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质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殷鸿福等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5232418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

总序 1

第1章 生物地质学概论 1

1.1 学科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1.1 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生物学与生物地质学 1

前言 3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2 生物地质学研究内容、方法、目标和我们的研究工作 6

1.2.1 研究内容 6

1.2.2 研究方法 12

1.2.3 研究目标 15

1.2.4 我们的研究工作 16

参考文献 18

第2章 生物地层学 22

2.1 生物地层学原理、单位及研究方法 22

2.1.1 生物地层学原理 22

2.1.2 生物地层单位 25

2.1.3 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30

2.2 研究实例——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生物地层研究 33

2.2.1 牙形石化石带及演化谱系 35

2.2.2 菊石化石带 40

2.2.3 腕足动物化石 43

2.2.4 双壳动物化石带 46

2.2.5 ?化石带 47

2.2.6 非?有孔虫化石带 48

2.3 生物地层学意义及发展前景 50

2.3.1 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意义 50

2.3.2 生物地层学的发展前景 52

参考文献 53

第3章 生态地层学 56

3.1 生态地层学原理及研究方法 56

3.1.1 群落、生境型 56

3.1.2 生态地层单位 60

3.1.3 生态地层学研究方法 62

3.1.4 生态地层对比 64

3.2 数学方法在生态地层学中的应用 65

3.2.1 群落结构的特征数据 65

3.2.2 确立群落真实性的数学检验 66

3.2.3 群落间关系、群落与环境关系的数学检验 69

3.3 研究实例——下扬子区早三叠世生态地层 70

3.3.1 安徽巢县马家山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剖面描述 70

3.3.2 数学方法在下扬子区早三叠世生态地层中的应用 78

3.3.3 下扬子区早三叠世生态地层对比与古地理演化 82

3.4 生态地层学的应用 86

3.4.1 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作用 86

3.4.2 在恢复环境和盆地分析中的作用 88

参考文献 90

第4章 分子古生物学与分子地层学 94

4.1.1 常见分子化石种类 95

4.1 分子古生物学 95

4.1.2 分子化石的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 102

4.1.3 分子化石记录的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 104

4.1.4 分子化石与其他生物化石的比较 105

4.2 研究实例——泥炭的分子古生物学与分子地层学 107

4.2.1 研究现状 107

4.2.2 样品处理和仪器分析 108

4.2.3 分子古生物学特征 109

4.2.4 分子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116

参考文献 122

第5章 古生物地理学 131

5.1 古生物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131

5.1.1 生物分布的控制因素 131

5.1.2 气候带区系特点 135

5.1.3 古生物地理学区系划分 140

5.2.1 分异度分析 143

5.2 数学方法在古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43

5.2.2 数字分类法 145

5.3 研究实例——中国石炭纪古生物地理区系 149

5.3.1 中国早石炭世古生物地理区系 150

5.3.2 中国晚石炭世古生物地理区系 160

5.4 古生物地理学的前沿领域——在追溯板块活动和恢复古气候方面的应用 167

5.4.1 古生物地理信息在追溯板块活动中的作用 167

5.4.2 古生物地理信息在恢复古气候中的作用 169

5.4.3 古生物地理信息补充了生物演化理论 172

参考文献 172

第6章 生物成岩作用 175

6.1 生物成岩作用的机理、影响因素及主要类型 175

6.1.1 生物成岩作用的机理和途径 175

6.1.2 生物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 176

6.1.3 生物成因岩石的主要类型 177

6.2.1 礁的定义、分类和地史分布 178

6.2 碳酸盐生物成岩作用的典型代表——礁及礁相体系 178

6.2.2 礁的生态 180

6.2.3 礁相体系的划分 181

6.2.4 影响礁相碳酸盐生物成岩作用的主要因素 182

6.3 研究实例——东昆仑地区中二叠世礁相体系的生物成岩作用 188

6.3.1 非礁相碳酸盐建隆的生物成岩作用 189

6.3.2 礁相的生物成岩作用 190

6.3.3 过渡相碳酸盐的生物成岩作用 191

6.3.4 盆地相生物成岩作用 193

6.4 生物成岩作用的研究意义 195

6.4.1 理论意义 195

6.4.2 经济意义 197

参考文献 198

第7章 生物成矿作用 201

7.1 理论基础 201

7.1.1 研究历史和现状 201

7.1.2 生物成矿的机理 206

7.2 研究实例——南京栖霞山多金属矿床的生物成矿作用 208

7.2.1 南京栖霞山矿床的基本特征 208

7.2.2 有机包裹体特征 209

7.2.3 有机成矿流体的来源:烃源岩晶胞有机质 213

7.2.4 生物成矿作用 217

7.2.5 实验依据 222

7.3 生物成矿作用的应用和展望 224

7.3.1 实际应用 224

7.3.2 展望 227

参考文献 230

第8章 生物找矿—选矿技术 233

8.1 研究历史和现状 233

8.1.1 微生物选矿技术 233

8.1.2 地植物学找矿技术 235

8.1.3 生物地球化学找矿技术 236

8.1.4 动物找矿技术 237

8.1.5 微生物找矿技术 238

8.2 土壤微生物找矿的理论依据——微生物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实验 239

8.2.1 实验思路和流程 240

8.2.2 材料与方法 240

8.2.3 金离子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41

8.2.4 金离子对细菌转化成芽孢的影响 242

8.2.5 结论 243

8.3 研究实例——川西北土壤微生物对下伏基岩金矿化的指示意义 244

8.3.1 成矿地质背景和区域自然地理 244

8.3.2 土壤微生物分析流程 246

8.3.3 土壤微生物B.cereus芽孢分布与金矿化的关系 250

8.3.4 非矿化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分布的影响 259

8.3.5 结论 261

参考文献 261

后记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