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3
再问中国的经济转型为什么成功? 3
“为增长而竞争”的意义 13
为什么国家能力的建设很重要? 20
中国的模式就是不止一个模式 24
把谁的激励搞对? 27
思想的冲击:张五常巧解中国的经济制度 31
苏联悖论:读盖达尔《帝国的消亡》 38
为《为增长而竞争》而写 43
转型的使命——为陈钊序 57
走向前沿——读钱颖一新著《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61
中国的政治是个优质资产 66
增长的困局 68
增长的理由 71
迷失在亚洲增长 74
我又想起了熊彼特…… 77
为了和谐: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市场治理? 80
大江东去,浪淘尽:中国入世五周年告诉了我们什么? 84
中国入世给经济学家的教训 87
第二部分 91
印度的经济增长是另类的吗? 91
再说印度增长 95
印度和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 97
闹猛的中印竞赛 101
中国和印度相互看齐什么? 104
中国成为制造大国是必然的吗? 106
第三部分 111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的消费因素? 111
我们真的相信国内消费不足吗? 113
为什么消费不足可能是个伪命题? 118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储蓄这么多? 124
无知的增长 127
该压什么样的投资? 130
治理危机还是统计危机? 13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据? 136
把账算清也是不错的研究 139
改革越来越技术了 143
增长的分歧 146
麻烦的分配政策 149
再分配政策可以抬起消费物价 153
第四部分 159
苏南现象:财富是交换出来的! 159
“草根”为何成大器? 162
这样的故事最中国 165
为什么说产权比财富更重要? 169
真实的GDP,真实的产权:读梭图的《资本之谜》 172
垃圾经济的“神话”? 175
小议创新与创新型国家 178
创新就是改变以往成功的想法 183
创业与教育 185
服务业不发达的苏联因素 187
生煎馒头为什么做不大? 190
假冒伪劣为什么那么猖獗? 192
高房价是被识别出来的 195
“国有制”的喜宴 197
怎么才算国家富强? 200
建设上海有多重要? 202
发光的并不都是金子 204
拿还是不拿高薪,这不是一个问题 207
为什么要成为“中心”? 210
第五部分 215
我们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例外吗? 215
全球危机改变了中国? 219
金融海啸如何影响美国和中国? 222
金融危机了,思想不能危机 225
两种类型的经济下降 227
中国经济为什么可能率先复苏了? 230
该怎么理解流动性过剩? 234
容易的货币不容易花 237
是什么制造了中国的宏观现象? 239
中国的宏观繁荣为何与贸易顺差并存? 244
中国会告别低利率时代吗? 246
为8%简单算笔账 249
聪明的政府、吵闹的经济学家 252
关注中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255
第六部分 261
“招商引资”的由来 261
“深圳特区”为什么会遭遇那么多的批评? 266
特区与中国沿海开放战略:经济学家知道些什么? 270
“莫干山”上的价格论战 274
“巴山轮会议” 278
涨价的追问与追忆 283
通货膨胀是怎么离去的? 288
中国早期通货膨胀的理论贡献 291
对双轨过渡的争论与“配套改革”动议 295
1994年的分税制 299
“光荣革命”(1):国有企业的激进改革 303
“光荣革命”(2):“包”起来的国有企业 307
“光荣革命”(3):地方国有企业的改制 310
“光荣革命”(4):新型国有企业的成长 314
第七部分 321
中国还在你身边 321
增长的故事(1) 324
增长的故事(2) 326
增长的故事(3) 328
价格死了,价格万岁 331
收入是重要的 334
为什么人的行为是可解释的? 337
谁是企业家? 340
有时候,我们是需要老板的 342
观奥运的闲言碎语 345
后记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