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凡例 1
概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编 地理 79
第一章 政区建置 79
第一节 地理位置 79
第二节 行政建置沿革 79
第三节 境域变化 81
第二章 行政区划 81
第三章 城、镇、乡、村 86
第一节 县城 86
第二节 镇乡 87
第三节 行政村 102
第四章 自然环境 133
第一节 地质 133
第二节 地貌 136
第三节 气候 139
第四节 水文 144
第五节 土壤、植被 147
第六节 自然资源 149
第七节 自然灾害 154
第二编 人口 159
第一章 人口总量及分布 159
第一节 人口数量 159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63
第二章 人口变动 166
第一节 人口自然变动 166
第二节 人口机械变动 167
第三章 人口构成 168
第一节 性别构成 168
第二节 年龄构成 169
第三节 婚姻家庭构成 173
第四节 姓氏构成 176
第五节 文化程度构成 177
第六节 职业构成 178
第四章 人口政策 179
第一节 政策变革 179
第二节 生育控制 180
第五章 人口普查 187
第三编 经济 191
第一章 经济综述 191
第二章 种植业 197
第一节 农业生产条件 200
第二节 农业生产关系 208
第三节 农作物 216
第四节 耕作制度 223
第五节 投入与产出 224
第六节 农业技术 225
第三章 林业 229
第一节 树种 232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41
第三节 山林权属 250
第四节 山林管理 252
第四章 畜牧水产 257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57
第二节 饲草、饲料 260
第三节 禽畜品种 262
第四节 饲养管理 269
第五节 繁殖 269
第六节 疫病防治 270
第七节 水产 273
第五章 水利 274
第一节 水土保持 276
第二节 饮水工程 280
第三节 蓄水、灌溉 283
第四节 护岸工程 291
第五节 工程管理 291
第六章 工业 293
第一节 工业体制 297
第二节 矿业 303
第三节 建材工业 317
第四节 电力工业 321
第五节 金属品制造、机械制造、机械维修 332
第六节 食品工业 334
第七节 工艺美术工业 335
第八节 纺织、缝纫、鞋帽、皮毛工业 337
第九节 造纸、印刷工业 338
第十节 木材加工、木器制造工业 339
第十一节 其他工业 340
第七章 乡镇企业 34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41
第二节 经营门类 346
第三节 经营机制 350
第四节 经营效益 351
第五节 典型乡(镇)、村 352
第八章 交通运输 357
第一节 公路 357
第二节 公路运输 367
第三节 铁路 372
第四节 交通管理 374
第九章 邮政、电信 377
第一节 机构 377
第二节 邮政 378
第三节 电信 382
第十章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385
第一节 城镇建设 385
第二节 农村建设 389
第三节 建筑施工 390
第四节 房产管理 392
第五节 地产管理 393
第六节 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396
第十一章 商业 398
第一节 商业体制 398
第二节 集市贸易 406
第三节 商品购销 409
第四节 饮食服务 414
第五节 对外经济贸易 417
第十二章 粮油经营 4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17
第二节 粮油购销 418
第三节 粮油储藏 424
第十三章 税务 426
第一节 农业税 426
第二节 工商税 428
第三节 税收减免 430
第四节 管理机构 431
第十四章 财政 432
第一节 机构 432
第二节 财政体制 432
第三节 财政收支 433
第四节 财政管理 436
第五节 债券 439
第十五章 综合经济管理 439
第一节 计划管理 439
第二节 统计管理 441
第三节 工商管理 442
第四节 物价管理 446
第五节 计量、标准化管理 452
第六节 审计管理 455
第十六章 金融 457
第一节 金融机构 457
第二节 币种 460
第三节 信贷 462
第四节 存款、储蓄 465
第五节 现金管理 467
第六节 保险 468
第四编 政治 47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涞源县地方组织 471
第一节 创建与发展 471
第二节 组织机构 476
第三节 整顿教育 480
第四节 历次党代会 483
第五节 纪律检查 486
第六节 宣传工作 487
第七节 统一战线 491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493
第一节 代表的产生 493
第二节 历届代表会 494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500
第三章 政府 502
第一节 县级政府 502
第二节 基层政权 512
第四章 政治协商会议 51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13
第二节 委员会议 514
第三节 主要工作 516
第五章 党政务纪要 517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 517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 523
第三节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525
第四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531
第五节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 538
第六节 改革开放时期 541
第六章 中国国民党涞源县地方组织 547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47
第二节 主要活动 547
第七章 群众团体 548
第一节 工人组织 548
第二节 农民组织 550
第三节 青年组织 552
第四节 少年组织 553
第五节 妇女组织 553
第六节 商业组织 555
第七节 科学技术协会 556
第八节 卫生工作者协会 556
第九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557
第十节 中苏友好协会 557
第八章 人事劳动 55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57
第二节 干部管理 558
第三节 劳动管理 560
第四节 工资福利 564
第五节 退职、退休、离休 566
第九章 民政 56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68
第二节 社会救济与扶贫 569
第三节 社会福利 572
第四节 拥军优属 574
第五节 复退军人安置 576
第六节 婚姻登记 577
第七节 殡葬管理 578
第十章 公安司法 578
第一节 公安 578
第二节 审判 581
第三节 检察 585
第四节 司法行政 587
第五编 军事 591
第一章 兵役 591
第二章 驻军 592
第三章 地方武装 596
第四章 民兵 598
第一节 组织 598
第二节 主要活动 599
第五章 兵事 603
第一节 主要战事 603
第二节 兵祸匪患 610
第六编 文化 613
第一章 教育 61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13
第二节 塾院教育 614
第三节 学前教育 616
第四节 小学教育 618
第五节 中学教育 623
第六节 专业教育 626
第七节 成人教育 628
第八节 教师 632
第九节 教学研究 637
第十节 考试制度 638
第十一节 教育经费 638
第十二节 勤工俭学 640
第十三节 办学条件 640
第二章 科学技术 64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42
第二节 科技队伍 644
第三节 科研、科普 646
第四节 气象观测 649
第五节 地震监测 650
第三章 文化艺术 651
第一节 文化机构 651
第二节 文学艺术 656
第三节 戏剧 665
第四节 档案 667
第五节 广播影视 668
第六节 报刊通讯 672
第七节 文物古迹 672
第八节 地方史志 681
第四章 卫生 683
第一节 医疗机构 684
第二节 医疗队伍 687
第三节 医药和药政管理 689
第四节 卫生保健 690
第五节 妇幼保健 693
第六节 卫生经费和公费医疗 695
第七节 公共卫生 696
第八节 计划免疫 697
第九节 管理机构 698
第五章 体育 699
第一节 学校体育 699
第二节 群众体育 700
第三节 体育竞赛 700
第四节 人才培养 706
第五节 机构沿革 706
第六节 体育经费 706
第六章 旅游 707
第一节 景区简介 707
第二节 旅游服务 714
第三节 旅游管理 716
第七编 民情习俗 717
第一章 人民生活 717
第一节 农民生活 717
第二节 职工生活 727
第二章 宗教 730
第一节 佛教 730
第二节 道教 731
第三节 天主教 731
第四节 基督教 732
第三章 风俗习惯 733
第一节 衣食住行用乐 733
第二节 婚丧庆祭 739
第三节 岁时节令 744
第四节 禁忌陋习 746
第五节 美德良风 749
第四章 方言谣谚 754
第一节 语音 754
第二节 词汇 766
第三节 民谣 776
第四节 民谚 777
第五节 歇后语 785
第八编 人物 791
第一章 人物录 791
第一节 烈士 791
第二节 地师级以上领导干部 823
第三节 高级知识分子 830
第四节 模范人物 831
第二章 人物传 833
杂记 851
志补 859
编后记 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