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1
图表 7
一、戏曲大事年表 7
二、剧种表 12
志略 13
剧种 13
一、豫剧 13
(一)豫剧“祥符调” 13
(二)“祥符调”的形成和发展 13
(三)“祥符调”的现状 14
(四)“祥符调”剧目的演变 14
二、河南曲剧 15
三、二夹弦 15
四、河南道情戏 16
剧目 17
一、概述 17
二、《千秋灯》 18
三、《画皮》 19
四、《包公辞朝》 20
五、《包公挂帅》 21
六、《路障》 21
七、《许状元祭塔》 22
八、《贺后骂殿》 23
九、《借髢髢》 23
十、自清朝末年以来县境内经常上演的剧目 23
十一、开封县境内曲剧、二夹弦、道情独有剧目表 25
十二、开封县境内演出过的近代和现代戏 25
十三、开封县境内经常上演有关岳飞的剧目 25
十四、开封县自编上演剧目表 26
十五《牟驼岗》和《寿州城》 26
音乐 27
一、豫剧声腔和板腔体结构形式 27
二、“祥符调”和“豫西调”的唱腔特点 28
三、豫剧文、武场的组成和沿革 28
四、豫剧的曲牌音乐 30
五、豫剧打击乐的演变 31
六、豫剧唱腔举例 34
表演 75
一、概述 75
二、基本功训练 75
三、表演功的“四功”、“五法” 76
四、朱仙镇“公盛班”演员秃二成的撂枪和“夹鸡蛋簸米” 76
五、陈留“全盛班”演员赵顺公在《刀劈杨藩》一剧中饰杨藩的表演和人物造型 76
舞台美术 79
一、概述 79
二、戏曲服装 79
三、开封县豫剧团戏曲服装登记表 83
四、开封县豫剧团头盔登记表 86
五、开封县豫剧团头脑、髯口、把子登记表 87
六、脚色、行当体制沿革 87
七、人物扮相 88
八、脸谱 89
九、舞台布景 94
十、开封县豫剧团舞台音响、灯光登记表 94
十一、砌末、舞台装置 94
十二、开封县豫剧团舞台布幕登记 94
机构 95
一、戏班 95
(一)朱仙镇“公盛班” 95
(二)陈留“全盛班” 95
(三)陈留“德胜班” 96
二、科班 97
(一)卢殿元科班 97
(二)卢国敬科班 99
三、职业剧团——开封县豫剧团 99
(一)团史 99
(二)开封县豫剧团历届领导更替情况表 101
(三)开封县豫剧团建团以来巡回演出路线示意图 103
(四)开封县豫剧团当今的“八大柱子” 103
(五)开封县豫剧团导演、鼓师、琴师、画师、作曲、箱倌情况一览表 104
(六)开封县豫剧团演员参加各种戏曲会演获奖演员一览表 105
(七)开封县豫剧团录音演员一览表 106
(八)开封县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部份著名演员、主要演员一览表 107
四、玩会 109
(一)刘丕“玩会” 109
(二)陈留义勇街、书院街火神会 111
(三)曲兴西街“玩会” 111
(四)曲兴南街“玩会” 112
(五)曲兴东街“玩会” 112
五、剧团以团代训、戏训班、戏校 112
(一)开封县豫剧团前身——陈留县豫剧团的以团代训 112
(二)开封县豫剧团以团代训 113
(三)开封县一九六三年戏训班 113
(四)开封县一九七○年戏曲学校 113
(五)开封县一九七六年戏曲学校 114
(六)开封县文化馆戏校 114
六、业余戏校 114
(一)杏花营乡榆园戏校 114
(二)袁坊戏校 115
(三)喜村戏校 116
(四)朱仙镇戏校 116
(五)米场戏校 117
七、开封县农村文艺宣传队 117
八、开封县戏曲创作研究机构 118
九、作坊 119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兼戏画)作坊 119
(二)义盛恒商行 120
十、开封县部份农村业余剧团一览表 121
演出场所 121
一、概述 121
二、开封县境内的古戏楼 121
(一)朱仙镇的古戏楼 121
(1)关帝庙戏楼 121
(2)岳庙戏楼 122
(3)天后宫戏楼 122
(4)鲁班庙戏楼 122
(5)救苦庙戏楼 122
(6)山西会馆戏楼 122
(7)葛仙庙戏楼 122
(二)陈留镇的古戏楼 122
(1)城隍庙戏楼 122
(2)灶爷庙戏楼 122
(3)财神庙戏楼 123
(4)马王庙戏楼 123
(5)教育局戏楼 123
(三)谢湾奶奶庙戏楼 123
(四)土山岗泰山庙戏楼 123
(五)曲兴集大王庙戏楼 123
三、开封县古戏楼一览表 124
四、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的演出场所 124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县境内所建戏院和影剧院 125
(一)陈留镇南关土戏院 125
(二)陈留镇戏院 125
(三)陈留军分区礼堂 125
(四)开封县影剧院 125
(五)开封县黄龙影剧院 126
(六)开封县工人俱乐部 126
(七)陈留镇影剧院 126
(八)西姜寨影剧院 127
(九)黄河影剧院 127
(十)罗王影剧院 128
(十一)曲兴影剧院 128
(十二)朱仙镇影剧院 129
(十三)范村影剧院 129
(十四)高店影剧院 130
(十五)仇楼影剧院 130
(十六)寨刘影剧院 131
六、开封县其它类型演出场所一览表 131
演出习俗 133
一、昔日演出习俗 133
(一)祭神戏 133
(二)过河神戏 133
(三)反串戏 133
(四)封箱戏 133
(五)破台戏 133
(六)对台戏 134
(七)等人戏、送客戏和头遍锣鼓 134
(八)堂会戏 135
(九)丧葬戏 135
(十)开锣戏 135
(十一)亮箱戏 135
(十二)打炮戏 135
(十三)点戏 135
(十四)写戏 135
(十五)请郎神 136
(十六)带彩戏 136
(十七)节令戏和贺喜戏 136
(十八)高台戏 136
(十九)加官戏 13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城镇和农村演出习俗 13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城镇和农村演出习俗 138
(一)唱物交会 138
(二)“解放戏” 138
(三)饶戏和垫戏 139
(四)压轴戏 139
(五)丰收戏和庆祝戏 139
(六)底盘、流动角、天钱、抽头和窟窿戏 139
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演出习俗 139
五、昔日县境内的古庙会 140
(一)朱仙镇的古庙会 140
(1)正月初七火神庙会 140
(2)岳飞庙会 140
(3)西泰山庙会 140
(4)郎神庙会 141
(5)瘟神庙会 141
(6)土地庙会 142
(7)关帝庙、葛仙庙、鲁班庙会 142
(二)昔日陈留的古庙会 142
(1)五月二十八城隍庙会 143
(2)九月十三阎王庙会 144
(三)县境内其他古庙会 145
(1)曲兴集大王庙腊月初十潭里会 145
(2)土山岗泰山庙会 145
文物、古迹 147
一、朱仙镇木版戏画概述 147
(一)概述 147
(二)戏曲人物画和戏画 147
(1)《岐山脚》 147
(2)和合二仙 148
(3)麒麟送子 149
(4)《重耳走国》 150
(5)《长坂坡》 150
(6)尉迟恭 151
(7)《罗章跪楼》 151
(8)《郭子仪带子上朝》 151
(9)“马上鞭” 152
(10)秦琼、敬德 152
(11)《苟家滩》 153
(12)《火塘寨》 153
(13)《李存孝打虎》 154
(14)《九龙山》 154
(15)大战潞安洲之陆登 154
(16)《打洞房》 155
(17)《施公案》 155
(18)哪吒闹海 156
(19)《祭塔》 156
二、碑记 156
(一)朱仙镇《重修明皇宫碑记》 156
(1)概述 156
(2)《重修明皇宫碑记》全文 157
(3)从《重修明皇宫碑记》中看捐资情况 159
(4)“明皇宫”旧址 160
(5)“明皇宫”状况及复原图 160
(二)《起建大殿重修山门乐楼碑记残文》 161
(三)《重修伏魔庵大殿乐楼碑记残文》 161
(四)《重修大殿山门乐楼碑记残文》 162
(五)朱仙镇河东街关帝庙无名碑编者命名 163
(六)《移修舞楼碑记》 163
(七)《重修泰山庙碑记》 165
(八)《本庙全图碑记》 165
三、开封县戏剧业职业工会的义举 165
轶闻传说 167
一、火烧秦桧 167
二、姓秦的乘车 167
三、朱仙镇郎神庙的传说 167
四、朱仙镇天后宫戏楼枪战 167
五、义成班为卢国钧送葬 168
六、你还咬人! 168
七、董先生的药引——四鱼 168
八、陈留“钉凤井” 168
九、刘丕家看风水 169
十、老王爷游玩散心去了 169
十一、头长两支鼓槌 169
十二、我和敬德俺俩赔 170
十三、戏迷小传 170
十四、朱仙镇小关帝庙的传说 170
十五、李元庆抗粮 170
谚语、口诀 173
一、唱方面的谚语、口诀 173
二、做方面的谚语、口诀 173
三、念方面的谚语、口诀 173
(一)吐字方面 173
(二)共鸣发音方面 173
(三)气、声、字关系方面 173
(四)念、唱八要 174
(五)吐字归韵诀 174
四、打方面的谚语、口诀 174
五、学练方面的谚语、口诀 174
六、普通谚语、口诀 174
七、耍髯口十四字口诀 174
八、戏曲表演十耍 174
九、戏曲人物用翎 175
十、戏曲用扇种类 175
十一、发音口诀 175
十二、呼吸用气口诀 175
十三、耍翎口诀 175
(一)耍翎形状口诀 175
(二)要翎结合“龙”字口诀 175
(三)耍翎姿势结合“云”和“月”的口诀 175
(四)耍翎名称口诀 175
(五)耍翎方法十字诀 175
十四、耍扇要领口诀 175
(一)耍扇方位口诀 175
(二)耍扇子三十个姿势口诀 176
十五、流行的舞台楹联 176
其他 179
在朱仙镇和开封流行的有关岳飞的戏剧 179
一、《别母刺字》 179
二、《镇檀州》 179
三、《岳家庄》 179
四、《八大锤》 179
五、《请宋灵》 180
六、《风波亭》 180
七、《胡迪骂阎》 181
八、《烧秦桧》 181
传记 183
一、马双枝传 183
二、陈玉亭传 184
三、王根宝传 185
四、刘好仁传 186
编后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