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补偿机制 理论、实践与政策设计》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凡斌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11102560
  • 页数:147 页
图书介绍:本著作共10章,简要介绍我国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管理因素,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野,以森林、矿产、流域和自然保护区为主要分析对象,系统研究生态补偿政策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模式;分析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经验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对国内理论研究重点、研究领域、主要观点和实践状态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区域生态补偿政策总体设计和实施战略研究的重点。

第1章 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补偿机制 1

1.1 现阶段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

1.1.1 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下降的趋势未能得到有效改变 1

1.1.2 水污染严重,水生态失衡的局面进一步加重 1

1.1.3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退化趋势加重 2

1.1.4 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 2

1.1.5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及其危害依然严重 2

1.1.6 森林资源短缺,林地生态功能脆弱 3

1.2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面临重大挑战 3

1.2.1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3

1.2.2 自然灾害频繁 4

1.3 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4

1.3.1 自然环境本底条件先天劣势是重要的客观因素 4

1.3.2 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历史原因 5

1.3.3 “市场失灵”是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一个重要政策性因素 5

1.3.4 “政府失灵”是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体制性因素 6

1.4 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7

1.4.1 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 7

1.4.2 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8

1.4.3 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 8

1.4.4 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10

1.5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重要选择 11

第2章 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究进展及我国政策选择 13

2.1 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国际进展 13

2.1.1 生态补偿定义与内涵 13

2.1.2 生态补偿费用的技术经济与市场化机制 13

2.1.3 生态补偿的实施模式 14

2.1.4 生态补偿法律机制 15

2.1.5 生态补偿模式的适应性 15

2.1.6 生态补偿的原则 15

2.2 实施生态补偿政策的国际实践 16

2.2.1 农业政策中的生态补偿 16

2.2.2 矿区复垦政策中的生态补偿 16

2.3 基于国际经验的中国生态补偿政策选择 17

2.3.1 农业生态补偿政策选择 17

2.3.2 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政策选择 17

2.3.3 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 18

2.3.4 生态补偿政策法律运行机制的选择 18

第3章 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 21

3.1 国内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综述 21

3.1.1 生态补偿及生态补偿机制概念 21

3.1.2 生态补偿机制的经济理论依据 22

3.1.3 政府行为优化理论基础研究 23

3.2 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回顾与评述 24

3.2.1 主要研究领域与对象 24

3.2.2 生态补偿主体研究 24

3.2.3 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25

3.2.4 生态补偿实施阶段划分 25

3.2.5 生态补偿评价研究 26

3.3 对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总体评述与研究展望 26

3.3.1 总体评述 26

3.3.2 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展望 27

第4章 我国生态补偿政策进程及其政策法律体系研究 30

4.1 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法律体系概念和主要特征 30

4.1.1 生态补偿政策法律制度定义 30

4.1.2 生态补偿政策法律体系概念界定 31

4.1.3 生态补偿政策法律的主要特征 31

4.2 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法律制度进程及其体系构成 31

4.2.1 生态补偿机制政策进程和主要内容 31

4.2.2 生态补偿法律法规文件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33

4.3 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法律实施体系与职能分布 36

4.3.1 环境与资源保护政策法律实施体系的构成特征 36

4.3.2 生态补偿政策法律实施机制面对的行政部门间职能格局 36

4.4 对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法律体系的整体评价与展望 37

4.4.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始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和法律探索 37

4.4.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党和国家生态环境政策关注的重点 37

4.4.3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在各部门法中得到了一定体现 38

4.4.4 自然资源分割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38

第5章 建立和完善我国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研究 41

5.1 我国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形成的主要阶段及内容 41

5.1.1 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形成的主要阶段 41

5.1.2 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的主要内容 43

5.2 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进展及绩效评价 43

5.2.1 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实施进展 43

5.2.2 地方建立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探索 45

5.2.3 国家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绩效评价 50

5.3 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50

5.3.1 重点公益林区划与造林主体造林目标之间存在明显冲突 50

5.3.2 补偿资金筹措渠道比较单一,生态补偿多元投资机制还远未形成 51

5.3.3 补偿标准“绝对量偏低”与“一刀切”的矛盾依然突出 51

5.3.4 公益林补偿范围补偿覆盖度不够,补偿标准高低不一 52

5.3.5 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中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53

5.4 完善我国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设计 54

5.4.1 进一步完善公益林补偿政府筹措机制 54

5.4.2 尽快探索建立对私有生态公益林国家“购买”新机制,切实减轻林农经济负担 55

5.4.3 积极支持和鼓励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形成市场筹措机制 56

5.4.4 创新补偿资金标准形成机制,实施分类补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6

5.4.5 切实强化资金管理,预防职务犯罪,保证资金安全运行 57

第6章 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60

6.1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补偿政策过程和政策要点 60

6.1.1 生态补偿政策过程 60

6.1.2 现阶段退耕还林补偿政策主要内容 62

6.2 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实施绩效评价 63

6.2.1 生态环境绩效分析 63

6.2.2 农民收入增长绩效分析 64

6.2.3 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绩效分析 64

6.3 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面临的现实困境 65

6.3.1 退耕还林工程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环境相对脆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65

6.3.2 补偿资金的筹措机制仍然以政府预算为主,多元主体筹资机制缺失 65

6.3.3 补偿标准仍然不够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66

6.3.4 补偿期限过于笼统,长期激励机制仍然比较薄弱 66

6.3.5 对退耕农户成本结构性弥补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67

6.3.6 补偿资金的分配方式单一,资金分散,不利于形成资金规模优势 67

6.3.7 贫困区域发展农村后续产业步履维艰 67

6.3.8 林木管护约束机制不健全所产生的农户履约风险依然存在 68

6.3.9 地方政府对工程疏于治理的趋势日渐明显 69

6.3.10 私人承包弱化补偿效果的制度因素依然存在 70

6.3.11 工程补偿资金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依然存在 70

6.4 完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建议 71

6.4.1 确定补偿对象和明确补偿范围 71

6.4.2 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纵向补偿主体责任体系 72

6.4.3 进一步完善补偿标准形成机制,实施有差异的补偿期限 73

6.4.4 创新补偿资金发放方法,提高补偿资金使用效率 75

6.4.5 建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资金多元筹措机制 76

6.4.6 建立工程资金管理与安全运行的政府间责任体系 77

6.4.7 建立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公众参与制度 78

6.4.8 建立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国家购买基金,实行生态公益林公有化产权制度 79

第7章 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西东江源区为例 81

7.1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进展 81

7.1.1 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 81

7.1.2 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简述 82

7.1.3 关于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 84

7.2 东江源区区位特征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政策法律依据 85

7.2.1 东江源区的区位特征 85

7.2.2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85

7.2.3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85

7.2.4 建立江西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依据 86

7.3 建立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几个关键问题 86

7.3.1 补偿主体与补偿受体的识别 86

7.3.2 东江源区补偿项目及补偿标准的计算 87

7.4 东江源区生态补偿的实施原则和途径 90

7.4.1 遵循生态补偿的“二元”原则 90

7.4.2 建立和完善东江源区生态补偿的实施机制 90

第8章 建立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94

8.1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94

8.1.1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作用方式 94

8.1.2 开采规模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95

8.1.3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96

8.1.4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水资源、土壤环境破坏严重 96

8.1.5 矿产资源开发对植被生态系统及生态建设的负面影响巨大 97

8.2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政策法律制度演变轨迹及其主要内容 98

8.2.1 国家有关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98

8.2.2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保证金(备用金)制度的政策进程 99

8.2.3 地方政府关于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的政策法律进程 101

8.2.4 地方政府关于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的政策法律进程 101

8.3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补偿政策法律实施绩效评价 106

8.3.1 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政策实施进展 106

8.3.2 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资金投入情况 107

8.3.3 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成效 107

8.4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面临的现实困难 108

8.4.1 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任务重,生态恢复差距甚远 108

8.4.2 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范围小,对矿山外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重视不够 108

8.4.3 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108

8.4.4 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资金筹措机制还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109

8.5 国际和国内建立矿产资源补偿制度的先进经验和启示 111

8.5.1 欧美、日本等工业国家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法律制度 111

8.5.2 欧美、日本等工业国家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制度特征及其评价 112

8.6 建立和完善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113

8.6.1 改革矿产资源税费政策,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政府投入机制 113

8.6.2 充分运用市场和社会参与机制,拓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资金多元化渠道 116

8.6.3 建立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117

第9章 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环境补偿财政机制研究 122

9.1 我国公共财政制度改革与生态补偿机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2

9.1.1 财税体制改革新动向与完善生态财政补偿机制 122

9.1.2 财政收支政策改革趋势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122

9.2 生态环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和面临的挑战 123

9.2.1 生态环境财政转移支付预算科目设计和支持力度 123

9.2.2 我国现行生态环境财政机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24

9.3 完善我国生态环境补偿财政机制政策建议 130

9.3.1 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扩大生态补偿资金财政渠道 130

9.3.2 整合生态环境财政资金,设立政府财政性生态补偿基金 131

9.3.3 完善生态环境财政保护项目支出预算的全过程监管机制 133

9.3.4 完善政府间环境保护事权分配机制,建立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134

第10章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我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137

10.1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及总原则 137

10.1.1 主体生态功能区功能定位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37

10.1.2 我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总原则 139

10.2 建立和完善我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任务 140

10.2.1 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原则设计 140

10.2.2 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目标任务设计 141

10.3 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先区域及政策重点 142

10.3.1 生态功能区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区域 142

10.3.2 建立多元化的限制开发区生态补偿政策模式 142

10.3.3 明确限制开发区的发展权利和生态环境义务 142

10.4 建立推进主体生态功能区形成的生态补偿性财政机制 143

10.4.1 形成主体生态功能区的财政支持重点 143

10.4.2 选择多种财政政策工具,促进主体生态功能区形成 143

10.4.3 完善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 144

10.4.4 建立和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