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学思维与认识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邱鸿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30311061
  • 页数:2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四大章节展开,主要以论述中医药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极其沿革为主要内容。

第一章 科学与认识论问题 1

第一节 什么是认识和认识论 5

一、什么是认识论 5

二、不同的认识论 6

第二节 客体和认识对象 9

一、客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 9

二、认识兴趣与认识对象的建构 10

三、认识的内容 14

第三节 认识主体与认知结构 14

一、认识主体的地位 14

二、认识的生物学条件 16

三、主体的认知结构及其文化建构 17

第四节 认识、语言与真理 18

一、认识与语言范型 19

二、认识的历史性与真理观 21

三、观察科学与实验科学认识取向的区别 28

四、中医的认识基模 32

第二章 中医的生活世界观 37

第一节 中医学直觉知识的明见性 38

一、什么是自明性体验和直觉知识 38

二、中医学基本理论的自明性 40

第二节 证的现象学分析 44

一、关于证的历史与现代困惑 44

二、证的现象学分析 47

第三节 中医的实践智慧 50

一、认识对象与认识方式的关系 50

二、寻求生成健康的实践智慧 52

第四节 时间与人的存在 55

一、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的含义 55

二、中医的时间构造意识 57

第三章 中医理论的话语方式 62

第一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62

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62

二、语言与民族精神 64

三、汉语言与中医的整体系统思维 65

第二节 诗性语言与中医理论的特质 68

一、汉语言的诗性特质 68

二、中医学表达形式的诗性化 71

三、中医意象思维的诗性意蕴 73

第三节 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隐喻 75

一、隐喻的认知功能 75

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隐喻 77

三、中医诊断学中的隐喻 78

四、中医治疗学中的隐喻 79

五、中医隐喻思维的创造力 81

第四节 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 83

一、中医药术语与科技双语言 83

二、多元解读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 84

三、动态地、开放地吸纳新理论、新概念 85

四、文化哲学的解构与科学语言的表述 86

第四章 中医的辩证思维观 88

第一节 中医辩证思维概说 88

一、什么是辩证思维和辩证逻辑 88

二、中医辩证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90

三、中医辩证思维的特点 92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辩证思维体系 94

一、阴阳对立的观念 94

二、五行整体联系的观念 95

三、动而不已的观念 96

四、常变的思维观念 96

五、知常达变的方法 98

第三节 中医理论的辩证思维规律 100

一、阴阳对立制约 101

二、阴阳依存互根 102

三、阴阳转化 102

四、阴阳动态平衡 103

第四节 中医理论的辩证思维形式 104

一、凝聚内外矛盾反映对立属性的概念形式 104

二、概念内在矛盾展开之判断和推理运动 106

第五节 中医理论的辩证思维方法 108

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109

二、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111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112

第五章 中医的形象思维 113

第一节 中医形象思维概说 113

一、人类思维的特点与分类 113

二、形象思维的要素与特征 115

第二节 中医形象思维的源流 118

一、《易经》的形象思维 118

二、《黄帝内经》的形象思维方法 118

第三节 中医形象思维的核心 120

一、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分类思想 120

二、中医理论中社会化等级结构思想 125

第四节 中医形象思维的类型 127

一、“象”、“言”、“意” 127

二、中医形象思维的类型与形成 127

第六章 中医的数学思维 132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数学的历史、特点与意义 132

一、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132

二、中国古代数学的文化特质 135

三、中医数学方法的意义 139

第二节 阴阳二值数学模型 147

一、阴阳命名、划分与极限转化模型 147

二、阴阳八卦矩阵幻方模型 149

三、阴阳二进制模型 151

第三节 五行相关群模型 152

一、五行理论的原型和建构 152

二、五行运算关系 154

三、五行与群论、环和域 155

第四节 中医方剂排列组合的数学分析 156

一、君臣佐使排列组合的量效关系 157

二、四气五味的组合分析 160

第五节 针灸治疗的数学模型 161

一、时间针灸学与余弦函数模型 161

二、针灸机制与药代数学模型的类推 165

第七章 中医的时间观 166

第一节 中医的时间生物学思想 166

一、时间哲学与生物节律现象 166

二、中医理论中的时间观 168

第二节 中医时间观的科学性 171

一、运气说中的时间观 171

二、时间生理学 173

三、时间病理学 177

第三节 中医时间观的临床实践性 179

一、时间针灸法 179

二、时间药物治疗法 181

三、时间养生学 184

第八章 中医的中和观 186

第一节 中和观的源流与内涵 186

一、儒家中和观之源流 186

二、中和观的主要内涵 188

第二节 生理、病理学的中和观 190

一、阴平阳秘的生理观 190

二、气血不和的病理观 192

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学的中和观 195

一、观权衡规矩的诊断观 195

二、权衡相夺的治疗观 196

第四节 中和观的现代医学意义 198

一、稳态概念的数学定义 199

二、人体巨系统的多元调控方式 200

第九章 中医的个体差异观 204

第一节 中医个体差异观的内容与特点 205

一、中医个体差异的主要类型 205

二、中医个体差异观的特点 208

第二节 中医个体差异观的临床意义 209

一、个体差异评估的方法与临床意义 209

二、个体差异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212

第三节 中医个体差异观的现代研究与哲学意义 213

一、中医个体差异观的现代研究 213

二、中医个体差异观的哲学意义 216

第十章 人与环境系统观 222

第一节 中医对人体属性的认识 222

一、人的自然属性 223

二、人的精神属性 224

三、人的社会属性 225

第二节 地理生态对人的影响 226

一、中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划分 226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27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229

四、地理医学思想的临床应用 230

第三节 天文对人的影响 231

一、太阳活动对人的影响 231

二、月相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232

三、行星对人体的影响 233

四、五运六气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35

第四节 气候对人的影响 235

一、中医对气象的基本认识 235

二、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38

三、气候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238

四、诊断治疗中的气象观 240

第五节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241

一、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241

二、诊断和治病中的社会观 242

第十一章 中医人体系统观 244

第一节 人体系统的一般特征 244

一、生物系统的基本单位 245

二、机体系统的基本特征 247

第二节 中医的人体系统观 252

一、人与天地相应的同形律 253

二、气化功能观 256

三、黑箱系统分析方法 258

第三节 中医脏腑关系观 260

一、脏与腑的区别和关联 261

二、脏腑功能的多元关系模型 261

三、中西脏腑概念的外延比较 265

第四节 中医的形神关系论 267

一、中医形神关系观 267

二、人病与知情意的关系 269

三、调神在人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270

第五节 人体与肠道菌群的系统关系 271

一、抗生素与菌群失调综合征 271

二、两虚相感和扶正祛邪 272

第十二章 中药方剂的系统观 274

第一节 中药方剂系统概说 274

一、方剂发明的源流 274

二、方剂的系统特征 276

三、中医方剂系统的类型 279

第二节 方剂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建构 281

一、方剂系统中的关键要素 281

二、方剂系统的建构 283

三、方剂系统的研究方法 286

第三节 经典方剂的系统效应分析 289

一、四物汤的系统效应分析 289

二、小柴胡汤的系统效应分析 291

三、金匮肾气丸的系统效应分析 291

四、桂枝汤的系统效应分析 293

五、麻黄汤的系统效应分析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