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土壤固碳潜力与气候变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而达,李玉娥,郭李萍,高德明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30125045
  • 页数:19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农业土壤固存碳及减少温室气体及其前体排放的角度,以丰富的数据、详实的资料和最新的分析方法介绍了气候变化与全球碳平衡、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近年的有关实验,对我国农业土壤固存碳的容量、强度及未来潜力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能对政策制度和管理部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并对我国参与联合国有关气候变化谈判及可能执行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有关条款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 背景 1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温室气体的贡献 1

第二节 全球碳平衡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与吸收汇 2

第三节 土壤碳库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基础 4

一、导致土壤碳聚集的因子 5

二、导致土壤碳降解的因子 5

第四节 京都议定书引入“汇”条款使研究农业土壤固碳潜力成为迫切需要 6

第五节 我国农业土壤固碳的现状 8

主要参考文献 10

第二章 农业土壤温室气体源汇功能及潜力 12

第一节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及其变化趋势 12

第二节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 14

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现状 14

二、全球农业活动对CO2的吸收潜力 19

三、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 20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农业土壤碳汇的可能影响 20

一、保护性耕作 21

二、农业集约化管理措施 22

三、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24

四、退化土地的恢复 25

五、人类活动对土壤吸收甲烷的影响 26

六、人类活动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28

第四节 中国主要农业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的测定和时空分布规律 29

一、森林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 29

二、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 32

三、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 36

主要参考文献 40

一、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及土壤碳库 45

第三章 农业发展与土壤碳库的关系 45

第一节 有关土壤碳的一些基本概念 45

二、土壤碳转化过程与大气碳的源汇关系 47

三、计算土壤及植被生物量碳汇的方法 48

第二节 我国土壤有机碳的区域分布 49

一、我国土壤碳密度地理分布特征 49

二、我国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51

三、我国土壤碳固定总量 52

一、1960~1980年间的土壤有机碳变化 53

第三节 我国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历史演变 53

二、1980年之后的土壤有机碳变化 54

第四节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碳库 56

一、农田本身的碳变化(生物质与土壤) 57

二、森林转化为草地的碳变化 62

三、森林转化为农田的碳变化 62

四、草地转化为农田的碳变化 63

五、退耕还林还草的固碳效应 64

六、毁林后从林地变成农林地 64

七、湿地开垦利用与土壤碳库变化 66

第五节 非土地利用因子对碳汇的影响 68

一、气候变暖对农业土壤固碳的可能影响 68

二、酸沉降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69

第六节 展望:对土地资源采用生态友好的管理措施,增强农业土壤固存碳的能力 71

一、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 71

二、土地利用规划展望 71

主要参考文献 75

一、土壤侵蚀治理简史 81

第一节 土壤侵蚀治理和废弃地恢复简史 81

第四章 土壤侵蚀治理和废弃地恢复与土壤碳汇 81

二、矿山废弃地恢复简史 83

第二节 土壤侵蚀与碳流失 84

一、中国土壤侵蚀的面积、分布及侵蚀量 86

二、土壤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和现状 88

三、农业碳库的估算方法 90

四、土壤侵蚀治理的固碳效果 92

五、控制土壤侵蚀的固碳潜力 94

一、矿山开发利用及废弃土地状况 95

第三节 矿山废弃地复垦与我国农业碳汇 95

二、矿山废弃地复垦的措施和潜力 96

三、矿山废弃地复垦的固碳效果 96

四、矿山废弃地复垦的固碳潜力 98

第四节 退化土地恢复对农业土壤碳汇的贡献潜力 98

一、世界退化土地恢复的固碳潜力 98

二、我国退化土地恢复的固碳现状和潜力 99

主要参考文献 100

第五章 加强农田管理是增加土壤碳汇的有效措施 102

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04

第一节 保护性耕作与土壤碳汇 104

二、保护性耕作增强土壤碳汇的机制 105

三、我国不同地区的保护性耕作类型(少免耕、垄作)与面积 111

四、我国不同地区保护性耕作土壤碳汇增量 112

第二节 秸秆和作物残渣管理与土壤碳汇 113

一、农作物秸秆与残渣不同利用方式 115

二、秸秆与残渣还田增强土壤碳汇的机制 116

三、我国农作物秸秆和作物残渣资源利用现状 124

五、秸秆和残渣管理增强土壤碳汇的潜力 126

四、秸秆和残渣管理增强土壤碳汇的现状 126

第三节 提高土壤质量,增强固碳能力 128

第四节 改进轮作制度,增加固碳能力 129

一、肥料管理 129

二、有机粪肥和副产品 132

三、提倡种植绿肥 133

四、轮作和冬季覆盖作物 134

一、灌溉与排水 135

第五节 灌溉水管理与土壤碳汇 135

六、提高作物生产力 135

五、减少夏季休闲田 135

二、稻田管理 137

三、全国土壤水分分区 139

四、中国灌溉管理固碳潜力估算 140

第六节 沃土计划 141

一、目标和内容 141

二、实施效果 142

第七节 中美农田固碳潜力估算 142

主要参考文献 144

第六章 农林业及耐用农产品增加可增强碳汇 149

第一节 农林业碳库 149

一、资料与方法 149

二、农林业碳库计算结果 150

第二节 一性农产品消费与碳汇 152

一、一性农产品消费概念 152

二、一性农产品消费及其与碳汇的关系 153

二、二性农产品消费及其与碳汇的关系 154

第三节 二性农产品消费与碳汇 154

一、二性农产品年消费碳 154

第四节 农林副产品的再利用与碳汇 155

第五节 农用林和经济林直接与间接增汇作用 155

一、中国农用林和经济林的基本情况 155

二、中国农用林和经济林初级增汇作用 156

三、中国农用林和经济林净增汇作用 160

第六节 农林业的增汇作用及其潜力 161

一、农林业的碳汇功能 161

三、生活水平提高对碳汇增加的潜力 162

二、第一性农林产品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对碳汇增加的潜力 162

主要参考文献 163

第七章 我国农业土壤减轻温室效应的潜力及技术选择 164

第一节 各种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技术措施对土壤增汇的贡献 164

一、农田管理 165

二、草地管理 171

三、农林地管理 172

四、湿地管理 172

六、农地转化或退耕还林 173

五、退化土地的恢复 173

第二节 主要固碳技术的增碳潜力 174

第三节 我国土壤碳汇的现状和未来潜力 175

一、我国温室气体吸收汇的现状 175

二、我国温室气体吸收汇的情景展望 178

第四节 农业政策对实施固碳措施的影响 181

一、我国已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及其贡献 181

二、今后可能进一步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182

三、增加土壤碳汇的技术在实施中的问题、可能遇到的障碍及政策支持 184

主要参考文献 185

附录一 定义及缩写 188

附录二 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简介 190

一、对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LULUCF)的碳吸收汇问题的新认识导致了京都议定书谈判的进展 190

二、从碳汇的基础数据看国际谈判和碳交易的趋势 190

三、对碳汇问题已经解决和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 191

四、世界银行碳基金 193

主要参考文献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