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市场的进入模式选择研究 基于浙江制造企业的考察》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宇驰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8080071
  • 页数:184 页
图书介绍:市场进入是经典的战略问题:其焦点是企业进入模式的选择,和进入模式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本文在将交易成本理论与资源基础论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资源基础论的区域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通过经验检验,研究进入模式选择及其与进入后绩效的关系。

01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5

1.4 创新之处 6

1.5 总结 10

02 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回顾2.1 进入模式选择 11

2.1.1 进入模式的定义和类型 12

2.1.2 海外市场进入的动机 19

2.1.3 进入模式的选择 21

2.2 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 22

2.2.1 理论发展图景 22

2.2.2 进入模式选择的资源基础论 27

2.2.3 进入模式选择的知识观 32

2.3 文献小结 34

2.3.1 关键发现 34

2.3.2 研究中存在的缺陷 35

03 理论探讨、模型建构和假设提出3.1 基于资源基础论的分析框架 37

3.1.1 以资源基础论为分析基点 37

3.1.2 战略动机与资源的匹配 42

3.1.3 交易特定的变量与资源的匹配 43

3.1.4 改变进入模式的测量 44

3.1.5 进入模式选择与绩效 45

3.1.6 基于资源基础论的进入模式选择模型 45

3.2 区域市场进入动机分析 47

3.2.1 资源利用动机 48

3.2.2 资源开发动机 49

3.3 区域投资的交易成本 50

3.4 制造业企业的资源 51

3.4.1 制造企业的发展路径 51

3.4.2 资源的强度 52

3.4.3 资源的可转移性(可复制性) 55

3.5 假设建立 57

3.5.1 所有权进入模式的选择——基于进入模式的结构维度的研究 57

3.5.2 对新区域市场业务活动控制程度的选择——基于进入模式的关系维度的研究 60

04 研究方法 69

4.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69

4.1.1 问卷设计过程 69

4.1.2 数据收集 71

4.1.3 样本大小 72

4.1.4 样本特征描述 72

4.2 变量界定及测量 76

4.2.1 因变量 76

4.2.2 自变量 79

4.2.3 控制变量 83

4.3 检验方法 83

4.3.1 层次回归分析(Hierarchical regression) 84

4.3.2 调节变量检验 86

4.3.3 Logit回归分析 89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 89

4.3.5 信度与效度的评价——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方法 90

05 数据分析 93

5.1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结果 93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结果分析 95

06 合资V.S.独资的所有权进入模式选择模型建立6.1 总体结果描述 100

6.2 部分模型分析 101

6.2.1 战略动机与企业制造资源对所有权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 102

6.2.2 战略动机和企业市场资源对所有权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 103

6.2.3 战略动机与交易特定的变量对所有权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 103

6.3 完整模型分析 104

6.3.1 各因素对所有权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显著性分析 104

6.3.2 各因素对所有权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重要性分析 105

07 对新区域市场业务活动控制程度的选择模型7.1 按变量类别回归结果 107

7.1.1 各变量对新区域市场的技术活动控制程度选择的影响 107

7.1.2 各变量对新区域市场的市场活动控制程度选择的影响 109

7.2 层次回归和调节变量检验结果 110

7.3 分析与讨论 121

7.3.1 对各组变量的讨论 121

7.3.2 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23

08 进入模式选择与绩效8.1 按变量类别回归结果 128

8.2 层次回归和调节变量检验结果 128

8.2.2 认知距离的调节效应分析 132

8.2.3 需求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133

8.2.4 竞争强度的调节效应分析 134

8.3 分析与讨论 135

8.3.1 业务活动控制策略与绩效——对主效应的分析 136

8.3.2 环境变量对控制策略与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136

09 总结讨论与展望9.1 研究结论 140

9.1.1 结论一 140

9.1.2 结论二 143

9.1.3 结论三 146

9.1.4 结论四 147

9.2 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150

9.2.1 理论贡献 150

9.2.2 实践意义 152

9.3 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的研究建议 154

9.3.1 研究不足 154

9.3.2 后续研究建议 155

参考文献 157

附录1 调查问卷 176

附录2 变量相关系数 180

附录3 变量均值与标准差 18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82

致谢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