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与康德向超越论主体性的回返 1
生活世界:作为客观科学的基础以及作为普遍真理问题与存在问题 59
利玛窦与佛教的关系 72
从“自知”的概念来了解王阳明的良知说 126
试论玄奘唯识学的意识结构 134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唯识三世(现在、过去、未来) 155
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 167
欧洲哲学中的良心观念 188
三位一体——一个现象学家的神学思考 200
胡塞尔哲学中的自身意识和自我 216
王弼对儒家政治和伦理的道家式奠基 235
玄奘《成唯识论》中的客体、客观现象与客体化行为 261
后期儒学的伦理学基础 271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思考 284
王阳明及其弟子关于“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的讨论 294
意识统一的两个原则:被体验状态以及诸体验的联系 307
特殊的过去之现实 337
对表征性心智的领会——交互主体性的一个先决条件 358
什么是对意识的反思? 381
胡塞尔论“自然与精神” 402
孟子、亚当·斯密与胡塞尔论同情与良知 415
中国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 446
我对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的理解困难:两个例子 473
汉语文化圈中的现象学研究 489
文章与报告来源 504
编后记 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