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眼与骨毒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茆文革,张恒东,张增利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11168761
  • 页数:5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常见外源化合物对皮肤、眼、骨的毒性作用。主要内容包括靶器官(皮肤、眼、骨)的结构和功能、毒性类型和表现、实验研究,以及代表性外源化学物的理化性质、毒理概述、毒性表现、毒性机制、防治原则等。本书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专著以及文献资料,系统地呈现了皮肤、眼、骨的毒理学相关知识和防治措施,为针对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篇 皮肤毒理学 5

第一部分 总论 5

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5

第一节 皮肤的解剖结构 5

一、表皮 5

二、真皮 6

三、皮下组织 7

四、甲、毛发、皮脂腺和汗腺 7

五、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 8

六、皮肤的颜色 9

第二节 皮肤的生理功能 9

一、保护作用 10

二、感觉作用 11

三、调节体温作用 11

四、分泌和排泄作用 11

五、吸收作用 12

六、代谢作用 12

第二章 致皮肤损伤的外源化学物及毒性表现 15

第一节 致皮肤损伤的外源化学物 15

一、化学因素 15

二、生物因素 17

三、药物因素 17

第二节 致皮肤损伤的毒性表现 19

一、自觉症状 19

二、皮肤损害 19

第三节 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 22

一、职业性皮炎 23

二、职业性皮肤色素变化 26

三、职业性痤疮 27

四、职业性皮肤溃疡 28

五、职业性疣 28

六、职业性皮肤角化、皲裂 29

七、职业性痒疹 29

八、职业性毛发、指甲改变 30

九、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 30

十、皮肤癌 31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致皮肤损伤的机制 32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对皮肤的影响 32

一、自觉症状 32

二、皮肤损害 32

第二节 致皮肤损伤机制 33

一、原发性刺激作用 33

二、致敏作用 34

三、光敏作用 35

第三节 毒性评价 35

第四章 皮肤损伤毒理学研究方法 37

第一节 常用动物毒性实验方法 37

一、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37

二、斑贴试验 40

三、皮肤变态反应和皮肤光毒性试验 42

四、皮肤接触性荨麻疹试验 44

五、皮肤致癌试验 44

第二节 减少和优化动物实验的方法 45

一、部分替代动物实验的方法 46

二、完全替代动物实验的方法 47

第三节 皮肤刺激性体外替代试验 51

一、人重组皮肤模型EPISKINTM 51

二、人重组皮肤模型EpiDermTM 51

三、小鼠皮肤功能完整性试验 51

四、非灌流猪耳试验 52

五、皮肤刺激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 52

第四节 皮肤腐蚀性体外替代试验 52

一、人重组皮肤模型EPISKINTM 52

二、人重组皮肤模型EpiDermTM 52

三、大鼠经皮电阻测定分析(TER) 53

四、CORROSITEXTM皮肤腐蚀性试验 53

第五节 皮肤光毒性体外替代试验 54

一、3T3成纤维细胞中性红摄取光毒试验 54

二、重组人三维皮肤模型 54

三、人角质形成细胞试验 55

四、肝细胞试验 55

五、光-红细胞联合试验 55

六、厌氧酵母增殖率试验 56

七、组氨酸光氧化试验 56

第六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 56

第二部分 致皮肤损伤的常见外源化学物 61

第五章 金属及类金属 61

第一节 铬及其化合物 61

一、理化特性 6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6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62

四、毒性概述 63

五、毒性表现 67

六、毒性机制 67

第二节 镍及其化合物 68

一、理化特性 6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6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69

四、毒性概述 70

五、毒性表现 73

六、毒性机制 73

第三节 铍及其化合物 74

一、理化特性 7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7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75

四、毒性概述 75

五、毒性表现 78

六、毒性机制 79

第四节 钴及其化合物 80

一、理化特性 8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8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81

四、毒性概述 82

五、毒性表现 84

六、毒性机制 85

第五节 汞及其无机化合物 85

一、理化特性 8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8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86

四、毒性概述 87

五、毒性表现 91

六、毒性机制 91

第六节 砷及其化合物 91

一、理化特性 9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9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92

四、毒性概述 93

五、毒性表现 98

六、毒性机制 99

第七节 磷 100

一、理化特性 10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0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01

四、毒性概述 101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104

第六章 氯代烷及氯代烯烃 109

第一节 三氯甲烷 109

一、理化特性 10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0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10

四、毒性概述 110

五、毒性表现 114

六、毒性机制 114

第二节 三氯乙烯 115

一、理化特性 11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1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16

四、毒性概述 116

五、毒性表现 122

六、毒性机制 123

第三节 二噁英 124

一、理化特性 12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2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25

四、毒性概述 125

五、毒性表现 128

六、毒性机制 129

第七章 无机酸 133

第一节 硫酸 133

一、理化特性 13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3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33

四、毒性概述 134

五、毒性表现 135

六、毒性机制 136

第二节 盐酸 136

一、理化特性 13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3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37

四、毒性概述 137

五、毒性表现 138

六、毒性机制 139

第三节 氢氟酸 139

一、理化特性 13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3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40

四、毒性概述 140

五、毒性表现 143

六、毒性机制 143

第四节 硝酸 144

一、理化特性 14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4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44

四、毒性概述 145

五、毒性表现 146

六、毒性机制 147

第八章 有机酸 149

第一节 甲酸 149

一、理化特性 14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4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49

四、毒性概述 150

五、毒性表现 151

六、毒性机制 151

第二节 三氯乙酸 152

一、理化特性 15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5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52

四、毒性概述 152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153

第三节 过氯酸 153

一、理化特性 15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5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54

四、毒性概述 154

五、毒性表现 155

六、毒性机制 156

第四节 丙烯酸 156

一、理化特性 15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5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56

四、毒性概述 157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158

第五节 水杨酸类 158

一、理化特性 15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5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59

四、毒性概述 160

五、毒性表现 161

六、毒性机制 162

第九章 无机碱 165

第一节 氨 165

一、理化特性 16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6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65

四、毒性概述 166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167

第二节 氢氧化钠 167

一、理化特性 16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67

三、毒性概述 168

四、毒性表现 168

五、毒性机制 169

第三节 氢氧化钾 169

一、理化特性 16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69

三、毒性概述 169

四、毒性表现与机制 170

第四节 氧化钙和氢氧化钙 170

一、理化特性 17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70

三、毒性概述 171

四、毒性表现与机制 171

第十章 有机碱 174

第一节 甲胺 174

一、理化特性 17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7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74

四、毒性概述 175

五、毒性表现 176

六、毒性机制 177

第二节 乙二胺 177

一、理化特性 17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7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出 178

四、毒性概述 178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179

第十一章 原发性刺激物 181

第一节 煤焦油 181

一、理化特性 18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8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81

四、毒性概述 182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183

第二节 环氧树脂 183

一、理化特性 18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8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84

四、毒性概述 184

五、毒性表现 186

六、毒性机制 186

第三节 煤焦油沥青 187

一、理化特性 18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8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88

四、毒性概述 188

五、毒性表现 191

六、毒性机制 192

第四节 大漆 193

一、理化特性 19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9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94

四、毒性概述 194

五、毒性表现 194

六、毒性机制 195

第十二章 军用毒剂芥子气 199

一、理化性质 19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19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00

四、毒性概述 200

五、毒性表现 208

六、毒性机制 209

第二篇 眼毒理学 219

第一部分 总论 219

第一章 眼的结构和功能 219

第一节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219

一、眼球壁 219

二、眼球内容物 220

第二节 眼附属器 221

一、眼睑 221

二、结膜 222

三、泪器 222

四、眼肌 223

五、眼眶 223

第二章 致眼损伤的外源化学物及毒性表现 224

第一节 致眼损伤的部分外源化学物 224

一、角膜与结膜 224

二、虹膜、房水和睫状体 224

三、晶状体 224

四、视网膜 225

五、视野与视神经 225

六、眼内压 225

七、青光眼 225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致眼毒性表现 225

一、急性毒性 226

二、眶周湿疹与过敏反应 227

三、沉着变色 227

四、致白内障 227

五、视网膜毒性 227

六、其他中毒性眼病 228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致眼损伤的毒性机制 229

第四章 眼损伤毒理学研究方法 232

一、在体兔眼刺激试验(Draize试验) 232

二、眼刺激试验离体替代方法 233

第二部分 各论 239

第五章 金属及类金属 239

第一节 铅及其化合物 239

一、理化性质 23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3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40

四、毒性概述 241

五、毒性表现 247

六、毒性机制 248

第二节 锰及其化合物 249

一、理化特性 24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4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50

四、毒性概述 250

五、毒性表现 255

六、毒性机制 256

第三节 砷及其化合物 256

一、理化特性 25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5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57

四、毒性概述 258

五、毒性表现 263

六、毒性机制 264

第六章 芳香族烃类及硝基化合物 268

第一节 萘 268

一、理化特性 26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6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68

四、毒性概述 269

五、毒性表现 270

六、毒性机制 271

第二节 2,4,6-三硝基甲苯 271

一、理化特性 27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7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72

四、毒性概述 272

五、毒性表现 276

六、毒性机制 277

第三节 二硝基酚 277

一、理化性质 27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7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78

四、毒性概述 278

五、毒性表现 279

六、毒性机制 279

第七章 甲醇 282

一、理化性质 28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8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82

四、毒性概述 283

五、毒性表现 286

六、毒性机制 287

第八章 硫及其化合物 290

第一节 硫酸 290

一、理化特性 29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9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90

四、毒性概述 291

五、毒性表现 292

六、毒性机制 293

第二节 二硫化碳 293

一、理化特性 29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9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94

四、毒性概述 294

五、毒性表现 299

六、毒性机制 300

第三节 二氧化硫 302

一、理化特性 30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0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02

四、毒性概述 303

五、毒性表现 306

六、毒性机制 307

第九章 无机酸 310

第一节 盐酸 310

一、理化特性 31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1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11

四、毒性概述 311

五、毒性表现 312

六、毒性机制 313

第二节 氢氟酸 313

一、理化特性 31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1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14

四、毒性概述 314

五、毒性表现 316

六、毒性机制 317

第三节 硝酸 317

一、理化特性 31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1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18

四、毒性概述 318

五、毒性表现 320

六、毒性机制 320

第十章 氯及碱性物质 322

第一节 氯 322

一、理化特性 32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2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22

四、毒性概述 323

五、毒性表现 324

六、毒性机制 324

第二节 氨 324

一、理化特性 32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2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25

四、毒性概述 325

五、毒性表现 326

六、毒性机制 327

第十一章 常见药物对眼的影响 329

第一节 致角膜、结膜的不良反应 329

一、肾上腺素 329

二、去氧肾上腺素 329

三、胺碘酮 329

四、庆大霉素 330

五、碘苷滴眼剂 330

六、维生素D 331

七、丁卡因 331

八、皮质类固醇 331

九、氯喹 333

十、氯丙嗪 333

第二节 致晶状体混浊 335

一、吩噻嗪类药物 335

二、平阳霉素(博来霉素A5) 335

三、毛果芸香碱 335

四、毒扁豆碱 336

第三节 致眼内压升高 336

一、硝酸甘油 336

二、妥拉唑林 337

三、山莨菪碱 337

四、后马托品 337

五、溴丙胺太林、西托溴铵 338

六、苯海索 338

七、喷托维林 338

八、赛庚啶 339

九、克仑特罗 339

十、精神安定药 339

十一、麻醉剂 340

十二、糜蛋白酶 341

第四节 致球后视神经炎 341

一、乙胺丁醇 341

二、洋地黄 342

三、氯霉素 342

四、链霉素 342

五、青霉胺 342

六、呋喃唑酮 343

七、顺铂 344

八、狂犬疫苗 344

第五节 致视神经萎缩 344

一、金鸡纳生物碱类药物(奎尼丁、奎宁) 344

二、异烟肼 345

三、可乐定 345

四、萘啶酸 346

五、氯碘羟喹 346

六、维生素A 346

七、维生素D 347

第六节 致视网膜病变 347

一、吲哚美辛 347

二、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 347

三、氯噻酮 348

四、硫唑嘌令 348

五、麦角胺 348

六、氯米芬 348

七、吡喹酮 349

八、伤寒新疫苗 349

第七节 致眼部其他不良反应 350

一、苯妥英钠 350

二、普萘洛尔 350

三、烟酸 350

四、甲氧氯普胺 351

五、他莫昔芬 351

第三篇 骨 357

第一部分 总论 357

第一章 概述 357

第二章 骨的结构与功能 358

第一节 骨的组织结构 358

一、骨基质 358

二、骨的细胞 359

第二节 长骨的结构 360

一、骨松质 360

二、骨密质 361

三、骨膜 362

第三节 骨的发生 362

一、膜内成骨 362

二、软骨内成骨 363

第四节 影响骨生长的因素 366

第五节 软骨 367

一、透明软骨 367

二、纤维软骨 368

三、弹性软骨 369

第六节 关节 369

一、关节软骨 369

二、关节囊 369

三、滑液 370

第三章 致骨损伤的外源化学物及毒性表现 371

第一节 致骨损伤的外源化学物 371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致骨损伤的毒性表现 371

一、骨发育异常 372

二、骨质疏松 372

三、佝偻病与骨软化 372

四、骨关节损害 373

五、骨坏死 374

六、骨肿瘤 374

七、骨生物力学参数的改变 375

八、骨代谢参数的改变 375

第四章 外源化学物致骨毒性机制 378

一、对骨的直接影响 378

二、对骨的间接影响 379

第五章 骨毒理学研究方法 382

第一节 X线诊断学 382

一、普通检查 383

二、特殊检查 383

三、造影检查 383

第二节 骨形态计量学 383

一、骨形态计量学在骨代谢研究中的静态指标 385

二、骨形态计量学在骨代谢研究中的动态指标 386

第三节 骨转换的生化指标 387

一、骨形成指标 387

二、骨吸收指标 388

三、血、尿骨矿物质成分的检测 388

第四节 骨生物力学 388

一、骨样本的制备及保存 389

二、力学测试方法 389

第五节 Micro-CT扫描 391

一、在测量骨矿物质含量方面的应用 392

二、在测量骨质量方面的应用 393

第六节 体外实验方法 393

一、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培养 393

二、成骨细胞培养 398

三、破骨细胞体外培养 400

第二部分 致骨损伤的外源化学物 407

第六章 金属 407

第一节 镉及其化合物 407

一、理化性质 40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0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08

四、毒性概述 409

五、毒性表现 415

六、毒性机制 416

第二节 铅及其化合物 419

一、理化性质 41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1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23

四、毒性概述 425

五、毒性表现 432

六、毒性机制 433

第三节 铝及其化合物 436

一、理化性质 43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3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37

四、毒性概述 438

五、毒性表现 445

六、毒性机制 446

第七章 氟及其化合物 455

一、理化性质 45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5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55

四、毒性概述 456

五、毒性表现 466

六、毒性机制 467

第八章 氯乙烯 476

一、理化性质 47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7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77

四、毒性概述 478

五、毒性表现 483

六、毒性机制 483

第九章 药物 486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486

一、毒性表现 486

二、毒性机制 489

第二节 喹诺酮类药物 493

一、毒性表现 493

二、毒性机制 494

第三节 抗癫痫药物 495

一、毒性表现 495

二、毒性机制 497

第四节 双膦酸盐类药物 498

一、毒性表现 499

二、毒性机制 500

第五节 甲状腺激素 501

第十章 放射性核素 508

一、毒性表现 508

二、毒性机制 510

第十一章 其他物质 512

第一节 乙醇 512

一、毒性表现 512

二、毒性机制 513

第二节 烟草 515

一、毒性表现 515

二、毒性机制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