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实主义小说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立元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594052X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河北省2001人文科学重点课题唐山师范学院2000年重点课题:本书对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改革文学、新写实小说、现代派小说等文学形态进行比较和分析,归纳出这些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潮流的联系和不同,并寻求出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既继承又发展的关系。

序一 刘润为 1

第一章 新现实主义小说出现的历史情境 1

一、在不经意间,新现实主义小说崛然而起,迅速填充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学空白 1

序二 刘绍本 5

二、新现实主义小说出现的历史境况 5

三、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出现是文学与现实之合理关系的重新寻找 8

第二章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品格 12

一、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对“改革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超越 12

二、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对“新写实”的纠正和批判 18

三、新现实主义小说是对先锋文学的反拨和扬弃 23

一、关注现实 直面人生 28

第三章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品格 28

二、拒绝卑俗 寻找美好 30

三、暴露弊端 推举崇高 33

四、同情弱小 批判丑恶 37

五、提高现实 展示未来 42

第四章 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表现形态 46

一、真实、深刻地凸现改革主战场的艰难进程 46

二、真切、生动地叙写农村改革的冲突和嬗变 50

三、深刻、尖锐地表现反腐败斗争的复杂和艰难 54

四、细腻、传神地描绘官场内部的形色声相 59

五、深刻、关切地反映下岗人的生活境况 63

第五章 新现实主义小说人文精神的审美向度 68

一、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历史话语,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要义和范畴 68

二、“分享艰难”是新现实主义小说作家的创作观 72

三、“分享艰难”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延续 75

四、新现实主义小说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79

第六章 新现实主义小说深刻的理性力量 85

一、理性力量表现在对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和破解上 85

二、理性力量表现在深刻的批判力上 89

三、深刻的理性力量的来源 93

第七章 新现实主义小说忠于现实的写实风格 99

一、真实是新现实主义存在的基础和根本 99

二、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当下”表现 101

三、写实手法的选择源于作家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感情 107

四、写实既要写时下的生活实相,更要注意深化现实主义精神 110

五、写实应以前瞻性的目光展望未来,显示合规律、合目的的美好理想 112

第八章 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 117

一、在困境中苦斗、奋争:社会转型期工厂领导者的艰难命运 118

二、与人民群众同忧共难:乡镇干部的心灵指向 120

三、用生命和热血换取人间正义:反腐败斗士的牺牲精神 124

四、开拓美好的精神家园:当代农民的精神追求 127

五、在下岗中升华生命的价值:下岗工人失业不失志 132

六、财富的富有和精神的匮乏:腐败者的二律背反 135

第九章 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 139

一、以“平视角度”观照和呈现生活 139

二、以“世俗化”的手法描绘和表现世相 142

三、以鲜明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烘托氛围 145

四、以历时性的线性结构建构作品 150

五、以现代的艺术技巧美化作品 154

一、客观真实 162

第十章 冷峻质朴的语言特色 162

二、冷峻沉郁 165

三、质朴生动 169

四、幽默风趣 172

第十一章 “三驾马车”的审美旨归:人文关怀与现实精神的契合 177

一、“三驾马车”出现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77

二、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学的表现中心 179

三、揭示出深隐的生活的实相本质 181

四、塑造具有鲜明的独特的审美个性又能反映生活本质规律的典型形象 186

五、独到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呈现力 190

第十二章 何申的审美指向:与新的山乡共脉动 194

一、平凡与崇高共容:浑金璞玉式的农村干部群像 194

二、同情与感伤相依:与山乡休戚相关的忧患意识 198

三、平实与深邃并存:具有独特意味的美学世界 202

第十三章 何申的审美转移:由乡村到城市 205

一、在平淡的凡人琐事中寻求深厚的生活底蕴 205

二、于平凡的人生世相中显现典型的民族精神 206

三、从个别的人生历程中追溯人们的整体命运 208

四、用轻快的喜剧笔调表现独特的地域文化 212

第十四章 谈歌的审美定位:守望民族精神 215

一、强烈的忧患意识:血浓于水的理解和同情 215

二、崇高的道德精神:与人民患难与共、同舟共济 217

三、交困中的人物群像:在困境中艰难跋涉 221

四、沉实的美学力量:呼唤丢失的道义和血性 225

第十五章 关仁山的审美历程:从海上到平原 228

一、两个不同地域特色的审美世界:“雪莲湾”和“平原” 228

二、两个美学世界审美内涵的一致性 229

三、两个美学世界中独特的人物形象 234

四、在两个世界过度中审美观念的转变 238

第十六章 刘醒龙的审美追求: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跋涉 242

一、潜沉生活,打捞具有时代质量和美色的创作原料 242

二、寻找美好,将乡村文明作为创作的灵魂 245

三、推举崇高,塑造具有民族脊梁精神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 250

四、巧妙造型,精心建构具有独特意味的文学世界 252

第十七章 张平的审美趋向:至生至世为老百姓写作 256

一、鲜明的创作动机:至生至世为老百姓而写作 256

二、深邃的理性精神:直面现实的作品,如果写得不痛不痒不如不写 259

三、典型的改革者形象:张扬正义精神和勇敢本色 264

四、悲壮的崇高美:将悲愤的激情融入叙事文本和思维模式 267

一、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之血 271

第十八章 周梅森的审美原则: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支点 271

二、对改革抱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75

三、塑造真正的改革者形象 280

四、崇高悲壮的艺术风格 284

第十九章 陆天明的审美认知:做人民的代言人 289

一、对一个作家的最高奖赏就是做人民的代言人 289

二、文学作品一定要有精神出场 291

三、塑造有血有肉的、生活在百姓中间的反腐英雄的形象 295

四、运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建构文本 300

第二十章 对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批评综述 305

一、肯定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作用 305

二、指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缺陷和不足 313

后记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