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苏州昆曲现象(代前言)&高福民 1
苏州市保护、继承、弘扬昆曲遗产工作十年规划纲要&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 6
昆曲史论 13
关于昆山腔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商兑&王永健 13
论明代戏曲本体观念的演变和确立&谭坤 28
昆曲与民间戏曲论略&刘祯 32
昆曲与江南民俗&王丽梅 44
明清乐妓与吴地民俗活动中的昆曲演出&王宁 47
明代宫廷昆曲演出习俗述略&王廷信 52
关于清代宫廷的昆、弋并御&程志 56
“场上之曲”的追求——沈璟昆曲创作审美论&谢雍君 60
沈汤之争与昆曲发展的特殊性&朱建华 67
声腔研究 75
论宋词与南戏曲调的关系&俞为民 75
提倡学习昆曲音乐基本课&郑西村 83
传奇研究 89
烈志慕侠 英雄擅场——张凤翼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夏太娣 89
《牡丹亭》探源&谢传梅 96
论雕虫馆版臧懋循评改《牡丹亭》&朱恒夫 107
冯梦龙的《牡丹亭》改本——《风流梦》&赵天为 114
蒋士铨笔下的汤显祖与江南文人——读《临川梦》&[日]大木康 120
由改编本昆剧《浣纱记》想到的&石沙 128
现代剧作家与《桃花扇》&蒋星煜 130
传统经典戏曲改编的尴尬——由郭启宏京昆合演改编本《桃花扇》引发的思考&苏涵 134
场上艺术 141
昆剧表演艺术的“乾嘉传统”及其传承&李晓 141
梅兰芳对《牡丹亭》的诠释&郑培凯 146
昆曲表演艺术之舞台设计与舞蹈美学探讨——以青春版《牡丹亭》台北首演为例&萧君玲 159
《长生殿》与昆曲文化——顾笃璜先生访谈录&古兆申 164
沈传锟的昆剧脸谱&桑毓喜 170
菊坛人物 175
汤显祖研究资料新探&郑志良 175
经学家凌廷堪的戏曲批评&杨飞 180
再论殷溎深传订曲谱与《异同集》&郭友声 185
纪念著名京朝派昆曲家叶仰曦先生百年诞辰&朱复 192
昆剧演出史专家陆萼庭&蒋星煜 194
曲学言论 201
让昆曲艺术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单三娅 201
关于保存和复兴昆曲的几点设想&章培恒 204
保存昆曲遗产之我见&戴平 206
“口头遗产”与“书面遗产”&刘庆 216
论京昆之别&丁修询 222
论昆剧的市民性&顾聆森 237
浅谈昆曲与文化、文人的渊源&欧阳启名 241
求精尚雅 宜阴宜柔 247
——从昆曲的声腔特点看昆曲的地域色彩&任孝温 247
不息的文脉 长存的精神&王金兴 251
曲事摭忆 255
牡丹亭上三生路&白先勇 255
青春与至情——关于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两岸三地巡演的回顾与思考&周秦 258
化玉蝶双飞向九霄——我编写首部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及其他&曾永义 262
守法与翻新——关于《梁祝》昆唱的追记和思考&周秦 267
观剧札记 273
近年几部昆剧作品议&廖奔 273
古越幽兰在台湾——浙江昆剧团经典名剧展观后&洪惟助 280
从苏昆全本《长生殿》看昆曲形态的复旧&杨帆 283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杂记&王国彬 285
“恨苍穹,妒花风雨,偏在月明中”——观《牡丹亭·离魂》有感&汪孔丰 287
观《芦林》,感受张继青&童皓 289
关于昆曲艺术精神的思考 291
——2003中国昆曲节浙昆、上昆折子戏观后&路海洋 291
二看《班昭》&徐蓓蓓 294
新书评跋 299
《中国昆曲艺术》引言&吴新雷 朱栋霖 299
待等时来风便——写在张允和《昆曲日记》出版之际&胡忌 300
世界之窗 309
汤显祖《邯郸记》英译(节选)&汪榕培 309
王骥德《曲律》英译(节选)&余丹 古兆申 318
昆剧《血手记》与莎剧《麦克白》比较摭谈&亢西民 321
《魏良辅〈曲律〉英译》刊误&余丹 古兆申 324
新编传奇 329
红楼梦传奇&郑孟津 329
编后记&编者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