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士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117072334
  • 页数:7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医学奠基巨著,从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八个方面出发,收集历代著名医家注释,对内经学术思想、体系做了详细的阐述。对学习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章 绪论 1

一、《内经》的沿革 1

(一)《内经》的成书年代 1

(二)《内经》的作者 3

(三)书名含义 3

(四)版本与流传 4

二、《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 5

(一)《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5

(二)生命的唯物观 8

(三)生命的对立统一运动观 10

(四)生命的运动变化观 12

(五)“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 13

三、《内经》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16

(一)藏象学说 16

(二)经络学说 18

(三)病因病机学说 20

(四)病证学说 23

(五)诊法 24

(六)论治 25

(七)养生学说 26

(一)读通原文 28

四、学习《内经》的要求和方法 28

(二)参阅历代的注释及有关资料 29

(三)综合有关内容,理解理论的系统性 32

(四)结合临床实践并与现代科学有机联系起来 32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34

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34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35

(二)阴阳的基本内容 38

(三)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48

(四)取法阴阳阐明病理变化及调治之法 55

(五)论诊治之道取法于阴阳 62

二、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71

(一)四时八风,五脏致病 71

(二)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人亦应之 75

(三)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 78

三、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82

(一)阴阳万千,其要在一 82

(二)三阴三阳之离合 83

四、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节选) 88

一、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93

第三章 藏象学说 93

(一)天度、气数及候、气、时、岁 94

(二)五气更立对人体的影响 97

(三)论藏象 99

(四)人迎与寸口对比脉法 103

二、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105

三、灵枢天年第五十四 110

(一)人之生成及神对生命的重要性 110

(二)生命不同阶段的特点及禀赋对寿命的影响 111

(一)五味喜入及营气卫气宗气的化生 115

四、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115

(二)药食五味及五脏病的宜忌 117

五、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122

(一)四海的名称及其输的部位 122

(二)四海虚实证候及调治原则 124

六、灵枢本输第二 126

(一)五脏六腑诸输的部位及取穴法 126

(二)诸经在颈项排列次序及其要穴 133

(三)脏腑相合及六腑功能特点 135

(四)四时气血异处,针刺各有所宜 136

(一)太阴阳明阴阳不同,生病各异 139

七、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139

(二)脾为胃行其津液及脾不主时 142

八、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144

(一)喘汗的病因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144

(二)水谷精微输布 147

(三)六经独至的脉象与证治 150

九、灵枢脉度第十七 153

(一)经脉的长度及经与络的区别 154

(二)经脉在生理病理中的作用 156

(三)跷脉的循行路线及其功能 157

十、灵枢大惑论第八十 159

(一)目分部的五脏所属及登高而惑的原理 159

(二)善忘诸疾的病机及治则 162

十一、灵枢决气第三十 166

(一)六气的概念及生理 167

(二)六气耗脱的病证特点 168

(三)六气的部位所主 168

十二、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169

(一)营卫的生成运行与会合 170

(二)营卫与三焦的关系 173

十三、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176

(一)津液五别 176

(二)髓液的生成及津液不化为病 178

十四、灵枢邪客第七十一(节选) 180

(一)不眠证的病机和治法 180

(二)经脉出入屈折、少阴无腧及针刺法 183

(三)八虚分候五脏之病 188

(一)神的产生、概念及养生的意义 189

十五、灵枢本神第八 189

(二)情志病证 192

(三)五脏所藏不同、虚实病证各异 194

十六、灵枢本脏第四十七(节选) 195

十七、素问五脏生成论篇第十 197

(一)五脏所合、所主、所荣及五味所合、所伤 198

(二)论五色死生 199

(三)论脉、髓、筋及血、气的生理、病理 200

(四)五脉诊法及色脉合参 202

一、灵枢经脉第十 207

(一)论十二经脉 207

第四章 经络学说 207

(二)经脉气绝及其死期 219

(三)络脉特点及其色诊与刺治 221

(四)十五别络部位及病治 222

二、灵枢营气第十六 225

(一)营气的来源及性质 225

(二)营气循行次第及交接部位 226

三、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 228

(一)九针的名称、形状与主治 229

(二)身形应九野,针有禁忌日 233

(三)形志苦乐生病各异,治法各有所宜 235

(四)脏腑生理病理及气味等五行归类 236

(五)六经气血多少及表里相合 239

四、灵枢背腧第五十一 242

五、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节选) 244

六、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节选) 248

(一)气血清浊滑涩,施治各异 249

(二)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251

(三)冲脉的循行及其功能特点 251

七、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 252

(一)皮肌骨寒热的症状及刺治法 253

(二)骨痹诸证的症状及针刺法 254

(三)刺分四时、出汗、止汗及痈疽预后 258

八、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 261

(一)针刺血络的八种不同临床表现及其病理机制 261

(二)临床治疗,观察血络的方法 264

(三)“肉著”的原因 264

第五章 病因病机学说 266

一、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266

(一)人与自然阴阳相通应 266

(二)阳气的重要性 268

(三)阳气与阴精的关系 275

(四)饮食五味与五脏关系 279

二、灵枢五变第四十六 282

(一)体质与发病 283

(二)病变与体质 285

(三)疾病与运气 287

三、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289

(一)疾病的发生 289

(二)疾病的传变 291

(三)积的病因、病机和证候 293

(四)论五脏所伤及治疗原则 296

四、灵枢贼风第五十八 298

(一)因加而发的机理 298

(二)情志致病与祝由治病 299

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节选) 301

(一)制方原则、形式及服药法 302

(二)标本中气及六气之胜 304

(三)论胜复早晏、幽明分至 307

(四)病机十九条及其重要性 309

(五)治则治法及方药运用 316

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322

(一)人与四时之气相应 323

(二)刺有五变,以主五输 325

七、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328

(一)经脉的重要作用 328

(二)神、气、血、形、志之虚实及其微病的证治 330

(三)气血虚实的病机病证 334

(四)虚实证的病因 337

(五)阴阳虚实,内外寒热的机理 339

(六)虚实证的针刺调治法则 341

(一)四时五脏的阴脉和阳脉 344

八、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344

(二)三阴三阳经脉的病变 347

(三)论四时常脉与阴阳失调之脉 349

第六章 病证 355

一、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355

(一)外感热病的病因、病程及预后 355

(二)不两感者的症状、治则、预后和转归 356

(三)两感病的传变及主症 361

(四)温病与暑病的划分 362

(一)阴阳交的辨证要点、病机、预后 364

二、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364

(二)风厥的症状、病机、治法 366

(三)劳风的症状、病机和治法 367

(四)肾风的主症、治疗禁忌及变为风水的机理和证候 369

三、灵枢五禁第六十一 372

四、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375

(一)咳嗽的病因、病机 375

(二)五脏六腑咳的证候以及针治原则 376

五、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380

(一)痛症的病因病机及其鉴别 381

(二)九气为病 384

六、灵枢论痛第五十三 387

七、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389

(一)风邪的性质及风证的病机 389

(二)多种风证的病因及症状特点 391

八、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397

(一)痹证的病因、发病和分类 397

(二)痹证的症状、内因、预后、针刺大法 400

(三)营卫与痹的关系和痹证症状产生的机理 403

(一)众痹、周痹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针治原则 406

九、灵枢周痹第二十七 406

(二)痹的治疗 409

十、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410

(一)痿证的发病、病机、病因、症状及鉴别 410

(二)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 413

十一、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417

(一)寒厥与热厥的病因病机 417

(二)昏厥的病机 420

(三)六经之厥的症状及治疗原则 421

(一)水肿、肤胀、鼓胀的病机 424

十二、灵枢水胀第五十七 424

(二)肠覃和石瘕的病机、证候特点、鉴别要点及治疗原则 426

(三)肤胀、鼓胀的治则治法 428

十三、素问水热穴论篇六十一(节选) 429

十四、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430

(一)汤液醪醴的制作和使用 431

(二)论神机对治疗效果的作用 432

(三)水肿病的病机及治疗原则和方法 434

十五、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437

十六、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445

十七、灵枢癫狂第二十二 449

(一)癫疾的证候、分类及治疗 449

(二)狂病的病因、证候及治疗 451

(三)风逆及厥逆病证的证候及治法 452

十八、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454

(一)胃脘痈等七种病证的症状、脉象和治法 455

(二)论各古医经的某些内容及其命名 458

十九、灵枢痈疽第八十一 459

(一)痈肿的病因病机 459

(二)猛疽等十八种痈疽的发病部位、特征及治则、预后 460

(三)痈与疽的差异与鉴别诊断 465

二十、灵枢玉版第六十 466

(一)疾病的形成是积微而生 467

(二)论疾病的逆证 468

(三)外合自然,内明脏腑经络,以定刺禁补泻 470

二十一、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472

(一)疟病的原因、症状及病机 472

(二)疟病发作的早晏 474

(三)寒疟、温疟、瘅疟 475

(四)针刺治疟的原则 477

(五)论疟病发作休止与间数日发 478

(六)论温疟、瘅疟之病机 479

第七章 诊法 482

一、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482

(一)奇恒之腑、六腑、五脏的区别 482

(二)气口与脏腑关系及其诊病的原理 486

二、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489

(一)诊法总的原则和要求 490

(二)切脉察色闻声观形诊病法 491

(三)脉应四时 498

(四)脉象主病与色脉合参 504

(五)尺肤诊法及脉象主病 508

三、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513

(一)平人脉息至数及调息察脉法 514

(二)脉以胃气为本及四时五脏平、病、死脉 516

(三)寸口、尺肤诊与脉之逆从 521

(四)五脏平、病、死脉之形状 529

四、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533

(一)四时五脏平脉与太过不及的脉象及主病 533

(二)疾病的传变 539

(三)真脏脉见的表现及死期 545

(四)察形气色脉以辨病之易治难治 550

(五)五实五虚的表现及机转 552

五、灵枢五色第四十九 554

(一)颜面各部的名称及色诊大要 555

(二)寸口人迎脉象主病 556

(三)察色以测病之轻重及死候 558

(四)脏腑肢节分布于面部的望诊部位 559

(五)察色方法及色诊的临床意义 561

六、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567

(一)论医疗中易犯之“五过” 567

(二)诊治中应遵循之常规 573

七、素问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575

八、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578

(一)三部九候的部位及其所候 578

(二)三部九候诊脉法及其临床意义 580

(三)论刺法 584

第八章 治则治法 586

一、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586

二、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592

(一)五脏法四时五行而治的基本道理 592

(二)五脏虚实病证的表现及针刺治疗 603

(三)五脏所宜之五味及食物 608

三、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613

(一)标本逆从的意义及临床运用 613

(二)疾病传变及其预后转归 619

四、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节选) 623

第九章 养生学说 626

一、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626

(一)养生的法则及重要意义 626

(二)肾气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 630

(三)养生程度不同,其寿命亦异 633

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635

(一)四时的养生方法 636

(二)论养生的重要性 638

(三)四时阴阳乃万物之本 640

附篇 运气学说 643

一、概说 643

(一)运气学说的提出及其物质基础 643

(二)运气学说与中医学的关系 644

(三)历代对运气学说的评价 648

(四)运气学说与现代科学 649

(二)对月球运行的认识 651

二、对天体运动的认识 651

(一)对太阳运行的认识 651

(三)关于五星 652

(四)关于天门地户及五气、九星 655

三、关于历法 656

(一)《内经》中提及的历法 656

(二)“五运六气历”的年、月、日制 657

(三)岁气历与岁气运行 657

(四)“五运六气历”的根据 659

(五)年月日时干支的快速推算法 660

(一)时与节气的概念 663

四、关于气象 663

(二)关于天气的变化 665

(三)南北政 666

(四)六季的科学性及其始于大寒节的问题 666

五、五运六气与地区气候及病证的资料摘录 667

(一)西安30年气象资料分析 667

(二)五运六气与福建异常气候 668

(三)运气与发病 669

(一)五运六气淫胜胜复与德化政令的关系 670

六、五运六气与德化政令 670

(二)六十年运气合治与德化政令的关系 677

七、古代运气专著叙录 679

(一)秦汉时期 679

(二)隋唐时期 680

(三)宋金元时期 685

(四)明清时期 693

(五)近、现代 710

八、运气学说研究相关期刊文献资料目录 711

附录 《内经》主要注家及参考书目 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