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地层的相分析方法与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梅冥相,高金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16043330
  • 页数:2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岩石地层学的相分析原理与工作方法,系统阐述了地层的旋回性沉积记录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旋回性记录的特性,空间上的有序及时间上的同步性,最后以一些实例进行说明。

目录 1

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地层学总论 1

第一节 地层学若干基本术语的定义 1

一、地层与地层单位 1

二、地层划分与地层对比 1

三、层型 2

四、带、间隔、面 3

第二节 地质时间与地层工作方法 3

一、地层学中关于地质时间的概念 3

二、关于地质时间的地层学方法 4

第三节 地层单位及其界线 8

一、岩石地层单位 9

二、生物地层单位 9

三、年代地层单位 10

四、岩石、生物、年代和其他各种地层单位间的关系 16

五、地层界线 18

第四节 地层记录的特性 19

一、相的持续性现象 19

二、化石记录的虚假现象 19

三、沉积间断多于沉积记录的现象 20

五、定量沉积作用现象 21

四、地层记录中的“灾变”现象 21

六、沉积作用和地壳下沉的不相关原理 22

第二章 岩石地层学 24

第一节 岩石地层划分的目的 24

第二节 岩石地层学的基本定义 24

一、岩石地层学及岩石地层划分 24

二、岩石地层单位 24

第三节 岩石地层单位的种类 25

一、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等级 25

二、组 25

四、岩石地层面(岩石面) 25

三、岩石地层带(岩石带) 25

三、段 26

四、层 26

五、群 26

六、亚群或超群 27

七、杂岩 27

八、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27

第四节 建立岩石地层单位的程序 28

一、作为定义标准的层型 28

二、参考剖面(次层型) 28

三、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 28

二、当界线用的标志层 29

一、对于鉴定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界线间接证据的使用 29

四、不整合和间断 29

第五节 延伸岩石地层单位的程序——岩石地层对比 29

第六节 传统的岩石地层学面临的挑战 30

一、沉积地层的物质组分的产出变化及时空分布特征 30

二、传统岩石地层学的困惑 33

第三章 沉积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 34

第一节 物理沉积作用 34

一、剪切与重力剪切 34

二、层 35

三、重力位移沉积物 35

四、关于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 36

五、流体与颗粒 37

六、水流的主要类型及其沉积物的特征 39

七、特殊的物理沉积作用产物——事件沉积 44

第二节 生物沉积作用及化学沉积作用 44

一、生物沉积作用 44

二、化学沉积作用 48

第三节 从沉积物到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 53

一、总论 53

二、碳酸盐岩的胶结作用 54

三、砂岩的胶结作用 59

一、相的概念 62

第一节 沉积相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62

第四章 岩石地层的相分析 62

二、相分析的方法 63

三、相序与相模式 66

四、关于统计技术的简单说明 67

第二节 陆源碎屑岩的沉积环境和相 67

一、冲积沉积物 68

二、风成沉积物 70

三、湖泊沉积物 71

四、冰川沉积物 72

五、三角洲和滨海平原沉积物 72

六、浅海砂 75

七、深海环境与深海沉积 80

第三节 碳酸盐沉积环境与相 82

一、总论 82

二、碳酸盐向上变浅序列 84

三、生物礁 87

四、碳酸盐大陆坡 92

第五章 地层的堆积作用 97

第一节 地层堆积作用总论 97

第二节 沉积模式、增量与旋回 98

一、沉积作用的成因增量 99

二、层序与旋回 100

第三节 环境、基准面和构造作用 101

一、海平面变化 102

第四节 地层堆积作用的主要外部控制 102

二、气候的变化 103

三、大地构造控制 104

四、大的长期缓慢变化 105

第五节 地层堆积作用的总体模式 108

一、PAC机制总论 108

二、相对于自成因过程的异成因过程 109

三、PAC旋回层序的界面可以作为等时面 110

四、间断事件——速率和频率 111

七、PAC旋回与古环境及古地理分析 112

五、PAC旋回层序厚度的控制 112

六、PAC旋回层序可作为时间地层单元 112

八、PAC旋回的成因机制 113

第六节 进积作用、退积作用及加积作用 116

一、进积作用与进积序列 117

二、退积作用与退积序列 118

三、加积作用与加积序列 119

四、海侵与海退作用及其与加积、进积、退积作用的关系 120

第六章 层序地层学基础及其对地层学的贡献 122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 122

一、层序、准层序组及准层序 123

二、层序内地层与界面的关系 125

三、层序界面及层序类型 127

四、沉积体系及体系域 128

五、层序的空间变化 130

第二节 碳酸盐台地的层序地层学 130

一、碳酸盐台地的层序地层格架 130

二、第三种类型的层序——淹没不整合层序 133

第三节 层序地层学对地层学及沉积学的贡献 135

第四节 层序地层学的局限性 136

第七章 旋回地层学基础及其对地层学和沉积学的贡献 141

第一节 旋回性地层记录的原因 142

一、地球系统的结构及特性 143

二、地球的十四种运动 146

第二节 银河年与一级旋回 161

一、银河年与地球大冰期 161

二、银河年与海平面变化 162

三、银河年与古地磁倒转 164

四、银河年与其他地质事件 165

五、银河年影响一级旋回的途径 166

第三节 太阳系穿越银道面运动与地球系统大异常 170

一、太阳系穿越银道面运动与地质“纪”的分界 170

二、太阳穿越银道面运动与古温度异常 172

三、太阳穿越银道面运动与古生物盛衰 172

四、太阳穿越银道面运动与海平面变化 175

五、太阳穿过银道面运动影响二级旋回的途径 176

第四节 地球轨道参数与高频率振荡旋回层序 178

一、地球轨道参数对辐射量的影响 179

二、异成因米级旋回层序及其米兰柯维奇机制 179

三、小结 183

第五节 三级(层序)与四级(亚层序)旋回层序的特征与形成机制 184

第八章 地层旋回性沉积记录及岩石地层的相分析 188

第一节 异成因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的特征 191

一、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 192

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 193

第二节 异成因旋回层序的界面及其内部相序构成形式 193

一、华北北部晚寒武世的旋回性沉积记录及成因岩石地层系统 200

第三节 从地层的旋回性沉积记录对岩石地层系统进行合理厘定的两个实例 200

二、河北兴隆元古宇雾迷山组的异成因旋回性沉积记录及“段”的划分 206

第九章 雾迷山旋回层的费希尔图解及其在三级层序中的有序叠加形式:前寒武纪地层中的米兰柯维奇旋回沉积记录的典型代表 215

第一节 雾迷山旋回层的基本模式及其环境变化谱系 216

第二节 雾迷山旋回层的总体成因机制及可能形成时限 218

第三节 雾迷山旋回层的费希尔图解 221

第十章 从旋回到层序:华北地台晚寒武世层序地层格架及其与北美地台海平面变化的对比 228

第一节 米级旋回层序的成因类型:描述岩石地层结构的基本工作单元 229

第二节 米级旋回层序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 232

一、总体特征 232

三、华北地台南部的层序划分 234

二、华北地台北部的层序划分 234

四、华北地台晚寒武世层序地层格架 236

第三节 华北晚寒武世海平面变化与北美晚寒武世海平面变化的洲际对比的困难与问题 237

第十一章 从三级沉积层序到二级构造层序:滇黔桂地区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充填序列特征 241

第一节 泥盆系层序地层格架和三级海平面变化的全球对比 242

第二节 石炭系至二叠系船山统层序地层划分 245

第三节 二叠系阳新统和乐平统的层序地层划分 249

第四节 石炭纪至二叠纪三级海平面变化的全球对比 253

第五节 下中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 255

第六节 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 257

一、贵州关岭断桥剖面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 257

二、贵州贞丰龙场剖面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 259

第七节 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特点 262

一、从沉积层序到构造层序:晚古生代至三叠纪二级构造层序的划分 262

二、从沉积层序和构造层序论盆地演化 264

第十二章 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沉积层序的初步研究:前寒武系(1800~600Ma)一级层序的划分及其与显生宙的一致性 268

第一节 中元古代一级超层序的划分:复杂而有序的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 268

第二节 长城一级超层序:从碎屑岩系到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岩系的演化序列 270

第三节 南口一级超层序:从巨厚的台地碳酸盐地层到巨厚的局限泻湖体系的变化系列 272

第四节 蓟县一级超层序:相对快速均衡堆积的地层(雾迷山组)与间断时间大于沉积时间的地层(铁岭组)构成的地层序列 274

第五节 青白口一级超层序:残缺不全的地层序列 276

第六节 十八亿年以来的一级层序:银河年旋回的沉积学响应与地球系统大异常 277

主要参考文献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