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中国电影萌芽发展期的影戏表演(1905-1931) 7
第一节 戏曲、舞台表演对早期电影表演的深刻影响,电影表演还未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1905-1923) 8
第二节 电影表演初期的艺术探索与危机(1923-1931) 12
第二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的纪实表演(1931-1949) 21
第一节 左翼电影推动电影划时代变革,表演从舞台化靠向生活,向现实主义转化(1931-1937) 22
第二节 抗战时期在民族危亡中影剧合流里的表演展现(1938-1944) 34
第三节 表演创作关注社会现实、自身属性的凸现,立体化多侧面反映人物内心生活(1945-1949) 40
第三章 新中国电影发展中的表演成就(1949-1966) 5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电影初创期现实主义表演风格的拓展(1949-1956) 54
第二节 “双百”方针贯彻下,多样化人物创作的丰收(1957-1966) 72
第四章 “文革”十年混乱的电影表演美学(1966-1976) 99
第一节 极左政治路线否定一切,导致表演美学观的混乱(1966-1972) 100
第二节 对表演基础元素阉割,极端地强调塑造人物的“激情美”,是“文革”影片的表演特征(1973-1976) 104
第五章 新时期我国电影表演形态的多元化的发展与追求(1977-2005) 111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表演反映时代生活,、活跃了艺术创作(1977-1989) 112
第二节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明确提出,新时期电影表演的再探索(1990-2005) 146
第六章 港台电影五十年表演概貌(1950-2000) 191
第一节 概况:从舞台化到生活化的追求,在揭示人性上的探索 192
第二节 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历史参照 197
第三节 影人佳作 213
第七章 向民族电影表演传统学习与当前电影表演面临的严峻问题 223
第一节 每个历史时期的表演佳作形成整个中国电影表演的历史长河 224
第二节 我国电影作品鲜明的人民性在于表演艺术家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225
第三节 认识典型人物的丰富性,遵循塑造艺术典型的规律,创造有时代性、人本的深度以及审美品格的“活人” 226
第四节 强调电影表演逼真的时代感,不要排斥表演中的戏剧性因素 227
第五节 重视导演的表演观对演员创作的引领作用,正确对待电影表演的非独立性 228
第六节 以优秀的电影作品鼓舞人与建立德艺双馨的演员队伍 230
后记 235
编者说明 239