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兵器与兵器工业 1
二 中国古代兵器制造的历史 2
三 中国近代的兵器工业 4
四 革命根据地的兵器工业 7
五 新中国的兵器工业 12
第一编 兵器工业的发展历程第一章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17
第一节 兵器工业从战时体制向和平时期体制的转变 17
第二节 抗美援朝 20
第三节 大规模建设的准备 25
第二章 初步建设兵器工业体系 29
第一节 全面改造老企业 29
第二节 试制制式武器 31
第三节 兴建新厂 33
第四节 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35
第五节 探索军民结合 39
第三章 在调整中提高 41
第一节 调整部署 41
第二节 紧急战备生产 43
第三节 自行研制武器装备 45
第四节 改进企业管理 47
第四章 改善兵器工业战略布局 50
第一节 三线建设 50
第二节 反坦克和防空武器的发展 53
第三节 恢复性整顿 55
第五章 向军民结合型体制迈进 58
第一节 全面整顿 58
第二节 重大转折 62
第三节 探索改革 66
第四节 第二次创业的开始 72
第二编 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第六章 坦克与装甲车辆 79
第一节 主战坦克 79
第二节 轻型坦克和水陆坦克 84
第三节 装甲输送车 85
第四节 步兵战车 88
第五节 特种车辆 89
第六节 柴油机 92
第七章 火炮 94
第一节 无坐力炮 94
第二节 迫击炮 96
第三节 火箭炮 98
第四节 榴弹炮、加农炮和加农榴弹炮 101
第五节 坦克炮和反坦克炮 103
第六节 高射炮 105
第七节 航空机关炮 108
第八节 舰炮和海岸炮 109
第八章 枪械 113
第一节 手枪 113
第二节 冲锋枪 115
第三节 步枪和班用枪族 117
第四节 机枪 119
第五节 高射机枪 120
第九章 弹药 123
第一节 枪械弹药 124
一、枪弹 124
二、信号弹和枪榴弹 125
第二节 迫击炮弹药 126
一、60毫米迫击炮弹 126
二、82毫米迫击炮弹 127
三、120毫米和100毫米迫击炮弹 128
四、160毫米和140毫米迫击炮弹 129
第三节 高射炮弹药 129
一、25毫米高射炮弹 129
二、37毫米高射炮弹 130
三、85毫米高射炮弹 130
第四节 榴弹炮和加农炮弹药 130
一、榴弹 130
二、特种弹 131
三、反装甲子母弹 132
第五节 反坦克炮弹药 132
一、破甲弹 133
二、穿甲弹 135
三、碎甲弹 136
四、反坦克炮榴弹 136
第六节 机载弹药 137
一、航空炮弹药 137
二、航空炸弹 137
三、其他机载弹药 140
第七节 舰载弹药 140
一、舰(岸)炮弹药 140
二、水中兵器 142
第八节 手榴弹和工程弹药 143
一、手榴弹 143
二、工程弹药 144
第九节 引信 146
一、从旧杂式到制式化 147
二、从改型到开发新领域 147
三、引信的标准化 149
四、火工品 150
第十章 战术火箭与导弹 151
第一节 火箭弹 151
一、反坦克火箭弹 151
二、野战火箭弹 154
三、机载火箭弹 155
四、特种用途火箭弹 156
第二节 战术导弹 157
一、空空导弹 158
二、地空导弹 159
三、反坦克导弹 159
第三节 导弹配套产品 161
一、战斗部 162
二、引信和起爆装置 163
三、固体火箭发动机 163
四、火工品 164
第十一章 火药、炸药与防护器材 166
第一节 火药 166
一、黑火药 167
二、单基火药 167
三、双基火药 169
四、三基火药 170
第二节 火箭固体推进剂 171
一、双基推进剂 171
二、复合推进剂 172
三、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 172
第三节 炸药 174
一、单质炸药 174
二、混合炸药 176
三、起爆药 178
四、合成技术的研究 179
第四节 防护器材 180
第十二章 军用光学电子仪器 182
第一节 可见光仪器 183
一、观察仪器 183
二、瞄准仪器 184
三、测距机 186
四、高速摄影机和航空照相机 187
第二节 夜视仪器 188
一、红外夜视仪器 188
二、微光夜视仪器 190
第三节 激光仪器 191
一、坦克激光测距机 191
二、地炮激光测距机 192
三、手持激光测距机 192
四、激光器件 193
第四节 火力控制系统 194
一、坦克火力控制系统 194
二、地炮火力控制系统 195
三、高射炮火力控制系统 196
四、机载火力控制系统 197
第五节 制导系统 199
一、红外制导 199
二、红外测角仪 199
三、激光制导 200
第三编 兵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第十三章 兵器科学技术 203
第一节 建立兵器科学技术基础 203
一、设计新武器的尝试 204
二、试制和生产制式武器 205
第二节 独立自主发展兵器科学技术 207
一、发展战略的转变与调整 208
二、兵器科学技术工作全面展开 209
三、发展战备急需武器 211
四、兵器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调整 213
第三节 提高兵器科学技术水平 214
一、新的起步 214
二、把科研摆在首位 216
三、发展新型武器 217
四、改革科研管理体制 218
第十四章 兵器应用技术研究 220
第一节 应用技术的理论研究 220
一、弹道学研究 220
二、火药燃烧机理的研究 223
三、炸药合成和爆轰理论的研究 224
四、光学和光电子应用技术研究 225
第二节 兵器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26
一、通用制造技术 226
二、兵器专用制造技术 231
第三节 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234
一、金属材料的研究 234
二、非金属材料的应用 237
三、光学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238
第四节 防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41
一、药筒防腐 241
二、电镀 242
三、防锈封存 242
四、功能性涂料 242
五、防霉防雾技术 243
第十五章 兵器技术基础 244
第一节 科技情报信息 244
一、兵器科技情报体系发展沿革 244
二、科技情报交流 245
三、科技情报的研究与服务 246
第二节 标准化 247
一、借鉴苏联标准 247
二、制订中国兵工标准 247
三、健全兵工标准体系 248
第三节 新技术推广 250
一、组织管理 250
二、推广先进技术 250
三、加强新工艺研究和应用 251
四、新技术推广向技术市场转移 252
第四节 科技档案 252
一、发展简况 253
二、科技档案的形成和管理 256
三、科技档案的作用 257
第十六章 兵器测试技术 259
第一节 兵器测试的构成 259
第二节 发展历程 260
一、建立兵器测试基础 260
二、拓宽兵器测试领域 261
三、提高测试技术水平 264
第三节 武器性能测试 266
一、弹道性能测试 266
二、模拟测试 268
三、弹丸飞行姿态与发射装置运动参数测试 269
四、坦克与装甲车辆性能测试 270
五、火炸药检测 271
六、武器装备的例行试验 272
七、仓储自然环境试验 272
第四节 兵器测试物质标准建设 273
一、标准弹、标准发射药 273
二、均质靶板 274
三、标准器材与标准装置 274
第四编 专业管理与业务建设第十七章 兵器生产体系与管理 279
第一节 兵器生产体系 279
一、中央管理的兵器工业生产系统 279
二、地方军工生产系统 281
三、兵器动员生产线 282
第二节 兵器工业的行业结构 284
一、枪械与火炮行业 284
二、坦克车辆行业 285
三、弹药行业 286
四、火药与炸药行业 286
五、光电仪器行业 286
第三节 生产管理特点 287
一、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287
二、严格的指令性计划 288
三、严密的生产调度制度 288
四、质量第一,安全第一 289
五、稳定的协作配套网络 289
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90
第四节 军民结合与平战结合 290
第十八章 基本建设 293
第一节 建设骨干企业 293
一、建设的前期工作 294
二、分期分批施工建设 295
三、自力更生完成收尾工程 296
第二节 后方基地建设 297
一、重庆基地建设 298
二、豫西、鄂西、湘西基地建设 299
三、“大规划”的冲击 300
第三节 企业的技术改造 301
一、“一五”计划时期的技术改造 302
二、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技术改造 303
三、改革开放后的技术改造 305
第四节 专用设施建设 306
一、炮管热处理设施 306
二、防爆与泄爆工程 307
三、洞室工程 307
四、靶场建设 307
第五节 基本建设管理 308
一、管理机构的设置 308
二、建设的管理工作 309
三、建设队伍 310
第十九章 质量管理 314
第一节 质量管理的发展 314
一、质量检查 314
二、技术监督 315
三、全面质量管理 318
第二节 军工产品的质量特点 321
一、性能与质量特征 321
二、质量标准 322
三、质量测试鉴定 323
第三节 质量控制 324
一、研制过程的质量控制 324
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325
三、售后服务和质量信息 328
四、产品质量考核 328
第四节 争创优质产品 329
一、制定创优规划 329
二、产品质量升级 330
三、产品质量攻关 330
四、开展创优竞赛活动 330
五、对获奖产品进行复查 331
第五节 军事代表验收制度 331
一、军事代表验收制度的沿革 332
二、军事代表的职责 333
第二十章 安全技术管理 334
第一节 安全技术管理的发展 334
一、建立管理体制 334
二、在干扰和挫折中前进 336
三、安全技术管理的新发展 337
第二节 安全技术教育 338
一、专业干部教育 339
二、全员教育 339
三、建立劳动保护教育室 340
四、出版刊物和摄制影片 340
第三节 安全技术措施 341
一、“一五”计划期间的安全技术措施 341
二、新时期的安全技术措施 342
第四节 劳动保护 346
一、防尘与防毒 346
二、个人防护 347
三、医疗与疗养 347
第二十一章 民品生产 349
第一节 民品生产的发展 349
一、民品生产的简要回顾 349
二、两次民品生产的异同 356
第二节 选型与建线 357
一、民品选型的原则 358
二、经济效益评价尺度 359
三、民品生产线的建设 360
第三节 管理机构 362
一、五十年代的管理机构 362
二、八十年代的管理机构 362
三、专业民品销售公司的建立 363
第四节 主要成果 364
一、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年民品生产取得的成就 364
二、一九七八年以来民品生产取得的成就 365
第二十二章 国际技术经济交流 370
第一节 技术引进 370
一、引进苏联兵器技术 370
二、开辟新的引进渠道 373
三、向技术引进的正常轨道迈进 374
第二节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375
一、技术支援 375
二、成套项目援外 376
第三节 国际技术交流 379
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379
二、技术考察 380
三、对外人才交流 381
第四节 对外贸易 381
一、产品出口 382
二、成套项目出口 383
第五节 组织管理 384
一、市场开拓 384
二、售后服务 384
三、管理机构 385
第二十三章 教育事业 388
第一节 发展历程 388
一、兴办教育事业 389
二、探索办学道路 391
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393
四、走上新的征程 395
第二节 高等教育 397
一、学制和专业设置 398
二、科学研究 399
三、开放办学 401
四、设施建设 402
五、教育队伍建设 403
第三节 职业教育 405
一、中等专业学校 405
二、技工学校 408
第四节 职工教育 410
一、扫盲和文化、技术补课 410
二、干部培训 412
三、职工高等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 413
第二十四章 职工队伍成长与思想作风建设 416
第一节 兵工队伍的成长 416
一、接受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417
二、在试制生产制式化武器过程中锻炼成长 418
三、奋发图强,调整中前进 419
四、顾全大局,逆境中献身兵工 420
五、建设军民结合型企业,两个文明一起抓 421
第二节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423
第三节 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 426
第四节 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428
第五节 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429
结束语 432
附录 兵器工业大事年表 438
彩色插图目录 470
后记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