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论 全球化语境下英美文学研究的走向 1
一、从单向度向多维度审美理念转化 2
二、从社会历史美学向接受美学和结构美学延伸 4
三、从文本研究向视听形象研究领域拓展 6
四、从男性作家作品中发掘女性主义 9
五、从荒诞载体的深层结构把握现代主义 12
第一编 女性题材系列 19
第一章 密契尔《飘》:现代女性的自我价值观 19
一、平生只写一部小说的女作家 19
二、从接受美学视角为《飘》的轰动效应探源 22
三、郝思嘉精神及其女性意识 26
四、从艺术美学看郝思嘉形象的审美价值 29
五、用郝思嘉的女性眼光看男性人物白瑞德 31
六、《飘》叙事话语的女性特征 34
七、密契尔小说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39
第二章 霍桑《红字》:西方女性主义的象征体 41
一、霍桑的浪漫主义小说 41
二、美国新殖民时期的一部心理罗曼史 42
三、恶的复仇与善的净化 46
四、罪在何方——小说探索的哲理命题 49
五、红字A的象征功能及其现代演绎 54
六、红字A象征功能的心灵感应场 58
第三章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女性意识顿悟的宣言 62
一、女性文学的构筑者 62
二、才似瀚海命如丝 67
三、《简·爱》是她心灵的自传 71
四、不同凡响的爱情独白 76
五、在罗契斯特身上寻找感应场 79
六、女性意识的跨世纪效应 82
第四章 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超越女性视野的激情 88
一、从牧师之妻变为女性作家 88
二、以社会历史美学解读《玛丽·巴顿》 90
三、前所未见的人物素描 93
四、为何用女性形象为小说命名 95
五、重真实去粉饰的艺术风格 97
六、盖斯凯尔夫人的文学功绩 100
第五章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审美视角的多向度 102
一、广为英国作家关注的妇女问题 102
二、威塞克斯农家姑娘的坎坷历程 103
三、苔丝形象的审美涵盖力 107
四、苔丝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10
五、男性作家的柔情和女性意识 113
六、哈代小说的风格和特征 117
七、原著的改编和影视的功能 118
第二编 现代题材系列 125
第六章 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意识流技巧 125
一、乔伊斯的创作历程 125
二、英语作家的意识流情结 127
三、《尤利西斯》的结构框架与流程轨迹 130
四、意识流功能的多层面演示 134
五、同时性技巧的开拓与创新 135
六、从《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144
七、《尤利西斯》新版问世的特殊意义 147
第七章 贝克特《等待戈多》的多元解读与诠释 151
一、贝克特的人生之旅 151
二、为荒诞派戏剧构建艺术大厦 152
三、《等待戈多》的剧情与布局 156
四、荒诞性的解读与象征性的诠释 157
五、剧本的基调与定格 161
六、结构的特殊功能 162
七、《等待戈多》的全球化走向 164
第八章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迷惘与困惑 169
一、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169
二、充满传奇色彩的彩色人生 170
三、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173
四、《永别了,武器》的线性结构与反战主题 175
五、男性主人公的自传性特征 176
六、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与爱情 178
七、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艺术风格 183
第九章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建构与解构 186
一、海勒与黑色幽默情结 186
二、黑色幽默的审美理念 189
三、《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框架建构 192
四、从反映论审美视角解读 193
五、寓恐惧于滑稽的笑料之中 195
六、演示现代荒诞意识的经典模式 197
七、军规模式的深层解构与认知 202
第十章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源头与归宿 205
一、福克纳追寻的美国南方文学 205
二、福克纳的生活道路 207
三、悉心打造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209
四、《我弥留之际》的神品妙构 212
五、用神话原型理念解读小说的源头 213
六、从人物形象系列探索人性的真谛 215
七、从现代主义思潮中寻找小说的归宿 218
第十一章 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的唯美构想 221
一、才华横溢的艺术人生 221
二、英国的唯美主义思潮 224
三、王尔德的艺术本质论 225
四、《快乐王子》的唯美倾向 227
五、《道连·葛雷的画像》的虚拟性 229
六、唯美构想理念的形象化载体 230
第三编 传统题材系列 235
第十二章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系统论演绎 235
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235
二、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238
三、从结构美学看《威尼斯商人》的构建轨迹 240
四、从文本角度解读戏剧冲突 242
五、从现代经济学视角诠释矛盾性质 244
六、从女性主义眼光看女性形象的魅力 245
七、从现代法制理念考察法庭审判 247
八、从民族宗教问题看莎士比亚的心态 252
九、从叙事话语的艺术层面审视喜剧特色 254
十、从《威尼斯商人》看莎剧在中国 256
第十三章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257
一、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 257
二、《格列佛游记》的情节结构 260
三、以荒诞神奇针砭时弊 261
四、对人间理性社会体制的探求 263
五、另一个鲁滨逊式的人物 264
六、运用自然科学理念观照世界 265
七、集英国讽刺艺术之精髓 267
第十四章 狄更斯《伟大的期望》的特定视角与创意 269
一、英国文学的骄傲 269
二、狄更斯的辛酸之路 270
三、创作历程的三度跨越式发展 272
四、情节组合的折叠式结构 276
五、小说家的真实创意 281
六、特定视角与整体风格 283
七、诙谐幽默亦成趣 284
八、狄更斯在中国 286
第十五章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童心世界 288
一、美国民族传统文学的一座丰碑 288
二、成长之路与水性之缘 289
三、作家的创作历程 291
四、马克·吐温的短篇佳作 292
五、《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题材 293
六、哈克的旅程是一种历险 295
七、黑奴吉姆的心灵之旅 297
八、小说主题的多重复合 298
九、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301
第十六章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的主题模式 304
一、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传统文学的标识 304
二、德莱塞的生活道路 305
三、德莱塞的小说创作 306
四、《美国的悲剧》的情节构建 309
五、从社会环境论视角解读克莱特的演变过程 312
六、从犯罪心理学视角考察克莱特的犯罪心态 313
七、从比较文学视角看克莱特形象的史学价值 316
八、小说主题的递进式演绎模式 320
后记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