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我们的方位 1
问题的挑战 1
《敞开与囚禁》自序 7
小说的闪电 12
背叛,或者回归 17
我们这一代的表述 21
冲破慵懒 26
轻松的代价——致友人书 29
数字的背后 33
媒体时代的作家 36
作家的出生 41
第二辑 表述与被表述 45
《五种形象》自序 45
底层经验:表述与被表述 46
寻找北方精神 54
找不到历史——《秦腔》阅读札记 56
残雪的荒诞 66
纸上的王国 69
回忆的文本——评《致一九七五》 78
伟大的无用——荐《艾菲尔铁塔》 84
思想含量与境界 89
向各个角度敞开——序《7个人的背叛》 91
第三辑 技术的批判与消费 99
电影与电视 99
艺术与技术 102
视觉的苏醒 104
参与的界限 107
《红高粱》:血性与奔放 109
《菊豆》:紧张的空间 113
《阿凡达》:视觉技术的消费 118
批判理论的当今形式 121
技术与解放的潜能 125
《双重视域》后记 129
第四辑 转折的依据 131
歧义的读者 131
数字:代表什么?挑战什么? 140
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 148
“学院派”批评又有什么不对? 153
《向各个角度敞开》自序 158
《优美与危险》后记 160
文化研究:开启新的视域 164
文化研究:转折的依据 174
第五辑 盛妆游戏 185
文化亵读 185
没有方向的暴烈 189
诗与日常主义 194
华丽的枷锁 199
文学与非正常死亡 203
夸张的效果 206
游戏感 212
底层问题、学院及其他 218
第六辑 击穿语言 229
空洞的理念——“纯文学”之辩 229
文学性:历史与形而上学 235
理论的焦虑 246
恐怖的《一九八四》 253
语言·审美·现实 256
《文学的维度》后记 266
《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自序 268
深刻的转向 270
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