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留在我采访机里的“战火”和“硝烟”(代序) 1
Ⅰ 3
王蒙:作家怎么了 3
余华:记录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 14
崔卫平: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 24
李锐:写作在物质时代的命运 32
苏童:我像老兵在打一场没完没了的战役 41
莫言:记忆被一种声音激活 51
Ⅱ 61
品特:打破主人的安全感 61
斯图尔&阿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趣味,全世界都一样 64
马悦然:诺贝尔跟中国作家“有仇”? 70
这是一个“精神沙化”的时期? 77
张炜:我安于做井底之蛙 80
吴亮:批评就是怀疑与表达 86
大师?战士?演员?李敖的N张脸 89
韩少功:我的写作是“公民写作” 96
韩东:人有人道,我有我道 104
海岩:一个“业余作家”的奔跑 109
刘恒:“触电”的快感 117
刘索拉:寓言的陈述 125
殷熙耕:荒冷的“韩流” 130
皮皮:我在文学的旁边 139
蒋韵:无法被归纳的作家 147
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 153
刘庆邦:不看重眼泪是不对的 159
我和矿区 170
Ⅲ 175
台湾“吹哨人” 175
三双眼睛看台湾 179
“文茜小妹大” 184
台湾政治就是酗酒的男人 186
余光中:把岛上的文字传回中原 196
直播巴格达 205
阮次山现场:从拉姆安拉到耶路撒冷 212
你问愚蠢的问题,他就不睬你 220
周轶君:惟一长驻加沙的国际记者 224
刘海若:我深怀感恩之心 231
Ⅳ 241
杨炼:以个人的声音反抗世界的冷漠 241
杨小滨:重新思考新的世界制度 244
黄灿然:我们失去了一个评估世界的清晰尺度 246
离乡的米沃什 248
你这个诗人,坐在圣约翰大教堂做什么? 257
影像中的德里达 262
德里达:我很难对一致性感到激动 266
矶崎新:未来城市是废墟 273
矶崎新:“愤怒”的布勒松 281
马悦然:另一种乡愁 283
巴比伦在哭泣 288
战事来了 文化坏了 295
阿尔伯特&伦敦奖:关注世界的伤口 298
半岛的座右铭:意见与异见 304
“CNN是美国的半岛电视台” 307
半岛的伦理与规约 313
摄影师的故事 317
摄影家为历史工作 321
制造传奇的摄影师 325
我们关注世界万物 329
《国家地理》的数字神话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