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社会主义》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本炬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0452632
  • 页数:3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80多年来“实践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理论与实践——从理想社会主义到实践社会主义 1

一 渊源的辨析: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1

二 理想主义的本色:飞跃——反差——局限 8

三 实践的转化:辉煌——失败——主体性特征 14

1.理想向实践飞跃的试验性 16

2.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的“先天”不足性 19

3.政治思想文化的封建主义传统因袭性 22

4.社会体制同社会主义先进本性的不相匹配性 23

5.历史命运的主体选择性 25

第二章 批判与自我批判——实践社会主义的主体精神境界 27

1.立足“世界历史”时代的博大胸怀 28

一 马克思的境界:博大胸怀——兼容态度——自我批判精神——人文品格——实践立场 28

2.吸纳各派精华的兼容态度 31

3.勇于“清算”自己的自我批判精神 32

4.关怀全人类历史命运的人文品格 35

5.坚持主体改造世界与改造自身的实践立场 36

二 自我批判的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39

三 自我批判的消失:官僚主义——个人集权——个人迷信 47

第三章 衰亡与兴盛——实践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二重性 49

一 不同的评价: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 53

1.戈尔巴乔夫的反思与辩解 53

2.叶利钦的评判 56

3.普京的评价与剖析 57

二 原因的追索:左翼——右翼——中派 59

1.左翼的分析 59

2.右翼的观点 67

3.中派的看法 68

三 沉重的反思:探索创造——改革变形——走向死亡 70

1.苏共执政初期的探索阶段 73

2.传统执政党模式的确立和巩固阶段 85

3.“改革”、“停滞”与“根本革新”直至毁灭阶段 91

第四章 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践的困惑与突破 97

一 曲折的开拓:原则设想——初期探索——计划模式 97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化原则设想 98

2.列宁在实践中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01

3.斯大林集中计划经济理论及其模式的形成 104

4.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认识上的大起大落 105

二 巨大的转变:历史反思——理论突破——体制创新 106

1.对中国计划经济形成到消亡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107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认识的理论突破 110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发展过程 114

三 新的征程:新发展观——新要求——新任务 119

1.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新发展观 120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123

3.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任务 125

四 宏观调控:市场缺陷——制度依附——系统工程 127

1.市场经济的缺陷及其负面效应 128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依附 131

3.制度、市场、计划的有机整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133

第五章 民主与法治——实践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 137

一 从失衡到蜕变:集中制——集权模式——传统 138

“土壤” 138

1.列宁的探索与集中制的过度强化 138

2.斯大林时期集权模式的特点 142

3.集权模式流毒蔓延的“土壤” 145

二 民主新开端:重要性——新型性——长期性 147

1.把民主作为坚定不移的重要目标 147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当是新型的民主政治 150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 151

三 改革政治体制:必要性——目标任务——评价标准 155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56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 158

3.政治体制改革的评价标准 160

四 法治新开端:法制思想——基本方略——贯彻实施 162

1.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内容 165

2.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72

3.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179

1.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辩证关系 184

五 内在统一:辩证关系——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监督机制——系统工程 184

2.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88

3.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民主监督机制 189

4.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191

第六章 人权与人本——社会主义的人权实践与人权观的反思 196

一 曲折的人权建设:禁区——正名——入宪 196

1.极“左”思潮使“人权”成为禁区 198

2.为人权正名,确立社会主义人权观 200

3.实现人权入宪,人权的法律保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01

二 人权的价值观反思:形式与内容——保障功能——克服障碍 204

1.人权是形式,人的价值是内容 204

2.人权对人的价值实现的保障功能 209

3.人权障碍的现实表现与克服 213

三 人权的“人本”根基:思想演进——科学内涵——五种对立观念 216

1.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以人为本”思想的演进 216

2.马克思主义使“以人为本”具有了科学的内涵 218

3.“以人为本”的五种对立观念及其消极作用 220

第七章 矛盾与改革——实践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 224

一 矛盾特殊性:形成原因——系统结构——功能取向 224

1.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形成的原因 225

2.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系统的内在结构特点 240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系统的实践功能取向 251

二 基本矛盾: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初级阶段特征 257

1.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过程 257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261

3.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 268

三 改革比较:扭曲的改革——稳定的改革——模式的转换 270

1.扭曲的改革:前苏联改革的主要教训 271

2.稳定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274

3.实践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向模式及其转换 279

第八章 环境与自强——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趋向中的社会主义发展 285

一 脱轨与接轨:时代性挑战——封闭脱轨——开放接轨 285

1.新科技革命对实践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 286

2.封闭脱轨的教训 291

3.中国开放接轨的实践 294

二 环境效应:复杂性——目标指向——运行机制 298

1.社会系统的环境效应及其复杂性 298

2.优化社会主义环境效应的价值目标指向 302

3.社会主义运行机制对环境的主动作用 308

三 自强发展:科学发展观——稳定与震荡回归——宏观控制 312

1.坚持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发展观 312

2.坚持稳定发展,实现震荡回归 318

3.自强发展的宏观调控 329

后记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