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黄河流域概况与规划实践需求分析 1
第一节 流域概况与特点分析 1
一、流域概况 1
二、基本特点分析 2
第二节 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与主要问题 3
一、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 3
二、来水和供用水变化分析 6
三、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7
第三节 黄河流域治理开发目标及规划实践需求 8
一、现代黄河治理开发的目标 8
二、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的关键 9
三、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践需求 11
第二章 流域二元水资源演变模式 12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及其次生效应 12
一、流域水循环系统及其划分 12
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系统影响的分类 13
三、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流域水循环效应 17
第二节 流域二元水循环的模拟与调控 19
一、二元模式的提出与水循环系统演进 19
二、流域二元水循环过程模拟的实现 20
三、基于二元模式的水资源调控 22
第三章 水资源评价层次化口径与计算方法 24
第一节 国内外水资源评价内容与方法 24
一、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24
二、我国现行水资源评价模式与方法 25
三、我国水资源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8
四、本次水资源评价方法与国内外现行方法对比 30
第二节 流域水循环过程的通量和存量 30
一、通量和存量的概念界定 31
二、通量和存量的转化关系 32
三、通量和存量对于水资源评价的意义 33
第三节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层次化口径 35
一、水资源的内涵辨析 35
二、评价的基本准则及其层次化评价口径 36
第四节 不同口径水资源量的评价方法 40
一、广义水资源评价 40
二、土壤水资源评价 46
三、狭义水资源评价 47
四、国民经济可利用量评价 48
第五节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方法 50
一、研究现状 50
二、评价目标 52
三、评价方法 52
四、方法特点 55
第四章 流域二元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56
第一节 基础信息分类与采集 56
一、信息分类 56
二、采集信息描述 57
第二节 包含拓扑信息的子流域划分及其编码 61
一、模拟河网的提取 61
二、流域编码 63
三、子流域的再划分 66
第三节 流域水循环要素的遥感反演 66
一、遥感信息源 66
二、面雨量的遥感反演 67
三、流域蒸散发的遥感反演 71
第四节 流域降水及相关气象要素的时空展布 75
一、流域降水的时空展布 75
二、相关气象要素的空间展布 83
第五节 流域下垫面要素信息的综合处理 85
一、土壤与水文地质 85
二、植被 86
三、土地利用 87
四、水土保持信息 90
五、水利工程 90
第六节 流域社会经济要素信息空间化 91
一、社会经济信息空间化的意义 91
二、黄河流域人口空间化 92
三、GDP数据空间化 95
第七节 流域社会经济用水的时空展布 97
一、基础准备 97
二、生活用水的时空展布 99
三、工业用水的时空展布 99
四、农业用水的时空展布 99
第五章 流域二元水循环空间信息平台建设 104
第一节 二元信息平台的总体结构与设计 104
一、概述 104
二、平台的分析与设计 105
三、平台开发与运行环境 108
第二节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109
一、数据管理 109
二、信息加工和参数提取 111
三、空间分析与数据挖掘工具集 112
四、模型管理与应用 113
五、成果输出 114
六、系统安全 115
第三节 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与特色 116
一、数据资源层 117
二、业务应用层:GIS平台 118
三、模型库与模型库管理系统 119
第六章 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型构建 120
第一节 概述 120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与建模思路 120
一、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120
二、陆面过程模型 124
三、二元模型建模思路 124
第三节 分布式水循环模型 125
一、模型简介与模型结构 125
二、水循环与能量过程模拟方法 128
三、模拟步骤及GIS技术的应用 138
四、模型流程图及模块说明 139
第四节 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型的耦合模拟 141
一、耦合模拟思路 141
二、历史系列的二元耦合模拟 141
三、未来情景下的二元耦合模拟 142
第五节 参数估算与模型验证 143
一、参数估算 143
二、模型验证 148
第六节 小结 151
第七章 流域水资源全口径层次化评价 153
第一节 降水结构解析 153
一、系列降水量 153
二、降水的资源结构解析 153
第二节 狭义水资源评价 154
一、片水资源评价 155
二、断面水资源评价 156
第三节 广义水资源评价 157
一、有效蒸发计算 157
二、广义水资源评价 159
第四节 国民经济可利用量评价 160
一、河道内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 161
二、河道外难控制利用洪水下泄量 165
三、国民经济可利用量 167
第五节 水量水质联合评价 169
一、污染源调查与水质状况 169
二、改进代表河长法对黄河水质评价 171
三、水量水质联合评价 172
第八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分析 176
第一节 百年尺度的黄河流域水文演变规律 176
一、水文丰枯变化频率分析 176
二、旱涝演化规律分析 179
三、太阳黑子对年径流影响分析 181
四、基于温室效应的流域降水变化情景分析 184
第二节1956 ~2000年水资源系统的驱动因子演变分析 188
一、20世纪90年代干旱期的降水系统分析 188
二、水面蒸发演变 191
三、供用水变化规律分析 193
四、下垫面演变 198
第三节 基于二元模型的水资源演变分析 200
一、水资源历史演变规律分析 200
二、未来水资源演变预测 202
第四节 各项人类活动的水资源演变效应定量计算 204
一、人工取用水对于流域水资源演变影响 204
二、下垫面变化对于流域水资源演变影响 207
第五节 小结 208
第九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 209
第一节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机制及过程方法 209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09
二、四大内在决策机制 211
三、配置原则与供需平衡方法 212
第二节 流域水资源系统分析与配置模型构建 215
一、水资源系统分析与概化 215
二、合理配置模型构建 217
三、分区与水平年 224
第三节 现状缺水分析和未来供需预测 224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224
二、现状缺水计算 227
三、社会经济指标预测 231
四、节水分析与需水预测 235
五、可供水量预测 240
第四节 供需平衡分析与水资源调配及保障 243
一、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43
二、基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资源调配分析 245
三、特殊情景下的水安全保障应急对策 247
第十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248
第一节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 248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概述 248
二、水资源承载系统分析 251
三、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研究内容 253
四、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研究方法 254
第二节 水资源承载能力表征指标 257
一、承载能力的影响因子与层次化表征 257
二、水资源承载能力表征指标体系构建 258
三、历史及现状指标值评价 260
第三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261
一、承载能力模型构建 261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 268
三、分项指标计算 269
四、承载能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273
第四节 黄河流域发展对策 274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74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 274
三、增强节水和开源 275
四、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 275
五、完善水权制度,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 275
第十一章 主要成果与基本结论 277
一、理论方法 277
二、模型工具 278
三、数据基础 279
四、评价结果 279
五、演变规律 280
六、人工影响 281
七、调控方案 282
八、创新总结 282
参考文献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