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地理学的再发现 1
关联与因果循环 3
建模技巧: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冰山成本、动态演化及计算机运用 5
两个有用的问题 6
本书的安排 8
第Ⅰ篇 空间、贸易和聚集 13
第1章 文献回顾Ⅰ:城市经济学 13
冯·杜能模型 13
对城市的解释:外部经济 15
城市体系 16
多个次中心 18
传统城市经济学的用途与局限 18
第2章 文献回顾Ⅱ:区域科学 20
中心地区理论 21
基础—乘数分析 22
市场潜力分析 25
区域科学的局限性 26
附录:分岔点简介 26
第Ⅱ篇 劳动力流动性与区域发展 35
第3章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及其空间含义 35
消费者行为 36
多个地区与运输成本 38
生产者行为 39
若干标准化 42
价格指数效应与国内市场效应 43
“非黑洞”条件 45
第4章 中心与外围 47
假定 47
瞬时均衡 48
中心—外围模型:说明与数值示例 50
中心—外围模式如何得以维持? 53
对称均衡何以瓦解? 55
启示与结论 58
附录:对称均衡瓦解 59
第5章 多个地区与连续空间 61
三地区情况 62
轨道经济 64
图灵方法 66
波动的增长率 68
确定首选频率:大型经济 70
从局部到整体 72
结论 72
附录:模拟参数 73
第6章 农业运输成本 74
贸易成本:现实情况 74
贸易成本模型 75
中心—外围结构抑或对称均衡? 77
差别化农产品 80
结论 84
附录1:对称均衡瓦解 84
附录2:模拟参数 87
第Ⅲ篇 城市体系 91
第7章 城市体系的空间模型:启发式的介绍 91
区位决策与需求分布 92
城市区位的维持与锁定 93
人口增长与城市形成 96
城市层级 98
港口与运输中心 98
结论 100
第8章 单中心经济体 101
模型 102
冯·杜能经济体 103
市场潜力函数 107
市场潜力函数与城市的稳定性 108
附录1:市场潜力函数的界定 112
附录2:市场潜力函数的极值 113
第9章 新城市的出现 115
动态调整与空间体系的稳定性 116
从一个城市到三个城市 117
新城市终于出现 122
结论 127
附录1:农产品运输成本不为0时的分岔 127
附录2:对附录1的补充计算 130
附录3:一般的三城市体系的动态调整过程 133
第10章 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 138
19世纪美国的城市层级体系的形成 139
模型 140
单中心体系 142
形成城市层级体系的自发组织 145
结论 154
附录1:农产品市场的均衡 155
附录2:单中心经济体的均衡条件 156
附录3:从(10.16)式推出(10.17)式 157
第11章 经验研究:城市的规模 163
城市的规模分布 163
城市理论能否预测等级规模规则? 165
随机增长能否解释等级一规模规则? 166
结论 170
第12章 港口、交通枢纽与城市区位 172
单中心经济体 173
交通枢纽对市场潜力函数的影响 175
空间演化的模式 177
结论 178
第Ⅳ篇 国际贸易 183
第13章 国际专业化 183
与中间产品有关的模型 184
均衡结构 187
集聚与国际不平等 192
农业收益递减 195
结论 197
附录1:对称均衡瓦解 197
附录2:模拟参数 198
第14章 经济发展与产业扩散 200
增长与持续的工资差异 201
多个产业与多个国家 205
结论 210
附录1:多国多产业模型 210
附录2:模拟参数 212
第15章 产业集群 214
产业集群:经验证据 215
产业集群:理论模型 216
集中还是分散? 217
调整与实际收入 220
多种要素:赫克歇尔-俄林世界中的产业集群 221
多种产业与稳定的跨国差异 225
结论 229
附录1:对称均衡瓦解 229
附录2:调整与实际收入 230
附录3:生产可能性边界 231
附录4:多种产业的情况 231
附录5:模拟参数 232
第16章 无缝的世界 233
模型 234
集聚的频率 236
从局部到整体 239
断续均衡 240
多个产业 242
中心与外围 242
结论 244
附录1:对称均衡瓦解 245
附录2:模拟参数 246
第17章 对外贸易与内部地理 247
开放经济中的城市集中 248
贸易自由化效应 250
产业集聚与对外贸易 252
产业结构与城市集中 254
结论 256
附录1:对称均衡瓦解 256
附录2:模拟参数 258
第18章 前进的方向 259
理论菜单 260
经验研究 260
量化 261
福利含义 262
我们的立足点 262
参考文献 264
索引 271
译者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