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影视批评 3
电影部分 3
前言 3
一、初期电影理论 7
(一)于果·明斯特伯格 7
(二)巴拉兹·贝拉 10
(三)鲁道夫·爱因汉姆 13
(四)俄国形式主义 18
(五)法国印象派 22
二、蒙太奇电影理论 26
(一)普多夫金及其电影理论 27
(二)爱森斯坦 30
(三)吉加·维尔托夫 34
三、纪实电影理论 36
(一)安德烈·巴赞 37
(二)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43
(三)约翰·格里尔逊 50
四、作者电影理论 54
(一)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 54
(二)弗朗西斯·特吕弗 56
(三)安德烈·巴赞 57
(四)安德鲁·萨瑞斯 58
(五)结构主义作者论 60
五、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电影心理学 64
六、符号学电影理论 68
(一)电影符号学的诞生与发展 68
(二)传统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的区别 69
(三)电影符号学的主要理论家 70
七、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84
(一)两种主要的精神分析模型 84
(二)电影中的精神分析 88
(三)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评 91
八、叙事学电影理论 93
(一)叙事电影的六要素 94
(二)电影叙事学批评 98
九、意识形态电影理论 100
(一)西方电影意识形态批评的基本观点 100
(二)意识形态理论与电影的关系 102
(三)中国电影意识形态批评的现状 105
十、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106
十一、后殖民主义电影批评 114
(一)后殖民主义电影批评 115
(二)后殖民主义电影批评之批评 119
十二、类型电影理论 122
(一)类型电影 122
(二)类型电影的研究方法 123
(三)类型电影是惯例和经验系统 124
十三、民族电影理论 128
(一)中国电影理论的主要框架 128
(二)关于“影戏”美学 133
(三)“影戏”理论的扬弃 134
电视部分 137
前言 137
一、经验学派 140
(一)哈罗德·拉斯韦尔 141
(二)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142
(三)威尔伯·施拉姆 146
(四)卡尔·霍夫兰 149
二、批判学派 152
(一)法兰克福学派 152
(二)伯明翰学派 159
(三)政治经济学派 185
(四)社会学电视批评 192
(五)女性主义电视批评 201
三、媒介环境学派 209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 210
(二)美国纽约学派 219
(三)其他支流学术种群 232
下编:影视创作 237
电影部分 237
一、创作观念 237
(一)电影:艺术?还是商业? 237
(二)电影:“技术”?“艺术”? 246
(三)电影与文学 255
(四)电影与戏剧 264
(五)民族化与全球化 273
二、创作过程 283
(一)结构布局 283
(二)情节设计 293
(三)人物塑造 303
三、创作方法 313
(一)现实主义 313
(二)新现实主义 325
(三)现代主义 333
(四)“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 342
(五)影视改编 353
四、产业运作 363
(一)产业化的生存之路 363
(二)类型化创作 372
(三)大片策略 382
电视部分 394
一、电视娱乐化思辨 394
二、电视品牌化生存 405
三、电视频道专业化 415
四、电视真人秀节目 428
(一)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和形态特征 428
(二)真人秀节目兴起的原因 432
(三)电视“真人秀”节目创作批评 433
五、电视谈话节目 438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元素 438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 438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创作 439
(四)电视谈话类节目创作的批评 442
六、电视调查报道 445
(一)调查报道的界定辨析 445
(二)调查报道的构成元素和叙述方式 447
七、电视民生新闻 453
(一)民生新闻的价值 453
(二)民生新闻的危机 456
(三)民生新闻的制作转型 459
参考文献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