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远古至先秦时期 5
第一节 地质时期——宁夏大地 5
第二节 远古时代——人类起源区域之一 32
第三节 石器时代——中华文明源头之一 37
第四节 传说时代——华夏始祖故里 50
第五节 农牧文明开创时代——第一批郡县设立 62
第六节 贺兰山岩画——先民凿刻在石头上的史书 69
第二章 秦朝 88
第一节 大牧主、大商人乌氏倮对发展六盘山经济的贡献 88
第二节 蒙恬屯军塞北拉开宁夏开发序幕 91
第三节 秦始皇巡边至六盘 96
第三章 汉朝 110
第一节 汉匈战争中的宁夏 110
第二节 移民开发与“新秦中”崛起 120
第三节 享有民族自治的“安定属国” 127
第四节 汉武帝巡边六出萧关 133
第五节 东汉初卢芳、隗嚣、高峻的割据 138
第六节 羌人首领滇零、零昌父子领导的起义 144
第七节 东汉名将皇甫规与夫人 150
第八节 东汉六盘山下名门望族梁氏的兴衰 155
第九节 东汉灵州傅氏(燮)家族 161
第十节 班彪与《北征赋》 165
第十一节 汉代宁夏文化搜索 171
第四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 187
第一节 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率部起义 187
第二节 赫连大夏国与宁夏 192
第三节 刁雍重新开发宁夏黄灌区 197
第四节 布衣名士皇甫谧 201
第五节 宁夏地方政权大迁徙 206
第六节 胡琛、万俟丑奴领导高平起义 211
第七节 “塞北江南”称誉的由来 215
第八节 北周关陇集团干将原州李贤家族 220
第九节 文化拾零 229
第十节 丝绸之路宁夏段 238
第五章 隋、唐、五代 254
第一节 隋唐之交白瑜娑起义和梁师都割据 254
第二节 唐太宗灵州会“百王” 260
第三节 威震中外的朔方节度使 268
第四节 太子李亨灵武继位 275
第五节 “六胡州”与大唐二公主 282
第六节 唐朝宁夏籍少数民族将领群 289
第七节 吐蕃与宁夏 298
第八节 水利开发与农牧业大发展 303
第九节 康待宾起义与仆固怀恩反唐 309
第十节 唐末五代间坚守灵州的韩氏 315
第十一节 唐代丝路文化集锦 321
第六章 宋、西夏和辽、金 338
第一节 西夏地方割据政权的奠基者——李继迁、李德明父子 338
第二节 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 342
第三节 西夏的对外扩张战争 348
第四节 夏都兴庆府 358
第五节 西夏内部的权力之争 364
第六节 西夏割据政权的政治与经济 371
第七节 西夏的文字 380
第八节 西夏的文学艺术 291
第九节 蒙古大军灭夏 402
第七章 蒙元时期 413
第一节 党项遗民去向 413
第二节 成吉思汗及继任者与六盘山 419
第三节 宁夏首次设立行省 425
第四节 郭守敬宁夏治水 429
第五节 开成安西王府 435
第六节 阿难答与回族 441
第七节 宁夏屯田 448
第八章 明朝 459
第一节 军政合一的地方建置 459
第二节 庆王朱栴藩封宁夏 466
第三节 宁夏三次重大兵事 472
第四节 三边总督设置与宁夏、固原二镇 478
第五节 杨一清与了夏马政 485
第六节 宁夏边墙、关隘、城堡和烽燧 491
第七节 塞上诗坛与方志 504
第八节 镇城园林 514
第九节 明代宁夏儒学和书院 523
第十节 农田水利和手工业 529
第十一节 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宁夏 535
第十二节 明代宁夏地名特点 540
第九章 清朝 554
第一节 清初宁夏局势 554
第二节 赵良栋率宁夏子弟兵平定吴三桂叛乱 557
第三节 康熙访宁夏 564
第四节 水利大发展 571
第五节 清代宁夏驿道 579
第六节 乾隆三年大地震与府城重建 588
第七节 八旗军驻防宁夏与新旧满城 594
第八节 马化龙领导宁夏回族人民反清斗争 600
第九节 左宗棠办“善后”和大迁赶回族人民 608
第十节 平罗下营子教案 613
第十一节 石嘴山洋行 621
第十二节 清末名将董福祥 627
第十三节 文教、方志 635
第十章 中华民国 650
第一节 辛亥革命在宁夏 650
第二节 马福祥率昭武军绥靖宁夏 657
第三节 海固大地震 664
第四节 中共宁夏特别支部成立 669
第五节 宁夏建省 680
第六节 马鸿逵入主宁夏 693
第七节 西北“四马”拒孙混战 702
第八节 红军长征、西征和三大主力在宁夏会师 708
第九节 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 722
第十节 毛泽东与《清平乐·六盘山》词 729
第十一节 蒋介石巡视宁夏 737
第十二节 日特在宁活动和日机轰炸宁夏 741
第十三节 马家军绥西抗战 748
第十四节 宁夏少战团抗日宣传活动 757
第十五节 海固回民反蒋暴动与回民骑兵团 762
第十六节 马家军参加蒋介石集团打内战 767
第十七节 解放宁夏 773
附注: 789
一、主要参考资料来源 789
二、主要图照资料出处 790
编者的话 吴忠礼 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