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儒家思想与文化概述 3
国学 3
儒家思想的由来 3
儒家思想演变的历史 4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 6
儒家思想的特点与精粹 6
儒家思想的地位 7
儒家思想有什么主张 7
内圣外王之学 7
思孟学派 8
宋明理学 9
孔子“六艺” 10
性善论与性恶论 10
先秦诸子 11
周公制礼作乐 11
孟子辟杨墨 12
百家争鸣 12
焚书坑儒 13
汤武受命 15
独尊儒术 15
白虎观会议 17
北魏立四门博士 18
南朝设四学 19
半部《论语》治天下 20
“新儒家”是指什么 21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21
儒家思想对东亚诸国的影响 22
西方人心目中的孔圣人 23
孔子的教育生涯 23
孔子的政治生涯 24
孟子的一生 26
天人合一 27
四书五经 27
十三经 28
三纲五常 28
三从四德 29
仁 30
义 31
礼 32
智 32
信 33
和 33
敬 34
孝 35
忠恕 35
中庸 36
四维 37
四端 37
三纲领八条目 38
克己复礼 38
礼之用和为贵 39
格物致知 39
知行合一 40
人治 41
德治 41
礼治 41
仁政 42
王道 42
民贵君轻 43
修齐治平 43
乐与忧 43
大同 44
知命 45
君子 45
圣人 46
第二章 儒家礼仪 49
一、基本礼仪 49
儒家礼仪 49
立容 49
坐容 50
行礼 50
迎宾 51
宴请 51
饮酒 52
酒德 52
服饰 53
祭祖 53
祭社稷 54
二、祭孔典礼 55
祭孔的历史 55
祭孔的意义 55
祭孔的规定 56
乐舞的内容 57
释奠佾舞 58
佾舞的服装 59
佾舞的程序 60
佾舞的等级 60
第三章 科举制度 63
一、科举概述 63
科举制度简介 63
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 63
科举制度的内容与形式 64
科举制度的影响 65
什么是“武举” 67
二、科举相关称谓 68
状元 68
榜眼 69
探花 69
进士 69
贡士 69
会元 70
举人 70
解元 70
监生 71
贡生 71
诸生 71
秀才 71
三、科举相关内容 72
金榜 72
连中三元 72
及第 72
同年 72
八股文 73
殿试 73
会试 74
乡试 74
童生试 74
太学 74
私塾 75
乡学 75
校 75
庠 76
序 76
稷下学宫 76
学官 76
祭酒 76
司业 77
学政 77
教授 77
助教 77
第四章 儒家修身之道 81
以诚为本,与人忠 81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81
人性向善,犹水就下 82
长存悯物之心 82
为人需养浩然正气 83
坦然面对生死 83
不怨天,不尤人 84
守住平常心 85
宠辱不惊 85
戒狂戒骄 86
居安思危 86
在逆境中磨砺意志 8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8
珍惜光阴 88
拥有真才实学 89
古之学者为己 89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 9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91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 91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92
生命由自己决定 92
做顶天立地大丈夫 93
富得有道,穷得有理 93
家和万事兴 94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94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95
衣服容貌可以悦心 95
第五章 儒家治学之道 99
一言一行皆学问 99
将学习放在第一位 99
君子之学必好问 10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1
学无常师,多方求教 10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02
以人为师,别好为人师 102
不可全信,不可不信 103
先易后难,打好基础 104
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104
要学以致用 105
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105
博学而多连 106
学不会,不罢休 107
知而不行等于零 107
经常学习,才会心智通畅 108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08
始终坚持如一 109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9
第六章 儒家处世之道 113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3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13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14
君子成人之美 114
君子贞而不谅 115
君子亦有恶 115
保有仁爱之心 116
学会宽容 117
宰相肚里好撑船 11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8
凡事要有度 119
考虑别人的感受 119
学会变通 120
难得糊涂 120
不以貌取人 121
不以一时之荣辱取人 122
以仁交心,以义正我 122
做人贵在反省自己 12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3
欲速,则不达 12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24
美言入心三冬暖 125
规劝朋友,不可则止 125
言多必失 126
知人善任 126
第七章 儒家养生之道 131
儒家的生命观 131
自强不息的养生观 132
不信天命,重视养生 132
儒家的心理养生 133
欲而不贪,知足常乐 133
养身葆形,养心葆神 133
孔子的“心斋” 134
孟子的“仁义者寿” 135
荀子的“养生经” 136
宋代理学家与“静坐法” 137
董仲舒的“天人理论” 138
儒家的“诚”养生 138
“和为贵”的养生之道 139
内观养心养气静功法 139
内省正心法 139
君子三戒 140
孔子倡导饮食卫生 140
孔子注重体育锻炼 141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 141
第八章 儒家典籍 145
《论语》 145
《孟子》 145
《大学》 146
《中庸》 146
《诗经》 147
《尚书》 148
《仪礼》 148
《周礼》 149
《周易》 149
《春秋》 150
《左传》 150
《公羊传》 151
《榖梁传》 152
《孝经》 152
《尔雅》 153
《近思录》 153
《传习录》 154
《三字经》 155
《百家姓》 155
《千字文》 155
《姿治通鉴》 156
《菜根谭》 156
《唐诗三百首》 157
第九章 儒家人物 161
周公 161
孔子 161
颜回 163
曾参 164
子思 164
孟子 165
冉耕 165
冉求 166
冉雍 166
子路 167
闵子骞 167
宰予 168
子羔 168
子贡 169
公冶长 170
有若 170
子夏 171
子游 171
子张 172
荀子 172
辕固生 173
公孙弘 173
叔孙通 174
董仲舒 175
郑玄 175
何休 176
王肃 176
孔颖达 177
王通 177
邵雍 178
周敦颐 178
司马光 179
张载 180
王安石 180
二程 181
朱熹 182
陆九渊 182
陈献章 183
罗钦顺 184
王守仁 185
王艮 185
刘宗周 185
傅山 186
黄宗羲 186
顾炎武 187
王夫之 188
曾国藩 189
康有为 189
第十章 儒家胜迹 193
一、“三孔”:孔府、孔庙、孔林 193
山东曲阜“三孔”简介 193
天下第一家:孔府 193
天下第一庙:孔庙 195
天下第一林:孔林 197
二、书院一览 199
书院简介 199
岳麓书院 200
嵩阳书院 200
应天府书院 201
白鹿洞书院 202
鹅湖书院 203
关中书院 203
漳南书院 204
诂经精舍 204
学海堂书院 205
广雅书院 206
万木草堂 206
三、其他胜迹 207
尼山书院 207
洙泗书院 208
春秋书院 208
颜子庙 209
孟庙 209
孟子故里 214
孟子林 215
孟母林 215
周公庙 216
第十一章 儒家典故 219
万仞宫墙 219
不耻下问 219
循循善诱 220
见贤思齐 221
韦编三绝 221
出类拔萃 222
杀身成仁 222
后生可畏 223
当仁不让 224
功亏一篑 224
半途而废 225
出尔反尔 226
存而不论 227
登堂入室 227
揠苗助长 228
杯水车薪 228
始作俑者 229
一暴十寒 229
箪食瓢饮 230
箪食壶浆 231
待价藏珠 232
君子固穷 232
侃侃而谈 233
安而不危 233
空空如也 234
道听途说 234
发愤忘食 235
凤鸟不至 235
宾至如归 235
既往不咎 237
负隅顽抗 238
左右逢源 239
鞭长莫及 239
当务之急 240
割鸡焉用牛刀 241
五十步笑百步 242
顾左右而言他 242
四海之内皆兄弟 243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244
第十二章 儒家名言佳句 247
一、《论语》 24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247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47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248
德不孤,必有邻 248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48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49
言必信,行必果 249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50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50
小不忍,则乱大谋 250
道不同,不相为谋 251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5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51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5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5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2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53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25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5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5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5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55
二、《孟子》 25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5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5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5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56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256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57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257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257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58
引而不发,跃如也 258
三、《礼记》 259
往而不来,非礼也 259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259
玉不琢,不成器 259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260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260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260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61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261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261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62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62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262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263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263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263
四、《中庸》 264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264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264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 265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65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265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266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 266
五、《大学》 26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67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267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267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268
六、《诗经》 268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68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69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69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270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70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70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71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271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272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27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73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73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274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274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75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275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276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76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 278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78
七、《菜根谭》 279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279
水流境静,花落意闲 279
云止水中,动寂适宜 280
天地之闲,因人而异 280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281
心闲日长,意广天宽 281
静坐观心,真妄毕现 282
艳为虚幻,枯为胜境 282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282
山泉去凡心,书画消俗气 283
修德忘名,读书深心 283
文章恰好,人品本然 284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84
君子之心,毫无障塞 284
正气清白,留于乾坤 285
心地光明,才华韫藏 285
污泥不染,机巧不用 286
闻逆耳言,怀拂心事 286
闲时吃紧,忙时悠闲 286
得意早回头,拂心莫停手 287
路留一步,味减三分 287
高一步立身,退一步处世 288
第十三章 儒家故事与传说 291
周公吐哺 291
孔子身世 291
孔子问礼 292
三盈三虚 293
宥坐与断棂 293
“七十二贤人”的由来 294
孔子料事如神 294
吴王问骨 295
有教无类 296
诗礼堂 297
孔子治学 297
孔子学琴 298
弹琴助猫 299
陋巷圣贤 299
颜回弃金 300
颜回斩蟒蛇 301
颜回借梳子 301
颜回巧对 302
颜回独留 303
师徒赛眼力 304
至察无徒 305
以信待人 306
人厚不会薄 306
圣人赏月 307
子路得名 308
师生比武 310
知明行笃 310
亘古一人 311
三试南国女 312
求教杜三娘 313
神鸟戏子路 314
一年分三季 315
九尾怪鸟 317
孔子改“鲜” 317
孔子审案 318
大写数字的由来 320
子见南子 321
没有走投无路的时候 321
圣人在乱世能做什么 323
宰予坠车 323
小气鬼子夏 324
公冶长识鸟语 325
鞭打芦花 326
闵子骞辞官 327
孔子训鹅 328
子路治蒲 329
不签不义盟约 330
从善意来看人 330
宰予使楚 331
难不倒 331
近悦远来 332
名正言顺 333
树德与树怨 334
三千乌鸦兵 335
“阙里”的来历 336
倒流水 337
小儿庙 338
薄葬颜回 339
卧冰求鱼 340
曾参出妻 341
曾参更席 342
子思问祖 343
子思与鲁穆公 343
子思谏卫侯 345
孟母三迁 345
孟母断织 346
四十立子 346
孟子休妻 347
草帽接燕巢 348
燕子路 349
仁者无敌 350
孟子受赏不受贿 350
“四梁八柱”的由来 351
猎场劝道 353
众儒之首 354
郑玄求师 355
司马光教子 355
神笔镇流 356
心即理也 357
致良知 357
审鸡蛋案 357
程门立雪 358
君子德润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