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美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伶俐,汪宏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040186705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回顾与研究20世纪中国美育观念、学校美育教学发展的专著。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中国美育观念的演进、学校美育课程的演进,80年代后学校教学审美化演进、中国区域美育演进,21世纪初中国美育的新特点等。本书理论分析结合实践、层层深入、角度新颖,对当代中国美育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可作为美育研究生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美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

导读 艰难而灿烂的历程 1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美育观念演进 6

第一节 政策层面美育观念演进七阶段 7

一、习性美育观(1900—1911) 7

二、情感陶冶美育观(1912—1926) 9

三、政治工具美育观(1927—1949) 12

四、益智美育观(1949—1956) 16

五、美育虚无观(1957—1976) 17

六、德育美育观(1977—1985) 18

七、素质教育美育观(1986—1999) 20

第二节 理论层面美育观念演进六阶段 23

一、习性陶情美育观(五四以前) 24

二、情操美育观(五四及20世纪20年代) 31

三、怡情悦性美育观(20世纪三四十年代) 34

四、政治教育美育观(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中) 39

五、德育美育观(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 42

六、素质教育美育观(20世纪80年代中至20世纪90年代末) 44

第三节 实践层面美育观念演进七阶段 49

一、实用美育观(1900—1911) 50

二、实用——审美美育观(1912—1926) 50

三、实用——政治教育美育观(1927—1949) 51

四、益智、道德美育观(1949—1956) 54

五、政治工具美育观(1957—1976) 55

六、德育美育观(1977—1985) 56

七、全面教育美育观(1986—1999) 57

第四节 中国美育观念演进总括 62

一、20世纪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62

二、中国美育观念基本走向 69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学校美育课程演进 74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美育思想流派综述 75

一、传统美育思想 75

二、资本主义美育思想 76

三、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 77

四、现代美育思想流派 78

第二节 美育思想流派对艺术课程设置的影响 79

一、民国前美育思想流派对艺术课程的影响 80

二、“美育代宗教”思想对艺术课程的影响 85

三、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对艺术课程的影响 96

四、艺术美育流派对艺术课程的影响 104

第三节 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其他课程的影响 110

一、美育思想流派与学校其他课程的关系 110

二、学科渗透美育思想对课程的影响 112

三、课程因素美学价值的发掘与课程 115

第四节 美育思想流派与美育课程的开设 121

一、美育心理学派与美育课程概念的提出 122

二、大美育学派与综合美育课 124

三、审美化教育思想与学校课程全面审美化 126

四、关于美育课程设置的探讨 127

第五节 中国学校美育课程演进总括 131

一、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课程设置影响的分析 133

二、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课程设置影响的思考 135

三、美育课程的未来展望 139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后学校教学审美化演进 141

第一节 课堂教学审美化概述 142

一、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发展轨迹 142

二、课堂教学审美化的理论基础 144

三、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含义及特征 148

四、课堂教学审美化的价值 150

第二节 学校教学审美化发展的若干类型 153

一、教学审美化的第一阶段——形象教学和愉悦教学 155

二、教学审美化的第二阶段——情感教学和情境教学 162

三、教学审美化的第三阶段——探究教学 170

第三节 教学审美化的课堂操作方法 175

一、教学审美化方法的意义 175

二、教学审美化方法的艺术性体现 176

三、教学审美化操作方法的特性及类别 179

第四节 教学审美化的模式 181

一、教学审美化模式的各种表达形态 181

二、审美化教学模式的提出 182

三、审美化教学变式研究 186

第五节 学校教学审美化演进总括 194

一、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全方位运行态势归纳 194

二、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前景展望 195

三、课堂教学审美化研究的进一步关注点 198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美育区域演进 200

第一节 从区域分布特点看美育发展 201

一、美育的区域性发展相关研究 201

二、区域文化、区域教育对区域美育研究的提示 204

三、美育区域发展调查及区域划分 208

第二节 华北地区美育发展的特点 214

一、从实践美学解剖美育的功能 214

二、德育与美学的深层次交叉——德育美学观 218

三、科学与美学、科学教育与美育相结合 220

四、高校美育建设与发展 226

第三节 华东地区美育发展的特点 230

一、以艺术美育为主体 231

二、企业美育的提出和发展 232

三、家庭美育与生命美育 234

四、社会审美文化及社会美育的建设 236

第四节 西南地区美育发展的特点 238

一、创建美育心理学 239

二、美育理论体系研究 241

三、美育实践体系的建设 242

四、美育研究方法的突破 246

五、美育研究网络的形成 248

第五节 东北地区美育发展的特点 252

一、分布地域的广泛性 253

二、美育的基础教育实践性强 254

三、部分中心城市带动全区美育发展 255

四、创办《中小学美育》 257

第六节 华中、华南及其他地区美育发展的特点 258

一、华中地区的美育杂志 258

二、华南地区的“特区审美文化与美育” 261

三、其他地区的美育发展简述 262

第七节 美育区域发展特点总括 264

一、美育发展的自由性和多样性 264

二、美育发展领域的开阔度与选择性 265

三、美育与多学科的结合 266

四、区域美育与教育、文化的互动 267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美育的新特点 272

第一节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美育存在的新形态 272

一、对学科知识的审美引导 273

二、综合性课程与审美教育 274

三、综合艺术课程与综合审美教育 276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方美育实验课程与教材 281

第二节 走进审美时代的高校美育 282

一、高校美育的使命:培养具有审美生存能力的一代新人 282

二、建立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的高校美育课程与教材体系 284

三、审美在高校交叉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288

四、中国高校美育学会创办《美育通讯》、《高校艺术教育》杂志 292

五、高校美育与艺术教育队伍建设 294

六、高校美育引领中国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发展前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96

第三节 走向全民的社会美育 299

一、艺术性职业和职业艺术化推进社会美育 300

二、劳动产品的审美化提升生活和消费大众化的审美品味 303

三、传媒及旅游业、文化娱乐和公共事业对大众审美的引导作用 305

四、社会美育应该成为体现文化和谐的国家意识和全民意识 308

第四节 美育科学化的艰辛追求 310

一、美育实践的科学化 311

二、美育研究的科学化 314

三、美育学科学位点的建设 315

附录 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美育实证研究成果 317

附录一 初中造型结构化教学对学生造型能力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 317

附录二 书法欣赏教学对小学生书法能力提高的实验研究 330

附录三 审美概念学习效应与迁移的逻辑线路探究 341

附录四 审美概念理解对于创造性思维作业成绩的影响 352

参考文献 361

后记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