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反应(代序) 1
一、汉学家或哲学家?——一种不适宜的地位 2
二、福柯和中国的“特异性” 7
三、在帝国主义结束和哲学的枯竭之后:当代记事 15
历程 3
第一章 一个梦的考古 3
一、寻找另一种《工具论》 4
二、希腊爱好和中国经验 9
三、“直到我们内心深处整个西方在动摇”(巴特) 15
四、第一课汉语 22
五、自由的代价 28
第二章 毛的学生 31
一、反对传记体写作 32
二、一位符号学家在中国 37
三、法国版的毛主义和原版的毛主义 41
四、向群众学习 44
五、说意识形态方面的蠢行 51
六、“三中全会精神” 57
七、劳改知识:科西嘉的老鼠赞扬毛主义的猫 59
八、沙粒技术或怎样利用个人关系掌握一个群体 69
第三章 中华墨及其他 73
一、《华盖集》和鲁迅 74
二、革命及其本意就如此简单吗? 76
三、偷渡者、watchers(观察家)和末代文人——关于当代间接之路和传统评论 85
四、另一个入口,另一个迂回:日本的“扭曲” 89
五、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影射的经验 96
论哲学的迂回:中国工具 107
第四章 论一般汉学研究 107
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汉学状况 109
二、法国学派简史——马塞尔·葛兰言 116
三、为使中国思想乏味的几种可靠手段 127
四、Breaking the code:另一种逻辑? 135
第五章 被遗忘的创伤:古典时代关于中国的欧洲经验 140
一、“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事情……”:耶稣会士的使命或欧洲扩张时期未能征服中国 141
二、“中国使之黑暗,但有光明可寻。您寻找这光明吧。”(帕斯卡尔) 144
三、帕莱南神甫的影响 148
四、罗马和中国:什么是相遇? 159
五、布道团的悲剧,或认识论最大障碍的真相 164
第六章 从外部反思:汉学作为方法 168
一、20年后 169
二、不应混淆阐释和对中国的哲学利用 177
三、无存在,无上帝,无自由 184
四、哲学龙头 198
五、绊脚石 206
第七章 关于伦理的新对话 210
一、“关于伦理暂时合理的惟一任务……”(尼采) 213
二、怜悯:通过旧孔洞的新眼光 217
三、从道德的不可能到追寻可能的普遍性 228
四、外部—内部 235
从东—西两端阅读 245
第八章 论难做好人(一位汉学家的花招一瞥) 245
一、说枝节问题——为什么接受这样的交谈? 246
二、“好人分开建屠宰场和厨房” 249
三、翻译的深渊和历史的车辙:回答汉学家们的反对意见 253
四、“中国没有使他产生兴趣” 263
五、中国菜,或什么是强有力的含义? 272
六、在语文学和哲学之间,在文本与评注之间(关于石涛的画语录) 276
第九章 读孟子,读中国 282
一、智者—战略家,或品德的效益 285
二、道德圈子 291
三、“在任何人身上……”:最低限度的理论(萨特—孟子) 299
四、论不采取立场捍卫自己立场的艺术,或怎样在哲学家中间保持智者地位 303
五、发挥明显性 307
六、追寻进入哲学的“另一个”入口 312
第十章 “亚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 320
一、实习作业 321
二、métis理论或策略的理解 327
三、天才的眼光和诸神的相助:在欧洲理性的边缘 332
四、邓小平的“神秘”:实效逻辑家的写照 336
五、非—英雄的非—史诗:长征时期毛的策略 340
六、从英雄到文人——平静的转变 345
七、赞“机会主义” 353
尾声 361
一、远东的飞跃和欧洲的衰落? 361
二、间接参与 364
三、哲学,思想的地区形象 368
四、通过否定之路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