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版本异文 1
第一节 版本异文的产生原因 2
一 师承理解不同 4
二 文字书写相异 6
三 传抄刻写错误 10
四 无知不识妄改 14
五 一定目的改动 23
六 有据凭依改讹 30
七 校改订误不当 42
第二节 对应异文 45
一 字形关系 46
二 语音关系 53
三 语义关系 58
四 音义关系 62
五 形音义关系 65
第三节 散逸异文 68
一 散逸异文的由来 69
二 散逸异文的搜集 75
(一)版刻行款 76
(二)引用异字 81
(三)两书异字 88
(四)古注诠释 91
(五)古代辞典 101
(六)直音反切 107
(七)正文校记 110
三 散逸异文的版本家数 114
四 散逸异文的甄误 123
(一)散逸异文错误的表现 124
(二)散逸异文错误的原因 128
甲 版本互勘 138
(三)散逸异文错误的辨识 138
乙 正文对勘 141
丙 他书引用 145
丁 古注诠释 148
戊 辞典利用 157
第四节 版本异文的选择 161
一 版本初刻 164
二 引语两书 166
三 古注校语 171
四 古代辞典 181
五 语境文字 186
第五节 版本异文的应用 203
一 版本异文训诂方法 204
二 版本异文校勘方法 211
(一)对应异文 212
(二)相关异文 225
第二章 引用异文 235
第一节 古引文的标志 237
一 古引文标志通例 237
二 古引文标志甄误 267
(一)引文标志错误的表现 268
(二)引文标志错误的影响 275
(三)引文标志错误的原因 278
(四)引文标志错误的辨识 295
第二节 古引文字句的变化 309
一 古引文字句变化的表现 310
二 古引文字句变化的原因 323
三 引书对引文字句变化的影响 340
第三节 古引文的搜集 364
第四节 古引文的点断 374
第五节 古引文出处的辨识 391
第六节 古引文可信性证明 401
第七节 古引文的版本家数 419
第八节 古引文的应用 440
一 古引文训诂方法 441
二 古引文校勘方法 451
第九节 古引文的甄误 486
一 古引文错误的表现 487
二 古引文错误的原因 495
(一)引用之时的错误原因 495
(二)引用之后的错误原因 513
三 古引文错误的辨识 527
(一)原书对勘 527
(二)师承家法 535
(三)引书语境 540
(四)引文文句 558
(五)引文互校 564
第十节 错误引文的利用 569
一 错误引文在校勘上的利用 570
(一)不误字句的利用 571
(二)错误字句的利用 577
二 错误引文在训诂上的利用 589
第三章 两书异文 592
第一节 两文的表现形式 593
一 两文的基本类型 593
二 两文的存在方式 606
第二节 两文产生的原因 622
第三节 两文沿承关系辨识 639
第四节 两文的同异 655
一 似异而同可相比校的两文 656
二 似同而异不可比校的两文 674
第五节 两文的应用 691
一 两文训诂方法 692
二 两文校勘方法 704
第六节 两文承袭错误的辨识 709
一 两文承袭错误的表现 709
二 两文承袭错误的原因 711
三 两文承袭错误的辨识 717
第七节 两文的甄误 723
一 两文错讹的表现 725
二 两文错讹的原因 729
三 两文错讹的辨识 734
第八节 错误两文的利用 764
第四章 名称异文 773
第一节 名称异文的表现 774
第二节 名称异文产生的原因 780
第三节 名称异文的语义对应 804
一 名称异文的等同对应 805
二 名称异文的参差对应 819
三 名称异文的多重对应 825
第四节 名称异文的应用 832
一 名称异文训诂方法 833
二 名称异文校勘方法 845
第五节 古名称的甄误 850
一 古名称错误的表现 850
二 古名称错误的原因 855
三 古名称错误的辨识 870
(一)人名辨误 871
(二)职官名辨误 906
(三)地名辨误 910
(四)名物年号辨误 916
第六节 错误名称的利用 920
附录 主要参考引用书目 925
后记 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