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话 引导舆论新方式》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建嵘等著
  •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10020643
  • 页数:232 页
图书介绍: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成为政界、学界、媒体都十分关注的内容。陆良“8·26事件”则因云南省委宣传部下发的《关于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中有关注意事项的通知》,成为众多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亮点,被媒体、专家和网友赞誉为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拐点,社会转型期官民交流的范本。本书联合传播学、法学、社会学各界专家共同对陆良“变话”新机制进行解读,以期得出一套能供借鉴的经验。

范以锦序 1

第一章 陆良事件回顾 3

1.1 陆良事件 3

1.2 报纸、网民热评陆良事件 15

(1)媒体的声音 15

《不明真相的真相》 15

《禁贴不明真相标签禁得有道理》 17

《处理群体事件不该乱贴“标签”》 18

《到底是谁“不明真相”?》 20

《禁用“不明真相”并未切中要害》 21

《当从法律层面撕下“不明真相”的标签》 22

《媒体慎用禁用“不明真相的群众”之后》 23

《少用“不明真相”是地方政府和媒体的责任》 25

《今天必须改造我们的说话》 26

《谁为公众撕下“不明真相”的标签》 28

《为云南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探索叫好》 30

《产生不明真相标签的观念更应革除》 31

《禁言群众“不明真相”值得期许》 33

(2)网友的声音 35

《不是群众“不明真相”,是领导“没有说清”》 35

《云南禁用“刁民”“恶势力”》 35

《有感于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8·28紧急通知》 37

《政府讲理,人民才有地方讲理》 38

《“陆良事件”敲打的是新机制》 41

《一个通知值得三赞》 42

《“不明真相”一词何时能淡出官员和媒体之口》 44

《媒体不能随意给上访群众乱扣帽子》 46

《“不明真相”标签的真相》 47

《还有多少“不明真相”的群众?》 49

《赞不给群众扣上“刁民”的帽子》 50

《云南省委宣传部终于有了大进步》 51

《“刁民”不再,百姓之幸》 52

《与其禁止媒体“随意”不如禁止领导“随意”》 53

1.3 人民网舆情排行榜 55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09年第三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 55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拐点 58

变“敌情”为“民情” 59

(2)云南省委“说” 60

《云南信息报》电话专访伍皓 60

《生活新报》采访云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龚飞 61

《春城晚报》采访云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龚飞 61

(3)百家争鸣 62

《21世纪经济报道》 62

《云南信息报》 62

《春城晚报》 63

《重庆时报》 63

《华商晨报》 63

《都市时报》 63

《生活新报》评论员邓子庆 63

网友何佩妮 64

网友易晖 64

网友朱小猪 64

第二章 专家视角:解读陆良事件 67

2.1 破解群体性事件:利益保障机制+商议民主机制——云南应对“8·26”陆良事件之危机传播管理解读 67

(1)陆良事件及云南省政府应对回顾 68

(2)危机识别的逻辑起点:基于客观事实VS基于主观臆断 70

(3)危机信息采集渠道:多种方法并用保障客观结论 75

面对面获一手信息:政府不能缺失的渠道 75

充分发挥记者和大众媒体的耳目作用 76

发挥网络力量:了解舆情,动员网民 77

(4)危机性质判断:“社会自力救济”及背后的“价值取向偏差” 79

(5)危机应对与预防:建立以平衡利益为核心的商议民主机制 84

事件反思:民主商议缺位是导致群体性抗议的重要原因 84

商议民主目标:重在平衡利益,重在预防危机 87

2.2 法律视角下的“陆良事件” 89

(1)“陆良事件”处置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 89

国家机关的宗旨与职责问题 89

行政公开问题 91

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问题 92

(2)“陆良事件”法律适用之所得 94

脚踏实地了解实情,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实际行动落实法定宗旨 95

准确把握舆论方向,正确认定事件性质,为最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解决纠纷创造条件 96

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及时处理相关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97

(3)“陆良事件”法律适用之所失 98

法律手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99

处置机关自身的法律定位有欠缺 99

(4)“陆良事件”法律适用之启示 101

必须落实法定宗旨,改善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101

必须完善突发事件法律处理机制,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102

必须完善行政公开制度,充分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103

2.3 政府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104

(1)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 104

(2)群体性事件的类别与各自特征 107

(3)应对群体性事件,根本在于宏观制度的调整 111

(4)基层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3

第三章 焦点:群体性事件 119

3.1 县级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矛盾对立 119

(1)县级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矛盾对立 119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19

二元,还是三元? 121

群体性事件中的官民矛盾 124

(2)县级冲突的特征及大小城镇差异 127

县级冲突的特征 127

群体性事件:大城市与小城镇的差异 128

(3)群体性事件的微观动员及情绪激发 130

群体性事件的微观动员 130

群体性事件中的情绪 132

3.2 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 136

(1)目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 136

(2)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因 138

(3)防止和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140

3.3 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分析 144

(1)政府信息公开与群体性事件的内在联系 144

(2)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分析 145

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缺位 146

政府信息公开法治的失范 147

(3)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149

3.4 提高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之消除 152

(1)群体性事件诱因之一:社会不公问题突出 152

(2)群体性事件诱因之二:政府诚信危机 153

(3)群体性事件诱因之三:公共服务短缺 154

(4)群体性事件诱因之四:利益表达机制缺失 154

(5)群体性事件诱因之五:信息不透明 155

(6)群体性事件诱因之六:依法执政水平不高 155

3.5 群体事件:2009年想说少点不容易 157

3.6 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 159

3.7 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点警策 164

(1)因势利导,化危为机 164

(2)处变不惊,坚定不移 165

(3)程序规范,机制体现 165

(4)吃透下情,积极主动 166

(5)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167

3.8 群体性事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68

(1)应允许民众通过自己的组织和政府建立制度性对话 168

(2)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我想到一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69

附录: 171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71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183

附录3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89

附录4 《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 196

附录5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 208

附录6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212

附录7 《信访条例》 216

附录8 《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 224

出版后记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