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结构与音乐结构 3
二、音乐结构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 6
三、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的研究状况 8
四、本书写作宗旨 11
五、关于“腔” 13
第一章 腔音 25
第一节 “带腔的音”与“不带腔的音” 27
一、带腔的音 27
二、不带腔的音 30
第二节 音过程中的音高、音色、力度变化 31
一、音高变化的类别和幅度 31
二、音色和力度的变化 35
第二章 腔音列 41
第一节 概述 43
一、释义 43
二、腔音列的类别 44
第二节 中国音乐体系的腔音列系谱 44
一、中国音乐体系腔音列的九种类别 44
二、单一性腔音列曲目 46
三、复合性腔音列曲目 48
第三节 典型性腔音列和一般性腔音列 52
一、典型性腔音列 52
二、典型腔音列的影响力和典型与一般的相对性 112
第四节 腔音列与音程、调式 114
一、腔音列的无半音五声性 114
二、“宫为音主”和以三音列并置为基础的调式的色彩性 117
第五节 字腔与过腔 122
一、字腔 122
二、过腔 124
第六节 腔音列节奏 126
一、单体型节奏与连体型节奏 127
二、紧松节奏与松紧节奏 127
第三章 腔节与腔韵 133
第一节 腔节 135
第二节 “韵”与“腔韵”释义 136
第三节 腔韵的类别 139
一、曲牌系统性腔韵与声腔系统性腔韵 140
二、曲牌性腔韵和板式性腔韵 143
三、曲目性腔韵 148
第四节 腔韵的音乐形态 151
一、由多个腔音列组合而成的特性旋律音调 151
二、由多个单体型或复合型节奏组合而成的节奏型 155
三、基本定格的落音 157
四、相对固定的篇幅规模 157
第五节 腔韵的运用 165
一、腔韵在句尾、句头、句中的出现 165
二、单一性腔韵、双韵对置与多韵循环 168
三、集曲 170
四、重点唱词中的大韵、长韵与高韵、低韵 172
第四章 腔句 177
第一节 概述 179
第二节 腔句与板眼、拍位、起落板 180
一、腔句与板眼 180
二、腔句与拍位、拍数 181
三、腔句与起落板 183
第三节 腔句与腔节 185
一、连贯式腔句 185
二、两节式腔句 186
三、三节式腔句 189
四、变体腔句 191
五、特殊腔句 198
第四节 腔句与腔韵 199
一、句头韵 199
二、句中韵 200
三、句尾韵 201
四、上下句首尾呼应 203
第五章 腔段 207
第一节 概述 209
第二节 腔段与腔句 210
一、一句体 210
二、两句体 212
三、三句体 224
四、四句体 227
五、五句体 236
六、多句体 243
第六章 腔调 253
第一节 概述 255
第二节 腔调的规式性与可变性 256
一、腔调的规式性 256
二、腔调的可变性 262
第三节 腔调与腔段 283
一、一段体腔调 284
二、二段体腔调 284
三、三段体腔调 287
四、多段体腔调 299
第四节 腔调与节奏型 306
一、节奏型 306
二、词拍与意拍 307
三、均分律动与非均分律动 312
四、常规节奏与非常规节奏 315
五、数列节奏 320
第七章 腔套 331
第一节 概述 333
一、释义 333
二、小型、中型与大型腔套 334
第二节 腔套与腔调 336
一、单腔调叠体腔套 336
二、多腔调联体腔套 354
第三节 腔套的布局 377
一、宫调 378
二、板式、节奏 393
三、腔音列和腔韵 405
四、音色 413
第八章 腔系 423
第一节 概述 425
一、释义 425
二、单腔调腔系与多腔调腔系 425
三、腔系的民族性、地域性、体裁性、乐种性和腔套性等支系 426
第二节 民族性腔系 427
一、侗族《墙上栽姜姜叶青》 427
二、壮族《龙凤会》 428
三、瑶族《五月龙船下水爬》 430
四、畲族《劝媳妇》 431
五、布依族《久久下雨久久晴》 432
六、黎族《时辰歌》 433
七、蒙古族《都莱乌达根》 433
八、苗族《十二月帮工歌》 434
九、回族民歌【春调】腔系 435
第三节 地域性腔系 437
一、吴越支脉汉族民歌【春调】腔系 438
二、秦陇晋支脉汉族民歌【春调】腔系 450
第四节 体裁性腔系 460
一、民歌腔系 461
二、歌舞腔系 462
三、曲艺腔系 463
四、戏曲腔系 466
五、器乐腔系 467
第五节 乐种性腔系 470
一、单腔调腔系 470
二、多腔调腔系 480
第六节 腔系的层次性及其内部的关联性 494
一、腔系的层次性 494
二、腔系内部各腔调及其变体的关联性 496
第九章 综论 513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思维方式——写意为主,写意中的写实 515
一、写意 515
二、写意为主,写意中的写实 521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方法——即兴创作与一曲多变运用 523
一、即兴创作 523
二、一曲多变运用 525
三、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的特点——渐变 527
第三节 哲学基础——“道生一”、“三生万物”与“中庸之道” 531
一、“道生一” 532
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34
三、中庸之道 541
附录: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研究相关文献目录 550
一、专著 550
二、论文 558
后记 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