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温兆标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3437182
  • 页数:2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知识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部著作。全书以创新为主线,阐述了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路径创新、载体创新等,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可读性。

第一章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引论 1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 5

一、意识形态 5

二、主流意识形态 11

三、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17

第二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分析 23

一、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 23

二、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的主要问题 25

三、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归因分析 26

第三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的宏观思考 33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的意义 34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问题的研究现状 38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的宏观思考 4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 43

第一节 马克思的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 43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43

二、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47

三、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49

四、晚年恩格斯对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的特殊贡献 55

第二节 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的发展 58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58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践 64

三、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的几点启示 66

第三章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创新 71

第一节 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同 7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72

二、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认同的必要性 76

三、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认同的方法和途径 78

第二节 夯实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8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涵义 80

二、夯实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要性 81

三、夯实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方法和途径 82

第三节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84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84

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必要性 89

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91

第四节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93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属性 93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 93

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94

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95

第五节 巩固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 98

一、集体主义的内涵 98

二、巩固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必要性 99

三、巩固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100

第四章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创新 103

第一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技术和方法创新的意义 103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技术创新的意义 103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106

第二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技术创新 109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技术创新的背景 110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技术创新的理路 115

第三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创新 121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122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路 126

第五章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创新 129

第一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自我教育的路径创新 129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自我教育概述 130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自我教育的路径创新 131

第二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校园文化路径创新 132

一、大学生校园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问题 133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校园文化路径创新 134

第三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公寓路径创新 135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公寓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135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公寓路径创新 136

第四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社团路径创新 137

一、大学生社团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优势与问题 138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社团路径创新 139

第五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路径创新 140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创新的基本原则 140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络创新的基本途径 141

第六章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创新 143

第一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学创新的意义 143

一、教学创新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143

二、教学创新可以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144

三、教学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145

第二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学中的问题 146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146

二、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强 148

三、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150

四、实践教学亟待改进 152

第三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 154

一、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154

二、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155

三、灌输和情感相结合的原则 156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157

第四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学创新的主要举措 159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59

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61

三、创新教学评价 163

四、教学空间的拓展与创新 164

第七章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创新 167

第一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实践教育的发展历程 167

一、探索推广阶段(1978~1986) 169

二、全面展开阶段(1987~1998) 172

三、发展创新阶段(1999年至今) 175

第二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实践教育的形式创新 178

一、军事训练 179

二、社会调查 180

三、参观访问 181

四、红色旅游 182

五、志愿服务 183

六、生产劳动 185

七、勤工助学 187

第八章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创新 189

第一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环境创新的辩证关系 189

一、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严峻现实看,必须通过环境创新打造有利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氛围 190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将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环境 191

第二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创新的现状分析 194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创新的现状 194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 197

第三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创新的路径探索 202

一、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设理论认同环境 202

二、用主流意识形态解决现实问题,创设政治合法认同环境 204

三、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整合,创设包容环境 207

四、消减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思想重视和行动轻视的偏差,创设良好的执行环境 208

五、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硬软件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210

六、整合资源,形成“三位一体”的大学生主流意识教育社会环境 212

第九章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队伍建设创新 215

第一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创新的意义和原则 215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创新的意义 215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建设创新的原则 217

第二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选拔创新 218

一、严把“准入”关,科学制订选拔标准和要求 218

二、严格选拔程序,坚持“二结合” 219

三、拓宽选拔渠道,创新选拔方式,建立选拔反馈机制 219

第三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的培养创新 221

一、创新培养观念,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221

二、创新培养目标与内容,推进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 222

三、创新培养形式与手段,构建分层培养格局 223

第四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的管理创新 223

一、创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管理的主要特点 224

二、创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224

三、创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管理的具体要求 226

第五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的考核创新 227

一、明确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考核的方针和原则 227

二、科学制订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考核的内容 227

三、积极创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考核的方式方法 228

第十章 大学生主流意识教育的评估创新 230

第一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评估的理念创新 230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评估中的传统理念 230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评估理念的创新 231

第二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评估的内容创新 233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评估内容创新的意义 233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评估的内容创新 234

第三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评估的方法创新 236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评估应重视方法创新 236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评估的方法创新 237

主要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