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土壤总论 1
第一章 本县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1
一、气候 1
1、气温 1
2、降水和蒸发 2
3、相对湿度 3
4、风、台风和干旱 4
二、地形地貌 4
1、中低山地 4
2、丘陵 5
3、平原 5
三、母岩母质 6
1、母岩 6
2、母质 6
四、河流 7
1、水北溪 8
2、赤溪 8
3、溪头溪 8
4、百步溪 8
5、照兰溪 8
五、植被 8
第二章 农、林、牧、渔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状况 9
一、农业生产 9
1、土地利用现状 9
2、耕作制度 9
3、灌溉设施 9
4、施肥情况 10
二、林、茶业生产 10
1、林业生产 10
2、茶叶生产 11
三、畜牧业生产 11
四、渔业生产 12
五、社会经济状况 12
第三章 本县土壤形成的主要特征 13
第四章 本县土壤分类及其分布 14
一、土壤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14
1、土类 15
2、亚类 15
3、土属 15
4、土种 16
二、土壤分类系统 16
三、土壤分布规律 20
1、土壤垂直分布 20
2、土壤的区域分布 20
第二篇 土壤各论 22
第一章 水稻土 22
一、渗育型水稻土亚类 23
1、黄泥田土属 24
2、红土田土属 32
3、紫泥田土属 33
4、白土田土属 35
5、砂质田土属 36
二、潴育型水稻土亚类 38
1、乌泥田土属 38
2、灰泥田土属 40
3、潮沙田土属 47
三、潜育型水稻土亚类 50
1、青泥田土属 50
2、冷烂田土属 52
四、盐渍型水稻土亚类 58
1、盐斑田土属 58
2、埭田土属 61
第二章 红壤 69
一、红壤亚类 69
1、酸性岩红壤土属 69
2、中性岩红壤土属 70
3、侵蚀红壤土属 71
二、粗骨性红壤亚类 73
1、中性岩粗骨红壤土属 73
2、酸性岩粗骨红壤土属 74
三、黄红壤亚类 75
1、酸性岩黄红壤土属 75
2、中性岩黄红壤土属 76
3、酸性岩侵蚀黄红壤土属 77
四、红土亚类 78
红泥土土属 78
第三章 黄壤 86
一、黄壤亚类 86
酸性岩黄壤土属 86
二、黄泥土亚类 87
黄泥土土属 87
第四章 紫色土 89
一、酸性紫色土亚类 89
凝灰岩酸性紫色土土属 89
二、紫泥土亚类 90
猪肝土土属 90
第五章 潮土 92
沙土亚类 92
1、黄沙土土属 92
2、灰沙土土属 93
第六章 风沙土 95
一、固定风沙土亚类 95
二、耕作风沙土亚类 95
润沙土土属 95
第七章 盐土 97
一、滨海盐土亚类 97
二、埭土亚类 97
咸土土属 98
第三篇 土壤肥力状况 101
第一章 本县农业土壤肥力因素的综合分析 101
一、农业土壤主要肥力因素分析 101
1、土壤养分状况 101
2、耕层厚度 110
3、土壤质地 113
4、酸碱度 116
5、地下水位 119
6、土壤代换性能 121
二、土壤供肥性能 123
1、高肥长效型 123
2、高肥低效型 123
3、中肥中效型 124
4、低肥低效型 124
三、我县土壤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25
1、耕层浅化 126
2、土壤酸化 126
3、土壤缺磷严重 126
4、易旱 127
5、土壤养分失调 127
四、培肥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 128
1、提倡合理深耕、干耕晒垡 128
2、加强水利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128
3、增施有机肥 128
4、注意氮、磷、钾化肥及微量元素的合理施用 128
5、施石灰改酸 128
第二章 农业土壤肥力评价 128
一、土壤肥力评价的依据 127
二、土壤肥力评价分级标准 129
三、各级土壤肥力综合评述 130
1、水田土壤肥力等级评述 131
2、旱地土壤肥力等级评述 133
第四篇 土壤改良和利用 134
第一章 本县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134
一、低产土壤概况 134
二、几种主要低产田的改良 136
1、冷烂型低产田的改良 137
2、粘瘦型低产田的改良 139
3、沙漏型低产田的改良 139
三、红壤的改良和利用 139
1、分布概况 139
2、理化性质 140
3、红壤的综合改良与利用 140
四、滨海盐土的改良 142
1、滨海盐土的性质 142
2、滨海盐土的改良利用 143
第二章 本县高产水稻土的性状及其培育 144
一、高产水稻土的类型和特征 145
二、高产水稻土的耕层理化性状 146
三、高产水稻土的培肥途径 147
第五篇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149
第一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149
第二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概述 150
Ⅰ、西部山地丘陵黄红壤、渗育型水稻土封山育林区 150
Ⅱ、东北部低山丘陵红壤、渗育型水稻土水土流失区 152
Ⅲ、中部低丘、冲海积平原潴育型、盐渍型水稻土轮作培肥区 153
Ⅳ、东南部丘陵滨海平原酸性岩红壤、盐渍型水稻土防风培肥区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