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学校 1
第一章 学塾 书院 县学 1
第一节 学塾 1
第二节 书院 2
第三节 县学 3
第二章 幼儿园 8
第三章 小学 12
第一节 清末时期 12
第二节 民国时期 1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0
第四章 普通中学 29
第五章 师范学校 38
第六章 职业学校 42
第一节 工艺学校 42
第二节 技术学校 42
第三节 农林业中学 43
第七章 大专学校 46
附:自学考试 48
第八章 业余学校 48
第一节 农民业余学校 48
第二节 职工业余学校 55
第三节 干部业余学校 56
第四节 函授学校 57
第九章 学校简介 58
第二编 学生 81
第一章 年龄结构 81
第二章 学校生活 85
第一节 生活待遇 85
第二节 仪表服装 87
第三节 课业负担 87
第四节 课余活动 89
第三章 思想情况 90
第四章 生产劳动 94
第五章 健康状况 96
第六章 升学就业 102
第一节 小学毕业生 102
第二节 中学毕业生 105
第七章 学生组织 109
第一节 学生会 109
第二节 童子军 110
第三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110
第八章 先进集体、个人 111
第三编 教师 115
第一章 队伍 115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 115
第二节 小学教师 116
第三节 中学教师 122
第四节 业余学校教师 129
附:代课教师 131
第二章 来源 131
第一节 师范院校分配 131
第二节 民办转正 133
第三节 退休顶替 133
第四节 社会招收 134
第五节 外单位调入 134
附:教师外调 135
第三章 进修 135
第一节 函授 135
第二节 培训 136
第三节 自学 137
第四章 待遇 138
第一节 工资 138
第二节 福利 147
第三节 离退休 149
第五章 参政议政 150
第六章 组织 153
第七章 传记 简介 名录 155
第一节 传记 155
第二节 简介 160
第三节 名录 162
第四编 教学 169
第一章 学制课程 169
第一节 修业年限 169
第二节 课程设置 171
第二章 课堂教学 176
第一节 学级编制 176
第二节 学生用书 177
第三节 教学用语 178
第四节 教法演进 179
第五节 电化教学 181
第三章 体育运动 183
第四章 教学研究 187
第一节 教研组织 187
第二节 教研方式 187
第三节 经验交流 192
第四节 课题实验 193
第五节 教研论著 196
第五章 成绩考核 198
第一节 考核办法 198
第二节 教学质量 202
第五编 经费 209
第一章 来源 209
第一节 学田 209
第二节 拨款 209
第三节 学费 215
第四节 自筹 218
第五节 勤工俭学 223
第二章 支出 225
第一节 范围 225
第二节 项目 228
第三章 校舍 231
第一节 拆建 新建 231
第二节 危房改造 232
第三节 住房建设 234
附:历年校舍损毀、被占用事件 237
第四章 设备 237
第一节 课桌凳 237
第二节 图书 238
第三节 仪器 239
第四节 电教器材 239
第五节 其他设备 240
第六编 管理 241
第一章 教育行政 241
第一节 地方行政机构 241
第二节 学校行政部门 246
第二章 党团组织 24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248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250
第三章 教育视导 251
第一节 督导 251
第二节 辅导 252
第四章 人事 253
第一节 教师调配 253
第二节 干部任免 254
第三节 评定职称 评选先进 255
第四节 纪律检查 256
第五节 落实政策 257
第五章 财务 258
第一节 机构 258
第二节 体制 259
第三节 检查 259
第六章 学籍 档案 260
第一节 学籍 266
第二节 档案 262
附录 288
后记 288
青田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