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学术方法与文学地图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 3
一、以学术史材料做方法论文章 3
二、途径、工具及方法论的灵魂 6
三、世界思潮与本土血脉的双构性 8
四、“双构四点一基础”的方法论总纲目 10
关于古今贯通的方法论问题 13
一、大文学观下古今贯通三原则 13
二、古今贯通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20
三、古今贯通的四种渠道 27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 44
一、为“重绘”解题 44
二、文学的民族学的问题 52
三、文学的地理学的问题 60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文化学、图志学问题 69
一、文学的文化学的问题 69
二、文学的图志学的问题 83
文学翻译与百年中国精神谱系 93
一、翻译文学之本质及语义分析 93
二、翻译作为文化行为之理由 97
三、翻译寻找文化对应物与心灵共鸣物 101
四、翻译标准折射的双语境谈判 105
五、微观翻译学之突破及翻译理论之转向 108
六、翻译史百年总账及五大流脉 111
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动力系统与“边缘活力” 121
一、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太极推移”原理 122
二、中原与边疆的“共生互化”原理 122
三、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四互合力”原理 125
北方民族政权下文学的宏观价值与基本功能 130
一、北方文学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 132
二、北方文学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在特质 133
三、北方文学改变了中国文学的运行轨迹 135
四、北方文学参与营造中国文学的时代风气 136
中篇 小说:叙事与审美中国叙事学的文化阐释 143
一、关键在于回到中国文化原点 143
二、从叙事结构到叙事时间 145
三、小说发生学和发展过程的叙事形态 152
四、视角新解与中国智慧 158
《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智慧 162
一、以王充、应劭杂说改造志怪文体 162
二、陷入开明的迂腐和困惑的固执的文化怪圈 164
三、以博学老者晚秋气象讥评传奇小说青春气息 167
四、借幽怪以阅世和归隐于心的孤独感 169
五、学问家笔下的“狐鬼”和狐鬼中的“学问家” 171
六、叙事功力和反虚构之间的张力 173
七、复式视角和“元小说” 176
文人与话本叙事典范化 180
一、话本和文人互动互补的审美动力结构 180
二、入话和正话的“有意味的错位” 183
三、由俗趋雅和叙事焦点盲点的调整 186
四、韵散交错的精致化和审美浓度的增加 190
五、伪书《京本通俗小说》和宋元话本的叙事方式 194
西游记: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 198
一、“三教归心”的精神纽结和超宗教自由心态 198
二、个性神群体及其精神哲学隐喻 203
三、神魔观念重构及其拓展的幻想空间 209
四、神秘数字和神奇情节相组合的结构体系 213
下篇 从诗学到诸子学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 223
一、尊重中国诗学的专利权 223
二、生命诗学 230
三、文化诗学 238
四、感悟诗学 242
李白诗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分析 247
一、中华文明史上黄金时代的天才诗人 247
二、醉态思维的审美原创和文化内涵 250
三、远游姿态的“胡化”气质和南朝文人趣味 255
四、明月情怀的个性体验和民俗转化 258
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及其审美分析 264
一、直面一个大时代的沉落 264
二、开创了以诗见证历史的传统 270
三、沉郁顿挫的意象的锤炼 276
四、佳句意识和苦吟作风 280
五、如何读杜诗 282
《论语》还原初探 286
一、教育体制与编纂体制 286
二、服丧编纂的秘密 289
三、曾门重编的倾向 293
四、零星编录 296
五、修辞观 297
六、开放的文献之学 299
七、乐与诗 300
八、言诗法式 303
《庄子》还原 305
一、宋人楚学之谜 305
二、楚国流亡公族苗裔的身份 307
三、“大鹏”意象背后的楚民俗信仰 310
四、“鼓盆而歌”与楚人丧俗仪式 311
五、家族流亡与地域体验的反差 313
六、孤独感与两度放飞思想 316
七、混沌思维·方外思维·梦幻思维 319
八、“广寓言”与林野写作风貌 323
九、草根人物与言意之辩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