器的文化底蕴 365
第十章 良渚古国的兴亡 382
一、从“建德人”到良渚文化时代 382
二、良渚古国的崛起 387
(一)等级社会的形成与社会对立 387
(二)中心台址与大型宫殿建筑的出现 392
(三)巫政合一的统治集团 395
三、良渚文化衰亡之谜 400
(一)良渚文化衰亡的原因:战争、海侵,抑或其他 400
(二)良渚文化的去向 409
第十一章 良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413
一、良渚文化对夏商周文明的影响 413
二、良渚先民与中华民族崇尚美玉的传统 418
三、良渚文化对海内外的传播 421
(一)同海岱地区的文化交往 421
(二)对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传播 423
(三)对岭南地区的传播 427
(四)对台湾地区的文化辐射 429
(五)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文化辐射 430
四、东方文明之光 432
(一)良渚农业与手工业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433
(二)良渚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 436
附录 440
一、史前浙江大事记 440
二、主要参考文献 442
后记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