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论 1
0.1 关于选题 1
0.2 结构安排 5
0.3 创新和缺陷 7
1 理论渊源:信息理论的若干分支 9
1.1 信息与新古典经济学 9
1.2 博弈论的宏观应用:协调博弈和合作进化 13
1.2.1 协调博弈理论 13
1.2.2 合作进化理论 15
1.3 信息空间理论 20
2 理论构建:信息—制度理论框架 25
2.1 制度的信息含义 26
2.1.1 编码与解码 26
2.1.2 作为编码体系的制度 28
2.1.3 作为公共知识的制度 30
2.1.4 跨时性 34
2.2 制度变迁的信息含义 35
2.2.1 制度缺陷 35
2.2.2 扩散与翻译 37
2.2.3 制度扩展 40
2.2.4 制度演进 42
3 金融风险的信息—制度含义 46
3.1 风险的概念界定 46
3.2 外生性风险、内生性风险与风险分摊 48
3.2.1 外生性风险 49
3.2.2 内生性风险 50
3.2.3 风险分摊 51
3.3 风险、金融风险与现代经济 54
3.3.1 现代经济与金融 55
3.3.2 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 58
3.3.3 金融风险的特征 60
4 金融风险的跨国分摊(上):静态模型 62
4.1 基本模型 62
4.1.1 模型设定 62
4.1.2 均衡讨论 64
4.2 制度与制度化 68
4.2.1 制度 68
4.2.2 制度化 70
4.3 风险分摊的两国模型 71
4.4 结论与推论 74
5 金融风险的跨国分摊(下):动态模型 78
5.1 两市场模型 78
5.2 两市场模型下的风险跨国分摊 81
5.3 动态过程模拟 85
5.4 动态过程中的风险跨国分摊 88
6 美国次贷危机中的风险分摊:一个实例 93
6.1 美国次贷危机:一个回顾 94
6.2 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机理 100
6.3 金融危机中的风险分摊 104
6.4 小结 109
7 我国经济结构与金融风险分摊地位考察 111
7.1 采邑经济的再认识 112
7.2 我国的经济转轨:从采邑到市场 115
7.2.1 转轨的条件准备 116
7.2.2 转轨的实现 119
7.2.3 转轨的前景 122
7.3 我国的跨国金融风险分摊地位:两个基本判断 125
8 若干政策构想(上):经济层面 129
8.1 经济改革的阶段式提升 130
8.1.1 存量的市场化改革 130
8.1.2 全国统一市场的构建 134
8.2 经济开放的渐进性规划 137
8.2.1 一般性原则 137
8.2.2 金融业渐进性对外开放规划 138
8.3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 145
8.3.1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145
8.3.2 产业结构现状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 148
8.3.3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150
8.3.4 具体政策设想 153
9 若干政策构想(下):金融层面 156
9.1 商业银行转型 156
9.1.1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逻辑 156
9.1.2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全面转型的若干设想 158
9.2 资本市场优化 162
9.2.1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特征与逻辑 163
9.2.2 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若干设想 166
9.3 民间金融改造 169
9.3.1 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逻辑 169
9.3.2 民间金融的存在形式和特点:一个案例研究 171
9.3.3 促进我国民间金融改造的若干原则探讨 177
附录 179
附录1 弗赫斯特方程(Verhulst Equation) 179
附录2 马尔可夫过程(Markov Process) 182
附录3 结论4.1的微观层面推导 184
附录4 一般市场经济制度的若干论断 185
附录5 泉州市政协课题组2004年对150家民营企业问卷调查反馈 188
参考文献 189
后记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